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519篇 |
免费 | 415篇 |
国内免费 | 36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71篇 |
儿科学 | 46篇 |
妇产科学 | 16篇 |
基础医学 | 350篇 |
口腔科学 | 126篇 |
临床医学 | 1038篇 |
内科学 | 894篇 |
皮肤病学 | 135篇 |
神经病学 | 174篇 |
特种医学 | 423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9篇 |
外科学 | 721篇 |
综合类 | 2365篇 |
预防医学 | 900篇 |
眼科学 | 33篇 |
药学 | 872篇 |
8篇 | |
中国医学 | 793篇 |
肿瘤学 | 32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0篇 |
2023年 | 140篇 |
2022年 | 154篇 |
2021年 | 240篇 |
2020年 | 164篇 |
2019年 | 136篇 |
2018年 | 144篇 |
2017年 | 102篇 |
2016年 | 150篇 |
2015年 | 149篇 |
2014年 | 566篇 |
2013年 | 322篇 |
2012年 | 345篇 |
2011年 | 352篇 |
2010年 | 395篇 |
2009年 | 381篇 |
2008年 | 366篇 |
2007年 | 460篇 |
2006年 | 436篇 |
2005年 | 519篇 |
2004年 | 470篇 |
2003年 | 423篇 |
2002年 | 315篇 |
2001年 | 360篇 |
2000年 | 270篇 |
1999年 | 229篇 |
1998年 | 211篇 |
1997年 | 201篇 |
1996年 | 186篇 |
1995年 | 147篇 |
1994年 | 126篇 |
1993年 | 121篇 |
1992年 | 110篇 |
1991年 | 97篇 |
1990年 | 80篇 |
1989年 | 70篇 |
1988年 | 45篇 |
1987年 | 41篇 |
1986年 | 49篇 |
1985年 | 30篇 |
1984年 | 25篇 |
1983年 | 27篇 |
1982年 | 30篇 |
1981年 | 24篇 |
1980年 | 18篇 |
1979年 | 8篇 |
1978年 | 4篇 |
1973年 | 2篇 |
1964年 | 6篇 |
195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伤性限肌破裂常伴有多部位多种器官损伤,伤情及症状复杂,使原发性内脏损伤在短时间内难于确诊,稍有不慎,容易漏诊漏治,造成严重后果。我们两家医院外科于1985年1月~1996年6月共收治腹部创伤患者361例,其中隔肌破裂13例,占3.6%。本文作者就13例创伤性隔肌破裂的早期诊断与治疗问题进行讨论。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13例均为男性;年龄13~58岁。其中18~25岁8例。受伤原因为刀伤10例,枪伤2例,车祸1例。开放伤12例。闭合伤1例。入院距受伤时间30分钟~9小时,其中11例在伤后2小时内入院。二、临床表现及诊断本组13例伤后均有… 相似文献
2.
在作者所治疗的尘肺病人的临床病理学研究中发现,约有6%的病人因闭塞性支气管炎而出现了肺不张。在这些病例中,肺不张大多发生在右肺,而约有一半的病人在肺中叶发现肺不张病灶。在各种类型的尘肺中,如矽肺、煤工尘肺和石棉肺,都可以发现肺不张的病变。肺不张不仅在严重的尘肺病例中可以发现,而且在轻度的尘肺病例中也有发现。吸烟习慣不是闭塞性支气管炎的主要原因,因为约有一半的肺不张病例是不吸烟者。某些病例显 相似文献
3.
吡哌酸(PPA)系化学合成的第2代吡啶酮酸类抗菌药物,临床广泛用于敏感G~-杆菌感染的治疗,如泌尿道、消化道感染等。近年来研究成功多种新剂型,拓宽了PPA的临床应用范围。1 吡哌酸滴耳液 吡哌酸0.2g,甘油加至100ml。治疗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滴耳,1~2次/d,每次1~2滴。治愈时间平均2.6d,治愈率100%。2 吡哌酸溶液 吡哌酸2g,偏碱性蒸馏水加至100ml。主治G~-杆菌所致感染性伤口及烧伤、烫伤等。用法:先将伤口或创面作常规清洗,用浸透吡哌酸溶液的纱条覆盖,包扎,换药1次/d。一般换药3次后,伤口肉芽组织水肿及分泌物消失,即可进行植皮手术。 相似文献
4.
5.
6.
体外循环(CPB)后引起肺损害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中性粒细胞截留(entrapment).细胞因子(cytokine)诱导的白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TNF)在肺脏炎症时支气管-肺胸内浓度增大,从而增进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活性。已知抑肽酶(Aprotinin)可抑制CPB后TNF的释出,为此作者应用抑肽酶观察CPB后支气管肺泡注洗液(BALF)中IL—8和中性粒细胞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陈绍宝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1989,(2)
裂沟性龈增殖症又称为裂沟性龈瘤或义齿性纤维瘤.这种病变是由于义齿不适所引起的.其特征是在义齿基托边缘的前庭沟处有大小、形状、质地不等的增殖,形状有瓣状、囊状、束条状,复盖部分基托,取掉义齿后,呈现明显的裂沟.好发于前牙区的前庭沟.从1980年至今,在来院要求重新修复全口义齿的病例中,共收集到5例裂沟性龈增殖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