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358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39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本研究探讨肺炎衣原体感染是否与心肌梗塞的发生发展有关。检测心肌梗塞后病人血液中的肺炎衣原体IgG水平变化,以观察肺炎衣原体感染是否参与心肌梗塞的发生和发展。方法:907例心肌梗塞的住院病人和同期住院的冠脉造影证实冠脉管壁光滑无斑块的132例对照。在心肌梗塞组,根据取血时心肌梗塞时间长短不同,把病人分7个组,即:1~15天;15~30天;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应用ELISA方法,检测病人血中特异性肺炎衣原体IgG抗体,对比各组间抗体阳性率。并考虑到冠心病的其它危险因素有:年老、男性、吸烟、糖尿病、血脂紊乱、高血压、脑力劳动和体重指数。结果心肌梗塞组肺炎衣原体IgG阳性率为27.7%,与对照组的23.5%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别(P〉0.05),但心梗后有明显的时间依赖肺炎衣原体IgG阳性率的动态变化,心梗后15天内肺炎衣原体IgG阳性率最低(20.9%),3至6个月阳性率最高(44.6%),此后,逐渐下降。结论心肌梗塞后不同时间段的特异性肺炎衣原体IgG抗体阳性率动态变化,提示肺炎衣原体感染可能参与了心肌梗塞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2.
心肌缺血的预适应和心肌缺血的叠加效应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心肌缺血的预适应和心肌缺血的叠加效应陈纪林陈在嘉1986年Mury发现并提出心肌缺血预适应现象(preconditioning)对于理解心肌缺血的病理生理特点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对于80年代初曾提出的心肌缺血叠加可致急性心肌梗塞(AMI)的论点产...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研究不同类型高脂血症患者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水平的变化 ,观察血脂康调血脂治疗对高脂血症患者小而密LDL C的影响。方法 :采用非变型梯度凝胶电泳法分别测定 37例冠状动脉 (冠脉 )正常的高脂血症患者 (A组 ) ,131例冠脉造影证实有冠心病的高脂血症患者 (B组 )及 40例冠脉及血脂均正常的受检者 (对照组 )和 80例血脂正常的冠心病患者 (C组 )血清小而密LDL C的水平 ,比较A、B和C组间小而密LDL C水平的差异 ;将B组分为 3个亚组即 40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 (B1组 )、49例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 (B2组 )、42例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 (B3组 ) ,给予调血脂治疗 8周 ,分别测定治疗前后该 3个亚组血清小而密LDL C的水平 ,并与对照组对比。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A组患者血清小而密LDL C占总LDL C含量的百分比仅有轻度升高 [(45 5± 5 5 ) %比(40 6± 6 3) % ,P >0 0 5 ] ,B组和C组患者血清小而密LDL C的含量明显升高 [(65 8± 8 2 ) %和 (68 3± 13 8) % ,P <0 0 1]。B组中以B 2组 [(65 7± 7 8) % ,P <0 0 1]和B3组 [(69 3± 7 8) % ,P <0 0 1]患者升高最为明显。调血脂治疗后血清小而密LDL C实际含量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结论 :合并有冠心病的高脂血症患者小而密LDL C的升高更为明显 ,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吗多明气雾剂和硝酸异山梨酯气雾剂缓解心绞痛发作的疗效,并观察其急性血流动力学。方法:选择66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吗多明组和硝酸异山梨酯组。根据推荐剂量,心绞痛发作时分别喷雾1.2mg和2.5mg,并于用药前及用药后10分钟内观察心绞痛缓解时间、缓解程度、心率、血压、心电图等。另选择23例冠心病患者也分为同样两组(前者12例,后者11例)观察急性血流动力学。结果:吗多明组和硝酸异山梨酯组比较,缓解心绞痛的时间分别为5.5±3.4分钟和5.0±3.6分钟;缓解心绞痛有效率分别为76.5%和90.6%;心电图改善分别为73.9%和80.0%,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左心室舒张期末压最大下降幅度分别为0.93kPa(7.0mmHg)和1.60kPa(12.0mmHg),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吗多明气雾剂是一种较安全能缓解心绞痛的有效制剂,应用方便,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05.
抗血小板药物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有研究揭示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有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的作用,我们以往的研究显示中剂量阿司匹林的性价比最佳。为了进一步探讨抗血小板途径在抑制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本研究对比了中剂量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及两药联合应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6.
冠心病患者按冠状动脉造影斑块的形态学分为三组,非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同时采集受试者冠状静脉窦(CS)及升主动脉(AO)血作血浆及血清血栓素B2(TXB2)及6-酮-前列环素F1α(6-ke-to-PGF1α)的测定。结果显示,冠状动脉造影表现为Ⅱ型斑块(表面不规则)的患者血浆TXB2CS/AO比值明显高于Ⅰ型斑块(表面光滑)、Ⅲ型斑块(长段不规则)的患者及正常对照组(P<0.05);而Ⅱ型斑块者血清TXB2CS/AO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浆及血清6-keto-PGF1α四组间差别无显著性。结果说明,Ⅱ型斑块的患者冠状循环中血小板明显激活,TXA2大量释放。从而从临床生化的角度提示,Ⅱ型斑块常代表局部斑块破裂及(或)局部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比较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前降支(LAD)开口病变精确定位法和贯穿左冠状动脉主干(LM)法的优劣.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06年5月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对LAD开口病变用DES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224例患者,其中精确定位有161例(P组),贯穿入LM有63例(C组).结果 基线上C组的参考血管直径(RVD)明显大于P组,而LM和LAD管腔的落差P组明显大于C组.在介入操作特点上,支架直径、球囊后扩张的比率、后扩张球囊直径和左主干分叉处行双球囊对吻技术(kissing balloon)的比率C组均明显大于P组.两组介入成功率均为100%.两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比1.6%;P=0.447),其中死亡、急性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两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0比0,P=1.000;1.2%比1.6%,P=1.000和3.1%比0,P=0.325).只有1例亚急性血栓发生在P组.造影随访C组支架内和血管段再狭窄率有降低的趋势(7.7%比0,P=0.316;10.8%比3.8%,P=0.431).支架内和血管段的晚期丢失C组均明显小于P组[(0.12±0.08)mm比(0.59±0.37)mm,P=0.000和(0.17±0.09)mm比(0.64±0.49)mm,P=0.000].结论 DES治疗LAD口部病变贯穿LM法和精确定位法均可显示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精确定位法相比,贯穿LM法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和降低再狭窄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8.
目的:评价T支架技术治疗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4年4月到2006年1月我院对分叉病变连续行T支架技术47例患者临床情况。结果:患者基线特点:年龄(59.2±10.8)岁;性别:男性89.4%;既往心肌梗死27.7%;既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19.1%;糖尿病23.4%;左心室射血分数0.48±0.34。病变基线特点:病变位置:左主干分叉42.6%、前降支和对角支53.2%、回旋支和钝缘支4.3%;主支参照血管直径(3.43±0.51)mm;边支参照血管直径(2.85±0.19)mm;主支病变长度(17.6±10.6)mm;边支病变长度(13.2±7.6)mm。经股动脉入径59.6%;置入药物洗脱支架56.4%;主支支架释放压力(14.5±2.8)atm(1 atm=101.325 kPa);边支支架释放压力(12.3±2.5)atm;对吻球囊技术(kissing balloon) 89.4%。支架置入成功率100%。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6例(13%);死亡1例(2.1%),因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急性心肌梗死2例(4.3%),造影证实为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行急诊PCI治疗;靶病变再次血管成形术5例(10.6%),其中2例因支架亚急性血栓、2例因再狭窄行再介入治疗,1例因再狭窄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6个月临床随访91.5%,造影随访29.8%,再狭窄率21.4%。结论:T支架技术治疗分叉病变操作成功率很高,但具有一定风险。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高危因素.方法选择阜外心血管病医院2001年11月至2004年1月480例(679个靶病变)接受成功支架植入并完成造影随访患者.将这些患者和病变均根据再狭窄次数分为三组A组为无再狭窄患者或病变;B组为出现一次再狭窄患者或病变;C组为出现两次或两次以上再狭窄患者或病变.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病变特点,分析各种因素与支架内再狭窄之间的关系.结果B、C组中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显著地多于A组中(18%,25%,33%,P<0.001),而且B组与C组之间的差异也是显著的(25%,33%,P<0.05).B组和C组中支架长度大于20mm、支架直径小于3mm、C型病变、弥漫病变和开口部病变的统计结果都显著高于A组(P<0.001).B组与C组之间在病变长度大于20mm、支架直径小于3mm、C型病变的统计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采用多元logistic分析反复再狭窄的预测因素为2型糖尿病、支架长度>20mm、支架直径<3mm、ACC/AHAC型病变(分别为OR=1.40,OR=2.09,OR=1.81,OR=1.92).结论2型糖尿病、支架长度20mm、支架直径<3mm、ACC/AHA C型病变是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0.
非离子型碘造影剂的过敏样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临床使用的非离子型碘造影剂的过敏样反应进行总结和分析。方法:回顾性总结2004年4月至2006年6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和(或)介入治疗的患者群中,接受非离子型碘造影剂血管内注射后1小时之内发生的过敏样反应病例,参照美国放射学会的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分为轻、中、重度三型;针对性别、年龄、冠脉病变程度、造影剂品种等变量因素进行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结果:在17033例患者中计有217例发生过敏样反应(发生率1.28%),轻、中、重度过敏样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0.22%、0.80%和0.26%,死亡3例(死亡率0.018%);男性患者的过敏样反应发生率高于女性患者(1.37%vs0.98%,P<0.05),在冠脉病变程度、不同造影剂品种等因素的分析中未检出性别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过敏样反应发生率随年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经多元回归分析呈线性关系,男性患者尤为明显;过敏样反应的发生率与冠脉病变程度无显著相关性;年龄、不同造影剂品种对于过敏样反应的三型构成比无显著影响,在女性患者、冠脉多支病变患者尤其是病变累及左主干的患者人群中发生重度过敏样反应的比例较高。结论:非离子型碘造影剂在临床应用中安全性良好,过敏样反应发生率为1.28%,男性患者的过敏样反应发生率高于女性患者,过敏样反应发生率随患者年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在女性患者、冠脉多支病变尤其是病变累及左主干的患者人群中发生重度过敏样反应的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