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人工心脏起搏对血浆NT-proBNP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NT-proBNP对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功能早期诊断、起搏模式选择和心脏起搏后心功能监测的意义。方法入选59例长期心脏起搏患者,比较不同起搏模式下NT-proBNP和LVEF水平的异同,对其中的31例DDD起搏患者,程控为VVI起搏模式1个月后,比较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患者血浆NT-proBNP和LVEF水平的变化。结果(1)长期起搏患者VVI组血浆NT-proBNP较DDD组为高(P〈0.05)。VVI和DDD起搏患者NT-proBNP与LVEF均呈显著负相关,其相关系数(R)分别为-0.83和-0.64(P〈0.01)。(2)DDD起搏程控为VVI起搏后1个月,NT-proBNP水平在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均显著升高(P〈0.01)。LVEF水平仅在心功能Ⅲ~Ⅳ级患者程控为VVI起搏1个月后显著降低(P〈0.01)。结论VVI起搏比DDD起搏更易引起NT-proBNP升高,血浆NT-proBNP能早期敏感评价不同起搏模式对心功能的影响,对选择合适的起搏模式和起搏后随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血小板活化状态及其意义。方法根据冠脉造影将66例可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ACS组(45例)和对照组(非冠心病组21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62P和CD63。并根据性别、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和血LDL-C水平对ACS患者分组,分别比较各组间CD62P和CD63的表达。结果ACS组CD62P(5.12±3.95)%、CD63(5.20±3.54)%,分别高于对照组CD62P(2.64±1.31)%、CD63(2.57±1.67)%(均P<0.01);两指标测定ACS的敏感性为73.33%和71.11%,而特异性为71.43%和76.19%,其界值点分别为2.59%和3.05%。在ACS患者中,性别对血小板的CD62P和CD63影响不显著(P>0.05);三支组和双支组的CD62P和CD63的表达均高于单支组(P<0.05);三支组与双支组间的CD62P、CD63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高LDL-C组的CD62P、CD63高于低LDL-C组(P<0.01)。结论ACS患者存在高度的血小板活化,性别对ACS患者血小板活化无显著影响,血小板活化程度随冠脉病变加重和高LDL-C水平而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特征。方法对经临床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的25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所有病例均有异常改变,其中以胸前导联巨大倒置T波虽常见,且具有TV4〉TV5〉TV3特征,大多伴有ST段下移和左胸导联高电压,这些心电图改变主要导联为V4、V5。但心电轴和QT间期均正常,未见异常Q波。结论对左胸导联原因不明T波倒置的患者要特别注意V4、V5导联心电图改变,并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对有特征性心电图改变的患者,即使超声心动图检查未发现心尖肥厚,也应密切随访、观察。提高该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和/或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及射频消融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14例(13例右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和/或室性心动过速,1例左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并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动过速体表12导联心电图QRS波特征:Ⅰ导联呈rs、m、QS及R型,aVRa、VL均呈QS型,Ⅱ、Ⅲ、aVF、V5-6导联均呈单向R波型,胸前导联R波移行区常在V3、V3导联之后,V1、V2导联R高度/S高度比值常<0.3。左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和/或室性心动过速的QRS波特征与右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和/或室性心动过速类似,但其胸前导联R波移行区常在V2导联之前,V1、V2导联(尤其V2导联)R高度/S高度比值常≥0.8。13例消融成功,手术操作时间45~156min,X线曝光时间8~28min。术后随访2~36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起源于心室流出道的频发室性早搏和/或室性心动过速有其独特的心电图表现,射频消融治疗能安全、有效地根治此类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90岁。因反复胸闷、心悸2年余,加剧2天入院。高血压病史30余年。5年前心电图(ECG)发现下壁异常Q渡。3个月前ECG发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心率100次/min。体检:体温37℃,脉搏100次/min,血压160/80 mmHg,两肺呼吸音清,未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温州地区健康老年人群六分钟步行距离(six-minute walking distance, 6MWD)的影响因素,建立适合中国老年人的6MWD预测模型。方法 随机选择参与温州心血管病高危筛查的60~80岁健康受试者,根据2002年美国胸科协会颁布的六分钟步行试验(six-minute walking test, 6MWT)操作指南,每个受试者完成2次6MWT。记录受试者的一般特征、血压、心率和6MWD,建立6MWD预测模型。结果 214名受试者完成测试,受试者平均6MWD为(508.8±70.94)m,不同性别、运动习惯老年人的6MW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男性受试者的身高、体质量、BMI和6MWD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身高和BMI是6MWD的独立预测因素,建立的预测模型分别能预测26%、32%的6MWD的相关变量(男性组、女性组)。国外的健康人群6MWD预测模型无法准确评估中国人群。结论 6MWT是一种简单、安全的运动试验,与老年人的性别、运动习惯、年龄、身高、BMI相关。本研究的预测模型可以预测26...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时应用固定方向法置入普通临时起搏电极的应用价值。方法28例在DSA室行电生理检查时,经右颈内静脉途径置入普通临时起搏电极,同一病例行X线透视下临时心脏起搏和非X线透视下固定方向法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比较从送入电极到成功起搏心脏的时间、成功起搏时的起搏阈值和电极在右心室位置。结果非X线透视组用固定方向法从送入电极至成功起搏右心室耗时(25.82±14.22)S,明显少于X线透视组(45.50±25.56)S(P〈0.01),而起搏阈值分别为(1.03±0.34)V和(1.07±0.27)V,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置管方法电极位于右室心尖部的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固定方向法普通临时起搏电极经右颈内静脉床旁临时心脏起搏简便、快捷、易学和有效,明显缩短送入电极至右心室尖部起搏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的血小板活化。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62P和CD63,用以反映血小板活化情况。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组CD62p、CD63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冠心病伴高血压组和冠心病组CD62p、CD63与原发性高血压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也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冠心病伴高血压组的CD62p、CD63与冠心病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存在血小板活化,冠心病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小板活化与冠心病相似,高血压并不增加冠心病患者血小板的活化。 相似文献
19.
特发性与继发性异常J波的临床及心电图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特发性与继发性异常J波的临床及心电图特点。方法 对特发性异常J波 3例和继发性异常J波 7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特发性及继发性异常J波在肢导联或 /和胸导联可见正向异常J波 [除aVR(部分患者aVL)外 ] ,两者均易诱发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及 /或心室颤动而致死 ,后者异常J波的波幅更高大、分布更广泛 ;(2 )继发性异常J波有明确的原发病 ,常伴有QTmin、QTmax、QTcmin、QTcmax、QTd、STmax延长。结论 特发性与继发性异常J波具有不同的临床及心电图特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床旁紧急临时心脏起搏救治长间歇依赖早搏诱发的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长间歇依赖室性早搏诱发的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所导致的心源性晕厥或猝死患者共46例,根据是否行床旁紧急临时心脏起搏,分为起搏组和非起搏组。比较两组救治的治愈率和所需的电转律次数。结果床旁紧急临时心脏起搏救治长间歇依赖室早诱发的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明显好于非起搏组,起搏组治愈率90.9%,高于非起搏组的51.4%;起搏组电转律次数明显少于非起搏组。结论床旁紧急临时心脏起搏能救治长间歇依赖室早诱发的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