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5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21.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自分泌细胞因子及其体内外杀瘤过程中多种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探讨CIK细胞对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方法:取正常人的外周肝素抗凝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诱导成CIK细胞;同时建立人胃癌高侵袭转移瘤(OCUM-2MD3)细胞裸鼠腹膜移植模型.检测CIK细胞中白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等细胞因子的分泌及其对OCUM-2MD3细胞株体内外杀瘤时上述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①CIK细胞培养过程中其上清液IL-2、TNF-α、INF-γ、GM-CSF含量随时间增长而升高,至2周左右达最高峰,随后下降;②体外培养CIK细胞以E:T=25:1对OCUM-2MD3肿瘤细胞作用后,IL-2含量减低明显(P<0.05),TNF-α、GM-CSF含量均降低,INF-γ含量升高;③体内抗瘤实验结果表明,CIK治疗组血清中IL-2、TNF-α、IFN-γ、GM-CSF的含量均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CIK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在2周左右具有最大生物学活性;CIK细胞可能通过其自身分泌IL-2、TNF-α、IFN-γ、GM-CSF等细胞因子参与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22.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是目前广泛开展的手术方式,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但仍存在术后切口疼痛和不良反应.超前镇痛(preemptive analgesia)是在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之前采取措施,防止外周和中枢神经的敏感化,达到减少或消除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疼痛.  相似文献   
23.
CIK细胞对胃癌OCUM-2MD3细胞体内外杀瘤活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正常人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对人胃癌细胞株OCUM-2MD3的体外细胞毒活性以及对胃癌腹膜移植模型的体内抗肿瘤作用。方法:取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加入γ-IFN、IL-2、抗-CD3单抗和IL-1,体外诱导成CIK细胞,用流式细胞仪对细胞作动态表型分析,用MTT法测定CIK细胞体外对OCUM-2MD3的细胞毒活性,并与CD3AK作对比。在Balb/c裸小鼠腹腔内接种OCUM-2MD3细胞,观察CIK细胞对荷瘤鼠的抑瘤作用。结果:CIK细胞在培养2周左右获得大量增殖,CD3^ CD56^ 双阳性细胞大量增殖达1000倍以上;体外实验证明,CIK细胞对OCUM-2MD3有明显的细胞毒活性,对比CD3AK其抑瘤率与85%与62.8%(P<0.05)。体内实验表明,CIK细胞能够显著抑制癌性腹水的生长,其抑瘤率可达100%;肿瘤标志物CEA含量明显降低。结论:CIK细胞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免疫活性细胞,具有较强的体内外抗胃癌细胞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癌性腹水的生长的作用,有可能用于临床上晚期胃癌的过继性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24.
目的:建立比格犬胃造瘘及胃电刺激器植入模型,观察胃电刺激对摄食量的影响,并筛选能够抑制犬摄食量的胃电刺激参数。方法:对8只比格犬进行了胃造瘘及可调式胃电刺激器的植入,每只动物进行假刺激及波宽为0.3~9ms不同参数的胃电刺激。观察胃电刺激下犬摄食量及症状的变化,筛选有效刺激参数。结果:胃电刺激可显著减少犬的摄食量,无严重并发症出现。每只犬的有效刺激参数呈现明显的个体化。结论:胃电刺激治疗肥胖需要采用个体化的刺激参数,可调式胃电刺激器较传统的胃电刺激器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直肠外翻技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81例直肠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开腹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40例),观察组行腹腔镜辅助直肠外翻技术治疗低位直肠癌保肛术(41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复发率、术后近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肛门排便功能(随访6个月)。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手术时间[(173.43±7.56)d]、术中出血量[(113.73±6.58)ml]、住院时间[(9.57±0.98)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现1例吻口漏;对照组出现1例吻口漏,1例吻合口出血,两组患者均无死亡,两组近期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半年,观察无瘤局部复发情况,对照组2例(复发率5%);两组肛门均保存了控制排便功能,观察组在术后2周后每天排便次数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821,P=0.000);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每天排便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直肠外翻技术治疗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疗效良好,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在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再分期的准确性.方法 61例初诊直肠癌患者纳入研究,新辅助治疗后行超声内镜分期,并与手术后病理分期进行比较.结果放化疗后EUS对直肠癌T分期的总准确率为59.0%(36/61),36.1%(22/61)的病例分期过高,4.9%(3/61)的病例分期过低.EUS对直肠癌N分期准确率为68.9%(42/61),14.7%(9/61)的病例分期过高,16.4%(10/61)的病例分期过低.结论 EUS对新辅助治疗后的直肠癌进行再分期的准确率降低.  相似文献   
27.
目的:分析难治性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econdaryhyperparathyroidism,SHPT)患者高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ntactparathyroidhormone,iPTH)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134例行甲状旁腺切除术(parathyroidectomy,PTX)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资料,男、女各67例,平均年龄49.5±11.8岁(24~75岁);平均透析龄111.8±55.9月(0~252月),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PTX前血清iPTH和年龄、性别、透析龄以及PTX前血清校正钙、磷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的相关性。结果:134例患者中,透析龄≥15年15例(11.2%),10~15年23例(17.2%),5~10年75例(55.9%),≤5年21例(15.7%);PTX前血iPTH1958±785ng/L(479~4200ng/L)、血清磷2.27±0.59mmol/L(0.64~4.17mmol/L)、血清校正钙2.56±0.22mmol/L(1.96~3.35mmol/L),血清ALP的中位数373IU/L(41~2752IU/L)。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患者透析龄以及PTX前的血磷、ALP与iPTH相关,透析龄每增加1月,iPTH增加4.8ng/L(95%CI2.31~7.36,P=0.000),血磷每增加1mmol/L,iPTH增加437ng/L(95%CI154.16~719.92,P=0.003),血ALP每增加1IU/L,iPTH增加0.5ng/L(95%CI0.23~0.80,P=0.000)。结论:难治性SHPT患者PTX前高iPTH与术前的血磷、血ALP和透析龄相关,与性别、年龄和血清校正钙水平无明显相关性,提示控制血磷在防治发生难治性SHPT方面可能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28.
CTHRC1和VEGF-C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和胶原三股螺旋重复蛋白1(CTHRC1)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2004-10/2006-08手术切除的直肠癌病理标本98例, 术前均未行任何治疗.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C和CTHRC1的表达. 分析他们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以及直肠癌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VEGF-C主要分布于肿瘤细胞中, 其表达与直肠癌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P<0.05); CTRHC1表达与直肠癌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密切相关( P<0.05), 二者与直肠癌发生的年龄、性别无明显相关. 此外, CTRHC1与VEGF-C的表达量呈正相关( r =0.629, P<0.001).结论:VEGF-C和CTHRC1在直肠癌侵袭转移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二者的表达可作为判定直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9.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2岁。主因尿检异常10年,腹膜透析8年,皮肤瘙痒3年,以"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SHPT)"入院。10年前体检发现尿蛋白阳性,伴高血压,行肾穿刺术,病理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8年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和评价腹腔镜探查在腹部疑难疾病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接受腹腔镜探查术的64例腹部疑难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腹部疑难疾病患者的纳入标准为临床诊断困难,具有腹痛、腹水、腹部包块、肠梗阻或小肠出血的一种或多种表现.结果 64例患者腹腔镜探查后病理确诊62例,确诊率96.9%,其中对腹水、腹部包块、肠梗阻和小肠出血的确诊率分别为93.3% (28/30)、100.0%(13/13)、100.0% (16/16)和6/6.腹腔镜探查术中发生并发症1.6%(1/64).该组患者中14例(主要为肠梗阻和小肠出血者)在腹腔镜探查术中同时进行治疗性手术,其中8例完成腹腔镜下手术,6例中转开腹完成手术治疗,术后无并发症.结论 腹腔镜探查诊治腹部疑难疾病安全、有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