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536篇 |
免费 | 441篇 |
国内免费 | 36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71篇 |
儿科学 | 47篇 |
妇产科学 | 16篇 |
基础医学 | 357篇 |
口腔科学 | 126篇 |
临床医学 | 1040篇 |
内科学 | 899篇 |
皮肤病学 | 135篇 |
神经病学 | 180篇 |
特种医学 | 423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9篇 |
外科学 | 724篇 |
综合类 | 2371篇 |
预防医学 | 904篇 |
眼科学 | 33篇 |
药学 | 876篇 |
8篇 | |
中国医学 | 795篇 |
肿瘤学 | 32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0篇 |
2023年 | 146篇 |
2022年 | 156篇 |
2021年 | 243篇 |
2020年 | 176篇 |
2019年 | 136篇 |
2018年 | 144篇 |
2017年 | 107篇 |
2016年 | 150篇 |
2015年 | 149篇 |
2014年 | 566篇 |
2013年 | 322篇 |
2012年 | 345篇 |
2011年 | 353篇 |
2010年 | 396篇 |
2009年 | 381篇 |
2008年 | 366篇 |
2007年 | 460篇 |
2006年 | 436篇 |
2005年 | 519篇 |
2004年 | 470篇 |
2003年 | 423篇 |
2002年 | 315篇 |
2001年 | 360篇 |
2000年 | 270篇 |
1999年 | 230篇 |
1998年 | 211篇 |
1997年 | 201篇 |
1996年 | 186篇 |
1995年 | 147篇 |
1994年 | 126篇 |
1993年 | 121篇 |
1992年 | 110篇 |
1991年 | 97篇 |
1990年 | 80篇 |
1989年 | 70篇 |
1988年 | 45篇 |
1987年 | 41篇 |
1986年 | 49篇 |
1985年 | 30篇 |
1984年 | 25篇 |
1983年 | 27篇 |
1982年 | 30篇 |
1981年 | 24篇 |
1980年 | 18篇 |
1979年 | 8篇 |
1978年 | 4篇 |
1973年 | 2篇 |
1964年 | 6篇 |
195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3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9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并探讨特殊类型——粘液性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方法采用光镜观察(HE)结合临床资料对9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9例患者均较年轻,年龄5—33岁,平均14.7岁,其中8例为毛细胞星形细胞瘤,1例为粘液性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结论①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多发病于青少年,以小脑居首。(多粘液性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是一种最近才被描述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在其生物学行为上与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有细微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3.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拉治疗重症原发性高血压的24h降压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20例重症原发性高血压(Ⅲ级)患者在接受依那普利拉治疗前3d,未用任何降压药物.静脉注射依那普利拉1.25mg+0.9%NaCl20ml,每6h注射1次,共4次.用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24h血压.第1次注射依那普利拉1.25mg,以后每次注射根据血压调整依那普利拉的用量.结果治疗后24h动态血压(ABPM)呈平稳下降,每6h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明显下降(P<0.01).注射后6h及24h降压有效率分别为75%和90%.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多次静脉注射依那普利拉治疗重症原发性高血压可使24h血压平衡下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4.
VAC对猪爆炸伤感染创面细菌数和G+/G-比例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观察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AC)对猪皮肤软组织爆炸伤感染创面细菌数和G /G-比例的影响,为将该技术应用于爆炸伤的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电雷管在4只15~20 kg的小白家猪双侧肩胛及双侧臀部造成16个爆炸伤创面,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两组创面伤后前2 d不做任何治疗,以造成创面感染. 伤后3 d,对照组常规换药,治疗组采用-15 kPa负压的VAC治疗. 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3,6,9,14和19 d取创面活组织,匀浆后将匀浆液倍比稀释,在血琼脂糖平板上37℃孵育24 h,进行细菌计数,并对每份标本的200个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计算革兰氏阳性菌的比例.结果:治疗前创面中的细菌数高达107,VAC治疗后3 d,治疗组细菌数迅速下降到(1.91±0.245)×105 cfu/g,治疗后6 d降至(0.51±0.120)×105 cfu/g. 对照组创面内的细菌数下降缓慢,在治疗后9 d降至(19.54±3.67)×10 5 cfu/g;治疗后19 d仍高达(3.26±0.83 )×105 cfu/g,治疗后1~19 d,治疗组创面内的细菌数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 治疗前两组创面革兰氏阳性(G )细菌比例在31%~36%之间; 治疗后治疗组创面革兰氏阳性细菌比例逐渐增高,6 d增至(55.58±2.98)%,其后维持在较高水平;对照组中G 细菌的比例在治疗后1~19 d始终维持在30%~40%,明显较治疗组低(P<0.01).结论:与对照组相比,VAC能有效地减少猪皮肤软组织爆炸伤感染创面的细菌数,且能降低创面内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比例. 相似文献
145.
纳洛酮用于感染性休克患者时对肾脏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纳洛酮用于治疗感染性休克时对患者肾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ICU感染性休克患者43例,其中21例在治疗过程中使用了纳洛酮,为A组;另22例为按照病情相近、病因相同、年龄相仿的原则选取的未使用纳洛酮者作为对照,为B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肾功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前,所有患者均有少尿,尿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定量及血尿素氮和肌酐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但两组之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经过治疗,所有患者的尿量、血尿素氮和肌酐水平均恢复到正常水平,而尿白蛋白、尿β2-微球蛋白定量明显下降,以A组患者的下降更为显著。结论:纳洛酮用于感染性休克患者时,对肾脏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6.
强迫症患者SPECT测定局部脑血流分布中参考区的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选择全脑和小脑两种参考区作为归一化参数在SPM分析强迫症患者的局部脑血流(rCBF)变化.方法受检者为13例OCD病人(OCD组)和23例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CN组).99mTc-ECDSPECT脑血流检查后,利用MRIcro和SPM工具软件,分别以全脑和小脑作为参考区,按成组设计分析OCD组和CN组两组间的rCBF分布差异(rCBF增高区和降低区).结果用小脑作为参考区,SPM分析显示OCD组有7个脑区rCBF发生变化;而用全脑作为参考区,SPM显示除有以上7个区域的血流变化外,还包括小脑的1个区域在内的17个区域的rCBF变化.结论强迫症患者小脑的脑血流发生变化,以此作为参考区不但会忽略小脑本身血流变化,还可掩盖与小脑血流变化相关的脑区. 相似文献
147.
低血清胆红素对冠心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清胆红素一直被人们作为诊断肝胆疾病的指标 ,而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 )之间的关系偶有报道 ,现就我院心内科 1997年 3月至 1999年 10月共收住 5 0例冠心病患者的血清胆红素进行测定分析 ,并与 40例非冠心病患者的血清胆红素作对比分析 ,以期评价其对冠心病的影响。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冠心病组 5 0例 ,均符合 1979年 WHO的诊断标准 ,男 2 7例 ,女 2 3例 ;年龄 5 0~ 87(6 5± 9)岁 ;病程4~ 16年 ;均除外肝、胆、血液系统疾病。对照组 40例 ,均为同期住院的内外科患者 ,男 2 1例 ,女 19例 ;年龄 45~ 75岁 (6 0… 相似文献
14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白细胞miR-223-3p水平与氯吡格雷治疗后血小板反应之间的潜在相关性。方法:收
集188名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接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门诊患者的
一般资料和血标本,检测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诱导的全血血小板聚集率。选取血小板反应有显著
差异的患者(超反应组和无反应组),检测其白细胞miR-223-3p水平。结果:除ADP诱导的全血血小板聚集率外,两组
患者的一般资料和白细胞miR-223-3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择期PCI术后门诊患者外周血白细
胞miR-223-3p水平与氯吡格雷治疗后的血小板反应无关。 相似文献
149.
腰麻联合硬膜外和单纯硬膜外麻醉在子宫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CSEA)是一种新型的麻醉方法。CESA综合了腰麻以及硬膜外阻滞麻醉的优点,诱导快,麻醉效果好,减少了镇痛、镇静药的应用,还具有术后镇痛的优点.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我科近年来运用CSEA和CEA在子宫切除术中.并对麻醉效果、毒副作用以及两者间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0.
目的 探讨次声作用后鼠脑 CA1区 m Glu R1α和 m Glu R5表达改变的规律 ,并观察其拮抗剂 MCPG的作用 .方法 16 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次声作用组及 MCPG治疗组 .两组再分为对照组及次声作用 1次、7次和 14次组 .用 8Hz,130 d B的次声按规定次数 ,每次作用 2 h.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 m Glu R1α和 m Glu R5的表达 ,光镜下观察 MCPG治疗后神经元形态的改变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 ,次声作用 1次后 ,m Glu R1α与 m Glu R5的阳性细胞数和吸光 (A)值即改变 (P>0 .0 5 ) ;7次组改变最显著 (P>0 .0 1) ;14次组恢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