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4篇 |
免费 | 10篇 |
国内免费 | 11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24篇 |
基础医学 | 5篇 |
临床医学 | 47篇 |
内科学 | 18篇 |
特种医学 | 5篇 |
外科学 | 10篇 |
综合类 | 59篇 |
预防医学 | 37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37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16篇 |
肿瘤学 | 4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18篇 |
2011年 | 19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26篇 |
2008年 | 24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5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补钙预防妊高征及血小板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补钙对妊高征的预防作用。方法 对88例有妊高征倾向的孕妇(随机分为3组)自妊娠20-24周起采用口服不同剂量的钙尔奇-D(600gm,1200mg)及对照的前瞻性研究,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口服钙前后的血小板游离钙离子浓度,并观察妊高征的发生率。结果 经补钙600mg后妊高征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补钙了1200mg后,其妊高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92.
目的 探索两种胚胎移植管对全胚冷冻后首次胚胎移植的患者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全胚冷冻后首次冻融移植周期,依据使用的移植管分成两组,A组采用COOK-K-JETS-7019-SIVF移植管(200个周期);B组采用Edwarda-Wallace移植管(242个周期),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妊娠结局.结果 两组在对应取卵周期的年龄、BMI、血清bE2、bFSH、bLH、Gn使用量和使用时间、HCG日LH、HCG日E2、获卵数、总受精数、优质胚胎数、移植日内膜厚度及移植胚胎数目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质地柔软、顺应性较好的胚胎移植管可以获得更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93.
目的 探讨孕妇血小板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变化及其预测妊高征的价值。方法 采用荧光技术测定了10 93例孕 5~ 40周孕妇血小板内游离钙离子浓度 ,血清钙离子浓度。结果 血小板内游离钙离子浓度随孕周增加呈稳态缓慢上升 ,各孕周差异不显著 ;血小板内游离钙离子浓度≥ 16 0nmol/L者 ,妊高征发病率显著升高 ,以其预测妊高征其灵敏性 ,特异性较高。结论 血小板内游离钙离子浓度与妊高征发生密切相关 ,是预测妊高征发生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94.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病患者中网织红细胞不成熟指数(IRF)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该院肾内科2010年10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慢性肾脏病患者66例,分为贫血组(n=40)和非贫血组(n=26).另取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IRF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慢性肾脏病非贫血和贫血组的血红蛋白平均水平分别为(128.92±12.43)、(122.51 ±12.06)和(72.44±11.57) g/L,贫血组显著高于非贫血组和对照组(P<0.01).对照组、慢性肾脏病非贫血和贫血组的IRF值分别为(8.34±2.08)、(14.42±4.19)和(18.55±5.10)%,其中贫血组显著高于非贫血组(P<0.05),而非贫血组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慢性肾脏病贫血患者治疗2个月后可以检测到血红蛋白的改变(P<0.05),但IRF在治疗1个月时就出现反应性升高(P<0.05).结论 网织红细胞IRF参数的检测可用于肾性贫血的早期诊断以及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95.
96.
97.
目的:研究活性维生素D治疗尿毒症合并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对红细胞免疫功能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体检者35人为正常对照组,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SHPT患者34例为患者组,患者组在血液透析等其他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活性维生素D(罗盖全)冲击治疗SHPT。血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300而〈500pg·ml-1的患者应用罗盖全1μg,夜间睡前口服;iPTH500~1000pg·ml-1者应用罗盖全2μg,夜间睡前口服;iPTH〉1000pg·ml-1者应用罗盖全4μg,夜间睡前口服;当血清iPTH降至150~300pg·ml-1后罗盖全减量50%,并根据iPTH水平调整剂量,维持iPTH150~300pg·ml-1,疗程20周,治疗前、后检测血清Ca2+、P3+、白蛋白、碱性磷酸酶、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肌酐、尿素氮、红细胞膜C3b受体花环率(RCR)、SIL-2R。结果:患者组RCR和SIL-2R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1)。罗盖全冲击治疗尿毒症合并SHPT,随着PTH的下降,患者组RCR和SIL-2R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或P〈0.01)。结论:活性维生素D冲击治疗尿毒症合并SHPT,能有效降低iPTH水平,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和T淋巴细胞活化功能均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8.
目的:为提高临床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比较两种教学方法在妇产科临床病例讨论中的效果.方法: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2007级7年制临床医学生共83人,按班级分为PBL组(42人)及对照组(41人).PBL组进行PBL教学.对照组进行传统教学.两组同时参加期末考试.结果:(1)理论知识部分试题两组成绩相当(P>0.05);(2)病案分析试题成绩PBL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见习中应用PBL教学对于培养临床思维优于传统教学法. 相似文献
99.
背景:传统的脱矿骨骨诱导活性检测方法是在小鼠股部肌袋异位植入模型,通过异位成骨方式评价骨诱导物质活性的高低,但由于动物宿主对植入材料存在着免疫排斥,影响了骨诱导活性的表达。
目的:实验旨在建立以免疫抑制大鼠为实验动物骨诱导活性检测的新方法,降低动物对植入材料的免疫排斥,从而不影响其骨诱导活性的表达。
设计、时间及地点:独立样本观察实验,于2005—09/2006—04在山西省医用组织库完成。
材料:合格供体长骨皮质骨用于脱矿骨的制备,体质量200g左右的Wistar大鼠24只。
方法:采用超声条件下盐酸脱矿、冻干、辐照等方法,制备人类脱矿皮质骨,对照样品为经高温高压灭活的脱矿骨。Wistar大鼠腹腔注射地塞米松造成免疫抑制,手术形成双侧股部肌袋,分别植入试验样品与对照样品。
主要观察指标:术后3、4、5、6周取出植入材料行组织学观察与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检测。
结果:组织学观察显示,术后3周实验组脱矿骨吸收腔内间充质细胞聚集,术后4周脱矿骨内开始形成软骨细胞与软骨基质,术后5周形成较多的软骨组织,术后6周时形成类骨质。对照组材料被纤维组织包裹,显示吸收,未见成骨迹象。实验组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腹腔注射地塞米松方法造成大鼠免疫抑制,降低了宿主大鼠对植入人脱矿骨基质的排斥,异位植入后,脱矿骨吸收腔隙内出现软骨细胞,形成软骨组织与类骨质。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探讨头皮式留置针在产房应用的优势.方法 2010年1月至6月,本院产房建立静脉通道742例,采用住院号的单双号分组方法将需建立静脉通道的孕产妇随机分为2组,每组371例.一组应用直式留置针置管,另一组应用头皮式留置针置管.比较直式留置针与头皮式留置针在建立静脉通道过程中发生针刺伤、血液污染及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 头皮式留置针组无发生针刺伤和血液污染,一次穿刺成功366例(98.6%);直式留置针组发生针刺伤9例(2.4%),血液污染22例(5.9%),一次穿刺成功342例(92.1%).结论 应用头皮式留置针置管,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职业暴露危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