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3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1资料 彭某,女性,77岁,2003年1月20日因头晕、乏力、心悸、面色苍白入院,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入院时症见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悸,纳差,呕吐,小便调,大便2d未解,舌淡胖,苔少,脉沉细弱.  相似文献   
42.
目的观察参麦、黄芪注射液对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方法将9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参麦注射液及黄芪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对照组应用利血生、鲨肝醇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用药4周后外周血白细胞回升情况。结果黄芪合参麦注射液治疗白细胞减少症较服利血生、鲨肝醇有效率高,两组有效率分分为96.2%和80.4%,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参麦合黄芪注射液治疗白细胞减少症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43.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相关理论及辨证论治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风后肢体瘫痪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几乎都会出现瘫痪肢体肌张力增高或痉挛.由于拮抗肌及牵张反射亢进,随意运动受到抑制,阻碍运动恢复及获得正常运动范围,使精确的技能运动及协调性运动难以恢复.肌张力增高或痉挛如果得不到及时、恰当的治疗,不但会引起患肢的疼痛,并且可以造成患肢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及变形,导致关节活动度受限和康复训练的困难,影响中风病患者活动能力的恢复.因此,早期抗痉挛治疗在中风偏瘫的康复中非常重要.笔者现就本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4.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自1983年澳洲学Warren和Marshall从胃粘膜活检中分离出后,近年在国际上对HP的微生物学,致病机理、诊断方法、抗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认为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且与胃癌有一定关系。本试从中医胃脘痛辨证分型角度,观察其与HP感染的关系,以期阁明HP感染在胃脘痛不同证型中的分布规律,从而启发临床思维,以利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45.
益气温阳通络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益气温阳通络方药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患者 110例随机分为两组,均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加用益气温阳通络方药配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另予银杏叶片、脑复康治疗 8周后两组分别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及 Ashworth评级变化比较.结果治疗组疗效及 Ashworth评级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益气温阳通络方药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46.
目的观察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可溶性粘附分子(sICAM-1)的表达规律,并探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可能机制.方法将患者62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检测起病后第1、4、7、14日sICAM-1水平的变化,并设健康对照组作比较.结果入院后第1日两组sICAM-1明显升高;第4日升至高峰,但治疗组低于对照组;第7日两组sICAM-1开始下降;至第14日治疗组sICAM-1基本正常,而对照组仍较高.结论舒血宁注射液对缺血脑组织神经元保护作用的机制与阻断白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粘附、抑制ICAM-1表达、减轻脑缺血组织的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47.
养阴熄风通络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养阴熄风通络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肝肾阴虚、痰瘀阻络证型的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病人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运用养阴熄风通络法配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服用脑复康、维乐生配合常规康复治疗,6周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及肌张力评分.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病人肌张力增高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阴熄风通络法配合常规康复疗法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肌张力增高,提示养阴熄风通络法有较好的抗痉挛作用.  相似文献   
48.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自1983年澳洲学者Warren和Marshall从胃粘膜活检中分离出后,近年在国际上对HP的微生物学、致病机理、诊断方法、抗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认为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且与胃癌有一定关系。本文试从中医胃脘痛辨证分型角度,观察其与HP感染的关系,以期阐明HP感染在胃脘痛不同证型中的分布规律,从而启发临床思维,以利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49.
1病例报告患者女,50岁,体重52kg,因“子宫黏膜下肌瘤”于2006年6月5日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宫腔镜下子宫肌瘤摘除术。患者入室后,麻醉穿刺置管顺利,硬膜外腔注入2%利多卡因12ml,麻醉平面T8。术中血压为130~140/75~85mmHg,HR为55~65次/分。术中共输复方乳酸钠550ml,以5%葡萄糖8000ml作为膨宫介质。1h后患者诉胸闷气短,呼吸频率增至35~40次/分,继之烦躁不安,出冷汗,口唇发绀,双肺弥漫性小水泡音。急查血气:PO252·6mmHg、PCO237·2mmHg、Na 123mmol/L、K 4·11mmol/L、SPO271%。此时麻醉平面仍为T8,紧急予硝酸甘油2~8μg/(kg·min…  相似文献   
50.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景亮 《新中医》2008,40(3):26-2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45例患者均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组方:麻黄、附子、细辛、熟地黄、鹿角霜、白芥子、干姜).观察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肌电图MCV改善情况.结果:显效25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56%.治疗后腓总神经、胫神经、正中神经肌电图MCV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