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5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9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1.
目的调查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的营养状况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①调查了78例CAPD治疗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原发病因;②采用MDRD方程计算肌酐清除率,以评估患者的残余肾功能;③以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SGA)、握力试验等指标评估病人营养状况;④用Charlson指数评估患者合并症情况;⑤采用ECOG和Karnofsky活动指数评分评估患者的活动能力。结果①依据SGA评分,CAPD患者营养不良总发生率为51.3%;与营养良好组相比,营养不良组患者的Hb、A lb、右侧肱三头肌皮褶厚度、髂皮褶厚度降低,CRP明显升高(P(0.05);与营养良好组相比,虽然营养不良组患者的CCr、透析液总剂量、液体总清除量没有明显的差异,但透析液糖浓度、透析龄、腹腔液体的超滤量明显高于营养良好组,而尿量明显减少(P(0.05);④与营养良好组相比,营养不良组患者的Charlson合并症指数、水肿发生率明显增高,活动能力明显减低,(P(0.05)。结论CAPD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高,残肾功能、炎症反应、贫血、合并症情况、容量负荷状态等诸多因素均可影响CAPD患者的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92.
目的观察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RRT)重症急性肾衰竭(ARF)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的分析CRRT技术治疗148例重症ARF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疗效。结果行CRRT治疗过程中148例重症ARF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均无显著变化,其中97例使用升压药、64例需要机械通气、115例并发2个以上脏器功能障碍或衰竭患者的上述参数也无明显改变。与CRRT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血尿素氮和肌酐明显降低(P<0.05);电介质紊乱及代谢性酸中毒明显纠正(P<0.05);肾功能完全恢复72例(占48.6%),肾功能不全恢复28例(占18.9%),死亡48例(占32.5%)。结论CRRT是重症ARF患者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297例终末期肾脏疾病(尿毒症)患者进行维持性血透7126例次,并对其中发生的高血压进行血液透析,通过超滤脱水处理和(或)降压药物治疗。结果297例尿毒症患者,在血透间歇期出现高血压260例,其中单用1种药物27例,联用2种药物215例,联用3种药物18例。有164例(63.1%)血压控制佳,96例(36.9%)血压控制不满意。在7126例次血透中有3850例次血压升高者,其中3585例次通过超滤脱水处理,血压控制良好者(140/90mmHg以下)3047例次(占85%),血压控制不满意者538例次(占15%0;对此538例次者,经过服用钙通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治疗;静脉应用立其丁、裕优定或硝普钠等处理后,血压均得到了良好控制。结论对血透间歇期和血透中发生的高血压,采用超滤脱水处理和(或)降压药治疗等均可使患者的高血压得到较好控制。  相似文献   
94.
目的回顾性分析老年人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患者的临床资料。方法分析27例60岁以上老年ARF患者病因、治疗及预后。结果血容量不足、药物因素是老年人ARF的主要病因,分别占48%、18.5%。20例患者行血液透析,治愈率20%,好转率55%,病死率25%;7例非透析患者中,治愈率28.5%,好转率14.5%,病死率57%。透析治疗组患者的病死率明显低于非透析组。结论对于老年人ARF应在积极去除诱因、预防并发症的基础上,尽早、及时进行血液透析以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95.
血浆置换与血液透析抢救硫酸铜中毒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患者,男,38岁,因误服硫酸酮41小时,皮肤黄染12小时送入院。患者于入院前41小时饮酒后误服硫酸酮20克,片刻后感上腹疼痛,明显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服后约半小时发现误服,急自行配制高锰酸钾溶液(浓度不详)约1000ml口服及饮多量酸奶,服后症状无好转,3小时后被送至当地医院,予以洗胃。洗出物先为咖啡色,后渐转为清亮液体。于入院前28小时患者逐渐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尿呈酱油色,伴寒战、发热,体温达39℃,明显乏力,不思饮食,为进一步诊治转我院。查体:T38.8℃,P112次/分,B…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高透量血液透析(HFHD)对甲状旁腺素(PTH)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先后接受血液透析(HD)和高通量血液透析两种透析方式,HD选用费森尤斯F6透析器,超率系数为5.5ml/(h.mmHg),聚砜膜,表面积为1.3m×1.3m,HFHD选用德国费森尤斯F60透析器,超率系数为40ml/(h·mm-Hg),聚砜膜,表面积为1.3m×1.3m。分别于单次透析前、后测定患者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钙(Ca)、磷(P)、甲状旁腺素(PTH)和瘦素(Leptin)水平,计算单次透析前、后溶质下降率,并对两种透析方式溶质的下降率进行比较。结果HD和HFHD治疗后血BUN、Cr的下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FHD治疗后血P、PTH和Leptin的下降率明显高于HD(P〈0.05)。结论HFHD能降低血PTH浓度。  相似文献   
97.
大动脉转位是产前超声最难诊断的心脏畸形之一,多数胎儿四腔心切面无异常,心脏腔室大小正常、对称,大动脉内径亦可正常,因而诊断本病需对房室连接、心室与大动脉连接关系仔细分析后才能做出正确诊断[1-2]。顺序节段诊断法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提高标准动静脉内瘘开放率的方法,分析内瘘早期失败的原因。方法收集了226例终末期肾衰尿毒症患者在行标准动静脉内瘘术的术前准备、手术操作、并发症的处理和术后护理方面所采取的综合措施,计算术后6周累积初级开放率、累积次级开放率和内瘘失败率,分析内瘘早期失败的原因。结果术后6周累积初级开放率为85.4%(193/226),累积次级开放率为92.5%(209/226),内瘘早期失败率为7.5%(17/226),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血栓形成(10例)和瘘口狭窄(7例)。结论本组所采取的综合性措施有助于提高标准动静脉内瘘手术的开放率。血栓和狭窄是内瘘早期失败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肥胖、低血压、瘦弱、老年和女性患者易发生早期内瘘失败。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对慢性肾衰竭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159例慢性肾衰竭腹膜透析患者,据透析龄分成四组:A组(透析龄≤3个月)49例;B组(3个月〈透析龄≤12个月)38例;C组(12个月〈透析龄≤24个月)35例;D组(透析龄〉24个月)37例。所有入选患者均采用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SF-36生活质量问卷评估其焦虑、抑郁状态及生活质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59例慢性肾衰竭腹膜透析患者,抑郁、焦虑的总发生率分别为17%、27.1%;A组患者的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B、D组,焦虑发生率明显高于B、C组(P〈0.05),D组患者的焦虑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5)。焦虑、抑郁与透析龄呈负相关(r=-0.193,P=0.015;r=-0.235,P=0.003),焦虑与抑郁呈正相关(r=0.75,P=0.000);A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在多个维度均明显低于其他三组(P〈0.05);患者体力状况、体力作用、疼痛、情感与精神状态、情感作用、社会功能、精力状况此7个维度的评分与透析龄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腹膜透析患者抑郁、焦虑发病率高,普遍存在生活质量差。但随着腹膜透析患者透析龄增加,抑郁、焦虑的发生率降低,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透析龄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和治疗,减少患者抑郁、焦虑的发生,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伴有微量白蛋白尿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病例组选择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60例,按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单纯糖尿病组(DM组)和糖尿病伴微量白蛋白尿组(DM+UAER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脂联素水平,并分别观察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血糖、血脂、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因素与血清脂联素之间的关系。正常对照组(NC组)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根据体重指数(BMI)再将三组分别分为非肥胖亚组(Ⅰ)和肥胖亚组(Ⅱ),进一步观察肥胖对血清脂联素的影响。结果①糖尿病两组中血清脂联素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DM+UAER组脂联素显著低于DM组(P〈0.05)。②糖尿病两组中肥胖亚组血清脂联素水平均低于同组非肥胖亚组(P〈0.01);三组间相同BMI水平脂联素比较;肥胖亚组脂联素水平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肥胖亚组脂联素水平也依次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脂联素与BMI、WHR、HOMA-IR、UAER、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甘油三酯(T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FCPS)呈负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HDL)呈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脂联素与BMI、HbA1c、TG独立相关。结论①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明显低于正常人,在伴有微量白蛋白尿时血清脂联素水平更低。②血清脂联素水平受肥胖程度和类型(中心型肥胖)影响,与血糖代谢、甘油三脂水平、胰岛素抵抗程度及尿蛋白的排泄呈负相关关系,与高密度脂蛋白呈现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