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54篇
外科学   75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20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已成为直肠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近年来取得的治疗效果令人鼓舞,但不同的患者其治疗效果还存在较大差异。肿瘤干细胞概念的提出和对结直肠癌干细胞表型及功能特征、分子生物学机制及信号转导通路、周围微环境的研究进展,对局部进展期中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治疗中的个体化放疗、化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PLSCR1在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和粘附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常规培养3株结直肠癌细胞,采用免疫细胞染色和免疫印迹法筛选PLSCR1高表达的细胞株.设计三条RNA干扰片段及一条阴性对照片段,稳定转染高表达PLSCR1的结直肠癌细胞株,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法验证干扰结果,筛选出对PLSCR1蛋白抑制率最高的干扰片段,通过MTT方法来评估转染后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采用细胞粘附实验来评估转染后结直肠癌细胞粘附能力的变化.结果 免疫细胞染色提示LoVo细胞株高表达PLSCR1,与免疫印迹法结果相一致;转染siRNA-390后,LoVo细胞株PLSCR1的mRNA抑制效果最为明显,抑制率为88.4%,免疫印迹法检测进一步验证siRNA-390片段抑制PLSCR1蛋白表达最为显著.MTT法、纤连蛋白,粘附和层连蛋白检测显示,siRNA-390干扰下调PLSCR1的表达后,细胞生长变缓,粘附能力下降.结论 干扰PLSCR1能显著抑制肿瘤的增殖和粘附能力,提示PLSCR1可能在结直肠癌浸润和转移中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3.
目的:提高MR泌尿系水成像(MRU)对原发性输尿管移行细胞癌的诊断正确性。方法:收集46例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输尿管移行细胞癌患者的病理资料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MRU对输尿管癌的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100%(46/46)及82.6%(38/46)。结论:MRU对诊断原发性输尿管移行细胞癌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套入式结肠直肠黏膜吻合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括约肌功能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对中低位直肠癌经腹肛门根治性切除行套入式结肠直肠黏膜吻合术治疗的169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169例中男107例,女62例。年龄21~99岁,平均为54.2岁。肿瘤下缘距齿状线5~9cm。病理诊断直肠腺癌163例,其中高分化者70例,中分化者81例,低分化者6例,黏液腺癌6例。腺瘤癌变6例。Dukes分期:A期61例,B期101例,C期7例。结果术后发生吻合口瘘5例(2.9%),狭窄3例(1.7%),术后早期排便次数可达6~12次/d,术后12~18周时排便功能基本恢复正常。169例术后随访率为91%,中位随访时间5.8年。局部复发率为5.8%,肝转移率为13.7%。术后总体5年生存率为66.9%,中位生存时间69(6~132)个月。结论套入式结肠直肠黏膜吻合保肛术式能达到直肠癌根治性切除,且可保留肛门正常的排便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25.
目的 评价“杂交”手术治疗6月龄内小婴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的早期治疗结果.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7月,20例小婴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患儿,手术年龄(56±45)天,体重(4.5±1.6)kg.主动脉缩窄压差30 ~56 mm Hg(1 mm Hg =0.133 kPa),其中5例伴主动脉弓发育不良;室间隔缺损8 ~ 16 mm.均行“杂交”手术治疗.结果 全组无手术及围术期死亡.围术期并发症4例(20%).术中造影发现主动脉弓缩窄最严重处直径为1.5 ~ 3.4 mm,选择最大球囊直径4~12 mm,扩张后即刻主动脉缩窄处压差为0~ 27 mm Hg.全组体外循环40~ 87 min,主动脉阻断20 ~ 41min,无延迟关胸.术后患儿机械通气(2.2±1.4)天,住监护室(5±3)天.患儿均随访(10.0±3.6)个月,主动脉弓缩窄扩张处末见有动脉瘤发生,无气道受压.末次随访2例患儿主动脉弓残余梗阻,压差12 ~ 35 mm Hg,再次手术干预.结论 主动脉弓缩窄球囊扩张联合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治疗小婴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可以避免深低温停循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6.
目的 评价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诊断颈部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对43例可疑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分别先后进行3D-CE-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成像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与DSA相比,3D-CE-MRA 对颈部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诊断的敏感度为83.0%,特异度为94.1%.结论 3D-CE-MRA对颈部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的显示具有独特的优势,是一种无创、安全、快速、准确性高的检查方法,可以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7.
目的 通过对小婴儿体外循环围术期降钙素原值的测定,了解其变化规律及其和炎症因子变化的相关性,评价降钙素原是否能反映全身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及围术期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20例大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在麻醉成功开胸前、体外循环30 min、体外循环结束后、术后4 h、术后24 h和术后48 h、术后3 d 7个时间点采血,测定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白介素1β、6、8、肿瘤坏死因子-α和降钙素原变化.结果 降钙素原体外循环结束时开始明显升高,术后48 h达到峰值,术后72 h开始明显下降.降钙素原值与白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8的变化呈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降钙素原的升高程度与体外循环诱发全身炎症反应严重程度呈明显相关,测定降钙素原可能有助于临床鉴别高危患者,提示细菌感染的存在.  相似文献   
28.
陈纲  李世拥 《腹部外科》2009,22(3):191-192
在肿瘤发生浸润、转移的起始或终末阶段,血管生成均起着重要作用。实体瘤的生长依赖新生血管为肿瘤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气,血管生成不仅在肿瘤的生长过程中必需,而且在肿瘤的侵袭和转移阶段也发挥作用。血管生成是一个多因素调控、多步骤的复杂过程。该过程受到“血管生成开关”系统精密调控,使促血管生成因子和抗血管生成因子保持平衡。  相似文献   
29.
韦骏  马强华  叶建军  杨晓萍  陈纲   《放射学实践》2009,24(4):418-421
目的:探讨腹盆腔脓肿的磁共振影像特点,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22个腹盆腔脓肿磁共振影像资料,总结影像特点。所有病例均行常规T1WI、T2WI及DWI扫描。结果:①发病部位:右结肠旁沟占32%(7/22)、膈下占27%(6/22)及女性盆腔占18%(4/22)。②形态特点:圆形、类圆形占68%(15/22)、具有包膜占86%(19/22)、具有分隔23%(5/22)。③信号特点:脓肿形成早期5例8个病灶;T1WI脓腔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脓腔高信号3个病灶,低信号5个病灶;包膜不完整或无包膜,T1WI包膜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低信号;灶周渗出,边界不清。典型脓肿期及脓肿形成后期10例14个病灶;T1WI脓腔呈低信号,T2WI及DWI呈高、稍高信号;包膜完整,T1WI及T2WI包膜均呈低信号;病灶境界清楚或较清楚,可有肠管、网膜聚拢。结论:磁共振DWI结合常规扫描对腹盆腔脓肿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30.
患者男性,42岁。曾因"白塞病"在当地医院使用激素治疗。此次主因"间断右下腹痛1年,加重3d"于2008年12月入院,患者于2008年初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右下腹痛,曾于当地医院多次就诊考虑"阑尾炎”抗感染治疗有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