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1篇 |
免费 | 33篇 |
国内免费 | 11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2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34篇 |
临床医学 | 58篇 |
内科学 | 116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8篇 |
特种医学 | 15篇 |
外科学 | 5篇 |
综合类 | 94篇 |
预防医学 | 31篇 |
眼科学 | 2篇 |
药学 | 52篇 |
中国医学 | 18篇 |
肿瘤学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25篇 |
2020年 | 15篇 |
2019年 | 19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19篇 |
2014年 | 21篇 |
2013年 | 20篇 |
2012年 | 30篇 |
2011年 | 20篇 |
2010年 | 26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23篇 |
2006年 | 26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22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42.
T细胞疫苗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T细胞疫苗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肝炎(EAH)的影响。 方法 在第1天和第7天分别以新鲜制备的含蛋白质浓度为0.5~2.0 g/L的S-100肝抗原0.5 ml与等体积的弗氏完全佐剂充分乳化后予小鼠腹腔注射,以诱导EAH的产生。T细胞疫苗采用EAH模型小鼠首次免疫后2周的脾脏细胞灭活而成。模型组(6只),在首次免疫前第14天和免疫第7天,每只小鼠腹腔注射磷酸盐缓冲液1 ml;T细胞疫苗组(8只)和无关T细胞疫苗组(6只)在首次免疫前第14天和免疫第7天分别腹腔注射T细胞疫苗和无关T细胞疫苗悬液各1 ml。 结果 T细胞疫苗预防组的肝组织病变严重程度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较模型组显著减低,分别为1.44±0.88对2.3 3±0.87,t=2.24,P<0.05和63.0±23.4对115.1±39.6,t=2.37,P<0.01;而无关T细胞疫苗组无显著变化。 结论 T细胞疫苗在小鼠EAH中能有效缓解肝内炎症坏死病变。以无关T细胞用作T细胞疫苗时无效,提示T细胞疫苗具有独特型特异性。 相似文献
43.
背景:肿瘤的发生、发展是肿瘤微环境中肿瘤实质与间质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仅少数研究探讨胃癌微环境小窝蛋白-1(caveolin-1)的表达情况、目的:探讨胃腺癌微环境caveolin-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外科胃腺癌手术切除标本72例,32例正常胃窦黏膜组织作为对照,以免疫组化法检测实质和间质中的caveolin-1和原癌基因蛋白c-myc表达,分析胃癌实质caveolin-1表达与c-myc以及主要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随机选取7例冰冻标本,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CM)技术获取纯净胃癌和癌旁组织实质和间质细胞,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aveolin-1和c-myc表达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常规标本中,胃癌实质和间质caveolin-1高表达率分别显著低于正常胃黏膜实质和间质(P〈0.05):胃癌实质高表达c-myc,并与caveolin-1呈正相关(r=0.312,P〈0.05)胃癌实质caveolin-1高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呈负相关(P〈0.05)。LCM标本中,胃癌实质和间质caveolin-1表达分别显著低于相应癌旁组织实质和间质(P〈0.05)。caveolin-1与c-myc在胃癌实质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752,P〈0.05),在胃癌间质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975,P〈0.05)。结论:胃腺癌微环境低表达caveolin-1。胃癌实质caveolin-1高表达与肿瘤浸润、转移、临床进展呈负相关。c-myc可能通过不同机制调节胃癌实质和间质中的caveolin-1表达。胃癌间质caveolin-1低表达有望为胃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4.
克罗恩病52例临床诊断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背景:克罗恩病(CD)是一种全胃肠道节段性全壁层炎症性病变,其病因不明,临床表现多样,病理改变无特异性,误诊率高.目的:通过分析住院CD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提高CD的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对仁济医院1993~2003年住院病例中52例出院诊断为CD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确诊时间以及治疗和预后等进行总结和回顾分析.结果:腹痛(80.8%)、腹泻(57.7%)为本组住院CD患者最常见的胃肠道症状,消化道出血(44.2%)的发生率亦较高;病变常累及小肠(53.8%)和结肠(26.9%).结肠镜检查是末段回肠和结直肠病变最主要的诊断方法,其次为消化道钡剂检查,小肠病灶可通过小肠钡灌/胃肠钡餐或胶囊内镜、双气囊推进式小肠镜和磁共振小肠造影等检查方法发现.注意到微肉芽肿的特点可以提高活检组织非干酪性肉芽肿的检出率.52例CD入院时确诊40.4%,拟诊59.6%;2001年之后的误诊率和确诊时间与2000年之前相比没有下降.结论:CD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易延误诊断.结肠镜检查在CD的诊断中起关键作用,病变单独累及小肠时可采用小肠钡灌/胃肠钡餐或胶囊内镜、双气囊推进式小肠镜等检查方法以及早发现病灶.对拟诊患者应予相应治疗,考察疗效时对诊断进行再评估. 相似文献
45.
胃癌的自体荧光图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显微自体荧光图像的特征表现。方法:采用氩离子(Ar^ )激光(激发波长488nm)和氦氖(He-Ne)激光(激发波长543nm)的双通道法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对16例胃癌手术标本进行自体荧光图像分析,并作自身对照研究。结论:胃正常组织各层的显微自体荧光图像均以绿色荧光为主,胃癌的显微自体荧光图像则红色荧光强度明显增加,并可见棕红色区,其显示率达100%。结论:棕红色区是胃癌在显微自体荧光图像上的特征表现,自体荧光图像分析是胃癌诊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6.
观察中国上海与荷兰阿姆斯特丹两地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性胃炎患者胃窦部粘膜萎缩与肠化的发生率及发生年龄的差异。方法:功能性消化不良伴H.pylori感染的上海患者265例和阿姆斯特丹患者261例纳入研究。根据新悉尼分类法对患者治疗前胃窦粘膜标本的萎缩和肠化程度进行分级。结果:阿姆斯特丹患者的萎缩与肠化发生率(42%和26%)低于上海患者(52%和32%),但仅萎缩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47.
48.
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方法的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估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状态和两种常用诊断方法(^14C-尿素呼气试验、快速尿素酶试验)的准确性,方法:用培养、组织学、^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和 快速尿素酶试验(RUT)四种方法同时对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进行Hp感染的诊断,以培养和组织学联合诊断作为“金标准”,评估^14C-UBT和RUT的准确性,以非手术者作对照,评估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Hp感染率。结果:37例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Billroth Ⅰ或17例和BillrothⅡ式20例)的Hp总阳性率为29.7%,BillrothⅠ式(29.4%)和Ⅱ式(30.0%)患者间Hp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RUT敏感性为72.7%,特异性为57.7%,准确性为62.2%,^14C-UBT敏感性为63.6%,特异性为100.0%,阴性预示值86.7%,。对照组Hp阳性率为71.4%。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Hp感染率低,RUT特异性低,^14C-UBT敏感性低,因此均不适用于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Hp感染的诊断。 相似文献
49.
50.
[摘要] 目的 分析临床药师通过参与泌尿外科抗感染药学会诊情况,为参与其他感染性疾病治疗与预防提供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临床药师参与泌尿外科的105例患者共计144例次临床药学会诊情况,统计会诊类型、感染灶分布、抗感染方案制定与调整、临床采纳与效果评价,评价临床药师参与会诊泌尿系感染的治疗效果。结果 144例次会诊中,临床药师抗感染方案制定与调整33例次(22.92%),特殊级别抗菌药物审批87例次(60.42%),抗感染药物使用指导24例次(16.67%)。临床药学会诊临床采纳率为95.83%,有效率为97.83%。结论 临床药师参与泌尿外科抗感染治疗会诊,可以从药学角度探讨泌尿外科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提高抗感染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