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41篇
内科学   99篇
神经病学   32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65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3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91.
人类的学习和记忆过程需要多个大脑区域的参与,其中较为重要的区域是内侧颞叶、前额叶皮质和基底节.多重记忆系统理论认为不同的大脑区域参与不同形式的记忆,特定大脑区域的损伤会导致相应的记忆功能受损,与此同时,各个脑区在学习过程中还存在着相互作用和联系.近些年来,关于基底节对学习和记忆的影响的研究日渐增多,而帕金森病患者为这类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模型.我们将通过帕金森病探讨基底节在学习和记忆中的作用以及多巴胺替代疗法对帕金森病患者学习能力的影响,并深入了解多巴胺参与学习过程的机制.另外,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基底节与其他大脑区域各司其职并相互作用,其中比较重要的区域是海马,我们将就基底节与海马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的区别和联系进行相关综述.  相似文献   
592.
目的 评价唑尼沙胺作为添加治疗癫(癎)部分性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确诊为有癫(癎)部分性发作的217例癫(癎)患者,随机分配入唑尼沙胺治疗组(n=111)与安慰剂组(n=106)进行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平行设计添加治疗.在3个月回顾性基线期后,给予患者初始剂量唑尼沙胺(100 mg/片)或安慰剂每次1片,每日1次口服,4周内递增至每次2片,每日2次.分别在治疗0、2、4、8、12和16周时进行随访.主要疗效指标为治疗结束后与基线期比较发作次数减少的中位百分比;次要疗效指标为发作次数减少大于50%的比例.同时观察研究药物的安全性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总发作次数减少率中位数在唑尼沙胺组为33.33%,安慰剂组为0;唑尼沙胺组总发作次数减少>50%者38例(34.23%),安慰剂组21例(19.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3=5.7159,P=0.0168).唑尼沙胺组治疗后无发作13例(11.71%),有效25例(22.52%),临床有效率为34.23%;安慰剂组无发作5例(4.72%),有效16例(15.09%),临床有效率为19.81%,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4701,P=0.0135).唑尼沙胺组与安慰剂组比较,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唑尼沙胺组较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思睡、乏力、食欲下降、胃肠道不适、失眠和便秘.结论 唑尼沙胺作为部分性癫(癎)发作的添加药物有确定的疗效,安全耐受性较好,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93.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辛伐他汀干预对PC12细胞糖氧剥离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对PC12细胞进行1h的缺糖缺氧损伤和24h的再灌注操作,并在损伤前1h加入不同浓度的辛伐他汀进行干预,并观察PC12细胞的形态和结构,MTT测细胞活力,检测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结果PC12细胞在1h的缺糖缺氧损伤和24h的再灌注后与对照组比较,其细胞的突起减少或消失,细胞肿胀变圆,聚集成团;给予辛伐他汀干预的PC12细胞能够明显对抗糖氧剥离和再灌注的影响;对照组和糖氧剥离+不同浓度的辛伐他汀组的细胞活性均明显高于糖氧剥离组(P〈0.01);对照组和糖氧剥离+不同浓度的辛伐他汀NO、IL-1β和TNFua的浓度均低于糖氧剥离组(P〈0.01)。结论通过对PC12细胞进行1h的缺糖缺氧损伤和24h的再灌注操作,能够较好地模拟神经细胞在缺血和再灌注后的状态;通过加入不同浓度的辛伐他汀进行干预,能够明显保护PC12细胞糖氧剥离和再灌注的损伤。  相似文献   
594.
The immunocytes microglia in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were reported to play a crucial role in neurodegeneration. As a member of P2 receptors family, purinoceptor P2Y6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recently. Previous studies showed that purinoceptor P2Y6 mainly contributed to microglia activation and their later phagocytosis in CNS, while in immune system, it participated in the secretion of interleukin (IL)-8 from monocytes and macrocytes. So there raises a question: whether purinoceptor P2Y6 also takes part in neuroinflammation? Thus, this review mainly concerns about the properties and roles of purinoceptor P2Y6, including (1) structure of purinoceptor P2Y6; (2) distribution and properties of purinoceptor P2Y6; (3) relationships between purinoceptor P2Y6 and microglia; (4) relationships between purinoceptor P2Y6 and immunoinflammation. It’s proposed that purinoceptor P2Y6 may play a role in neuroinflammation in CNS, although further research is still required.Key words: purinoceptor P2Y6, microglia, inflammation, immunology, neurodegeneration  相似文献   
595.
影响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患者预后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58例脑梗死后梗死区内出血的患者和58例单纯脑梗死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压、血糖、血脂、有无颈动脉斑块、有无脑梗死家族史、累及的动脉系统和出入院时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差值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血压、血糖、血脂、有无颈动脉斑块、有无脑梗死家族史、累及的动脉系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血性脑梗死组、点状及片状出血性脑梗死组、颈内动脉系统出血性脑梗死组及多个部位出血性脑梗死组的预后与单纯脑梗死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椎-基底动脉系统出血性脑梗死组、单个部位出血脑梗死组与单纯脑梗死组预后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影响脑梗死出血性转化预后的相关因素主要为出血量、出血部位。  相似文献   
596.
抗精神病药物如吩噻嗪类、硫杂蒽类及丁酰苯类等长期、高剂量应用,可产生多种锥体外系反应(EPS).近年来,非抗精神病类药物引起的EPS报道也较多,本文重点介绍近儿年药物尤其足抗精神病药物相关的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DIP)的诊治,并简要分析文献报道的其他多种药物引起的EPS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其治疗,以便引起临床用药的观注.  相似文献   
597.
目的 观察匹罗卡品诱导的颞叶癫(癎)大鼠海马CA1区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1、4、7的表达变化.方法 5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癫(癎)状态(SE)2 h组、SE 12 h组、SE 24 h组、SE 72 h组、SE 7 d组和SE 14 d组,每组8只.SE各组腹腔注射325 mg/kg匹罗卡品建立癫(癎)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采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CA1 区mGluR1、4、7 mRNA和mGluR1蛋白的表达.结果 RT-PCR检测显示,SE 24 h组mGluR1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而SE 7 d组则显著增加(P〈0.05);SE各组mGluR4 mRNA表达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E 12 h组、SE 24 h组、SE 72 h组和sE 14 d组mGluR7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mGluRl蛋白主要存在于细胞膜上,其表达变化规律与mGluR1 mRNA一致.结论 mGluR1、4、7可能参与难治性癫(癎)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598.
目的探讨并分析梅毒所致麻痹性痴呆(麻痹性痴呆)、HIV相关性痴呆和克雅病等中枢系统感染性疾病所致痴呆的临床特征。方法检索19例患者(麻痹性痴呆8例、HIV相关性痴呆6例、克雅病5例)临床资料,回顾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脑电图、神经影像学及治疗转归特点。结果 3组患者临床表现均以认知损害为主,并广泛累及多系统(锥体系、锥体外系、小脑)及多组脑神经。辅助检查显示,麻痹性痴呆患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和苍白密螺旋体抗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阳性(8例),脑脊液美国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阳性(4例),MRI呈现不同程度脑萎缩(6例);HIV相关性痴呆患者血清HIV抗体筛选试验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阳性(6例),脑脊液平均蛋白定量明显升高(2例)、潘氏试验阳性(2例),MRI以脑内多发占位病变或大片异常密度影为特征;克雅病患者脑脊液Western blotting检测1433蛋白阳性(4例),脑电波呈弥漫性慢波(4例)伴典型三相波(1例),散发型患者MRI脑叶皮质区沟、回呈肿胀样改变(3例),变异型患者可伴丘脑"曲棍球样"改变(1例)。结论麻痹性痴呆、HIV相关性痴呆及克雅病等中枢系统感染性疾病所致痴呆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诊断时应结合患者病史、实验室血清学和脑脊液指标,以及脑电图和神经影像学表现等综合考虑,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99.
目的研制适用于中国医学生的神经病学课学习态度量表。方法参考国内外文献设计了24个条目的医学生神经病学课学习态度量表。用因子分析评价结构效度;用Cronbachα系数评价量表的信度;比较前后两次测量的相关系数评价重测信度。结果因子分析提取四个主成分解释总变异的51.2%,旋转后因子1-4分别定义为对神经病学课的学习认知、学习情感、学习意向、重要性认识(地位)。四个因子和所有条目的α系数分别为0.823、0.775、0.700、0.655和0.881。重测(49人)相关系数分别为0.578、0.492、0.748、0.531和0.675,关联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该量表具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可以为国内类似调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00.
目的 研究代谢型谷氨酸受体-Ⅰ(mGluR-Ⅰ)激动剂D-对羟基苯甘氨酸(DHPG)诱导的大鼠离体海马脑片癫样放电模型的基因表达谱.方法 以含50 μmol DHPG的人工脑脊液持续灌流大鼠离体海马脑片,诱导建立癫样放电模型(DHPG组,n=3).采用cDNA微阵列分析技术获得DHPG组的基因表达谱,与对照组(n=3)比较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富集功能分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DHPG组样本模型分别筛选出的上调基因206个,下调基因489个;其中差异表达达1.5倍的上调基因67个,下调基因86个;2.0倍以上的上调基因6个,0.5倍以下的下调基因25个.富集功能分类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功能涉及蛋白结合(19个)、分子功能、钙离子结合和核苷酸结合等多方面.结论 癫样放电及mGluR-Ⅰ激动剂的作用均涉及多种基因,是一复杂的调控过程.实验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