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5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0篇
综合类   6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3 毫秒
71.
立体定向技术问世以来,已作为神经外科实验研究及临床治疗的重要方法。该技术是利用影像学定位和定向仪引导,将微电极、穿刺针等等显微器械置入脑内特定靶点;通过记录电生理、留取组织标本、产生毁损灶、去除病灶等方法,诊断和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的各种疾病。随着影像学、计算机技术、电生理技术、微电极技术、放射肿瘤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立体定  相似文献   
72.
目的研究小白菊内酯对恶性人脑胶质瘤细胞系U-87 MG细胞迁移、侵袭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CCK-8比色检测法筛选小白菊内酯处理细胞的IC50浓度;采用细胞划痕实验观察小白菊内酯处理0、12、48 h后U-87 MG细胞的迁移情况,并且测量48 h后迁移的距离;采用Transwell实验观察穿膜细胞数,判断细胞的侵袭能力;并采用q PCR以及Western blotting法研究了小白菊内酯处理后,U-87 MG细胞的SNAIL、E-Cadherin的表达变化,以及GSK3β-Ser9蛋白质磷酸化变化。结果 CCK-8比色检测法筛选的小白菊内酯IC50浓度为39μmol/L。与对照组比较,在小白菊内酯处理48 h后,U-87 MG细胞迁移的距离和穿膜细胞数都明显减少,且与浓度呈正相关(P0.01);与对照组比较,小白菊内酯处理的U-87 MG细胞内SNAIL基因表达下降,同时E-Cadherin表达上调,且表达差异明显(P0.05);GSK3β-Ser9残基磷酸化水平下降。结论小白菊内酯能够抑制U-87 MG细胞的迁移、侵袭,可能是通过下调GSK3β磷酸化从而抑制了SNAIL蛋白表达入核,从而促进了E-Cadherin蛋白的表达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适形置管引流术治疗幕上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自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进行了CT引导下立体定向适形置管引流术的126例幕上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09例病人(91%)手术后1~3 d拔管,且血肿排空量约占原血肿量的90%~95%。本组死亡7例,病死率为5.27%。随访3~18个月预后好(ADLⅠ~Ⅱ级)的患者共90例,占81.9%。结论立体定向适形置管引流术适用于幕上中等量以上且血肿形态不规则形的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并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4.
1993年9月至1998年9月我院收治脑外伤后脑积水21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7例,女4例。年龄7~61岁,平均28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4例,跌伤6例,坠落伤1例。1.2原发伤及早期处理:严重脑挫裂伤或伴颅内血肿13例,单纯性脑挫裂伤2例,开放性颅脑损...  相似文献   
75.
高血压脑出血(HICH)是神经外科最常见急症之一,约占脑卒中的30%,但病死率却是脑卒中的50%。近几年来,随着微侵袭神经外科的发展,对于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方法也朝微创方向不断发展,病死率已有所下降。自2006年5月至2007年12月,我们随机采用显微镜下微创小骨窗法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共3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6.
显微外科技术的开展使神经外科的治疗效果大大提高了一步,明显降低了手术病死率及致残率;我科自2003年3月~2005年6月共行50例颅内及椎管内病变的显微手术,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创伤性脑积水脑脊液检查结果不适合分流手术行深静脉导管椎管置入治疗的效果。方法治疗组33例采用深静脉导管椎管置入持续引流治疗,其中血性脑脊液者应用小剂量尿激酶注入治疗,对脑脊液检查示颅内感染者应用阿米卡星及地塞米松注入治疗。对照组42例采用常规腰穿治疗,对脑脊液检查示颅内感染者静脉予头孢类抗生素治疗。结果治疗组腰椎穿刺次数、脑脊液蛋白恢复时间、脑脊液有核细胞数恢复时间、脑脊液转清时间均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或0.01)。结论对创伤性脑积水脑脊液检查异常者行深静脉导管椎管置入治疗能明显缩短脑脊液恢复至正常的时间,为分流手术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16层螺旋CT对15例经 CT检查确诊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CTA检查,应用MPR、MIP、VP等技术重建,对检出动脉瘤情况及手术选择进行评价。结果经CTA检查的患者15例,发现动脉瘤13例,共14个动脉瘤,最大直径为3.1cm,最小为0.2cm,均经DSA检查证实在相应部位存在动脉瘤,2例未发现动脉瘤者DSA检查亦未发现动脉瘤。经GDC栓塞7例(8个动脉瘤),手术夹闭3例,包裹加固1例,患者家属放弃治疗2例。结论 CTA对动脉瘤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早期诊断、治疗有重要意义,很大程度上可替代DSA单独对颅内动脉瘤进行筛选、诊断,并为治疗方案设计提供客观依据,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的首选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球囊再塑形联合三维电解可脱弹簧圈(3D-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体会。方法:采用球囊再塑形联合3D-GDC对4个颅内宽颈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其中后交通动脉瘤(PcomA)3个,脉络膜前动脉瘤1个。其中3例动脉瘤瘤颈>4mm,1例颈体比>0.7,而<1,均使用HyperForm球囊辅助3D-GDC、GDC治疗。球囊辅助技术采用双导管,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前1/3,再将不可脱球囊置于瘤颈,充盈将瘤颈覆盖,再将GDC填塞动脉瘤。结果:所有动脉瘤全部致密填塞,无任何并发症,随访3个月至2年,经DSA复查,均无动脉瘤复发,载瘤动脉通畅。结论:球囊再塑形联合3D-GDC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处理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采用球囊保护技术栓塞动脉瘤的效果优于单纯采用弹簧圈栓塞的效果,并且球囊保护技术复杂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80.
目的研究p53在星形细胞瘤发生、增殖过程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62例资料完整的星形细胞瘤及10例正常脑组织的p53表达,分析p53蛋白在星形细胞瘤及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脑组织中未见p53蛋白阳性表达,62例星形细胞瘤中共有26例肿瘤p53蛋白表达呈阳性,二者差异有显著性(χ2=4.872,P<0.05),其中在Ⅰ级星形细胞瘤中阳性率为8.33%(1/12),Ⅱ级星形细胞瘤中阳性率为21.05%(4/19),Ⅲ级间变性星形细胞瘤中阳性率为60%(9/15),Ⅳ级胶质母细胞瘤中阳性率为75%(12/16)。结论星形细胞瘤中p53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级别相关,分化程度越低,p53蛋白阳性表达率越高,检测p53有助于临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