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06篇 |
免费 | 248篇 |
国内免费 | 12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8篇 |
儿科学 | 17篇 |
妇产科学 | 47篇 |
基础医学 | 145篇 |
口腔科学 | 43篇 |
临床医学 | 618篇 |
内科学 | 341篇 |
皮肤病学 | 46篇 |
神经病学 | 45篇 |
特种医学 | 78篇 |
外科学 | 123篇 |
综合类 | 1012篇 |
预防医学 | 414篇 |
眼科学 | 36篇 |
药学 | 531篇 |
10篇 | |
中国医学 | 424篇 |
肿瘤学 | 10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5篇 |
2023年 | 168篇 |
2022年 | 213篇 |
2021年 | 258篇 |
2020年 | 155篇 |
2019年 | 186篇 |
2018年 | 172篇 |
2017年 | 105篇 |
2016年 | 116篇 |
2015年 | 119篇 |
2014年 | 230篇 |
2013年 | 220篇 |
2012年 | 278篇 |
2011年 | 254篇 |
2010年 | 207篇 |
2009年 | 167篇 |
2008年 | 206篇 |
2007年 | 154篇 |
2006年 | 142篇 |
2005年 | 122篇 |
2004年 | 90篇 |
2003年 | 75篇 |
2002年 | 68篇 |
2001年 | 74篇 |
2000年 | 55篇 |
1999年 | 36篇 |
1998年 | 27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23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0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肝脏和肾脏是维持体内生理平衡的重要器官,肝功能与肾功能之间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其中任何一个脏器的损伤都会通过特定的病理生理途径影响到另一个脏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可诱发并促进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进展,而CKD的发生、发展亦会进一步引起肝功能障碍,促进NAFLD发展。胰岛素抵抗、脂质异常、氧化应激、炎症因子、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果糖过量摄入、尿酸积累、肠道菌群紊乱等均与NAFLD和CKD的相互作用有关。本研究对NAFLD与CKD间病理生理机制的相关性的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新生儿PICC静脉腔内心电图尖端定位P波大小与PICC导管尖端在上腔静脉位置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入住NICU治疗的经上肢PICC置管新生儿1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体表测量和术后胸部X线片定位,观察组应用腔内心电图P波比例和胸部X线片定位,比较2组一次置管到位率及置管用时,并分析不同P波对应的导管尖端位置。结果:观察组新生儿PICC置管一次性到位率为95.65%(88/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52%(75/92)(P<0.01);观察组置管用时和穿刺点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1/2~2/3 R波的导管尖端主要到达指南推荐位置,1/3~1/2 R波时导管尖端主要到达上腔静脉上2/3处,2/3~4/5 R波时导管尖端到达指南推荐位置或右心房,不同波段到达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静脉腔内心电图P波比例有助于新生儿PICC尖端位置定位。 相似文献
63.
64.
目的 通过分析某三甲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挂号量的变化情况和规律,为协调人力物力提供基础信息,为合理安排医疗资源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 根据某院神经内科2018年-2021年挂号量统计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门诊挂号共1390040人次。回顾性分析挂号量的资料,采用季节指数法分析门诊量的变化特点。结果 医院某科室2020年疫情期间门诊挂号量大幅下降,2021年有所回升,但未及2019年水平;门诊挂号量各季度季节指数情况如下,2月份、3月份、4月份、8月份和10月份季节指数小于100%,为淡季;其余月份为旺季,除2月份有明显低谷,其余月份较平稳。结论 某院神经内科门诊挂号量第一年受疫情影响较大,但在互联网诊疗后有所回升;它具有季节性变化的特点,其中第三季度的7月与9月和第四季度的11月和12月挂号量较高,应根据规律提前做好计划,提前做好挂号量变大的准备,做好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探究正中神经电刺激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及其初步的作用机制。方法 18只SD健康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6)、缺血性脑卒中组(MCAO组,n=6)、正中神经电刺激组(MNES组,n=6),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假手术组不插入线栓,正中神经电刺激组在造模后第3天给予正中神经电刺激干预,隔天干预,干预7次后进行行为学检测、HE染色检测正中神经的损伤情况、尼式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Western blot检测与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以及电镜检测。结果 HE染色显示正中神经电刺激对脑卒中大鼠的正中神经未造成损伤,正中神经被膜结果完整,无明显炎细胞浸润。与MCAO组相比,MNES组大鼠的神经功能以及损伤侧前肢的运动功能和协调能力显著改善(P <0.01)。与MCAO组相比,MNES组大鼠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小(P <0.05),缺血半影区尼氏小体的核固缩现象减少。与MCAO组相比,正中神经电刺激干预后,MNES组大鼠皮层中与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PSD95、synI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 <0.05),缺血损伤侧皮层的突触数量... 相似文献
66.
[摘要] 目的 比较感染与未感染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炎症指标及凝血功能,探讨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后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设计,纳入2022年11月5日至2023年2月5日于我院治疗且完善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87例,其中合并COVID-19患者75例(COVID-19组)、未发生COVID-19患者112例(无COVID-19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炎症和凝血功能指标,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等。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COVID-19后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COVID-19组的NLR[3.62(2.31,6.71) vs 2.64(1.87,5.04),P=0.014]、D-二聚体[0.70(0.32,2.27)mg/L vs 0.37(0.27,0.76)mg/L,P=0.001]、FIB[4.21(3.26,5.17)g/L vs 3.25(2.77,3.87)g/L,P<0.001]和淋巴细胞计数[1.40(1.03,1.71)×109/L vs 1.61(1.09,2.21)×109/L,P<0.05]高于无COVID-19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既往脑卒中史(OR =15.430,95% CI=(1.538,19.175),P= 0.009)、D-二聚体(OR =1.425,95% CI=(1.104,1.840),P= 0.007)及FIB(OR =2.405,95% CI=(1.683,3.437),P= 0.001)是COVID-19后发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感染COVID-19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炎症和凝血的血清生物标志物升高,COVID-19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与高凝状态相关。 相似文献
67.
目的 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药物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6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药物组:于月经来潮当天或有痛经先兆开始口服复方益母草冲剂5天;联合组:除口服上述药物外,同时复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双侧气海、合谷、三阴交、血海、足三里穴,每天一次,连续5天,两组均持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记录治疗期间及治疗后三个月经期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治疗前后两次检测经期血清前列腺素E-2( PGF2) 和皮质醇(Cor)浓度;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经期VAS评分联合组低于药物组(P<0.05,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的PGF2浓度均高于治疗前,联合组升高幅度较大,更接近正常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的Cor浓度均低于治疗前,联合组降低幅度较大,更接近正常值(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药物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68.
背景 颈胸上段食管鳞癌发病率相对较低,治疗难度较大,治疗模式存在争议,缺乏便捷、准确判断预后的生物标志物,总体预后欠佳。目的 探讨根治性同步放化疗模式下颈胸上段食管鳞癌患者的长期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放疗科行根治性同步放化疗的颈胸上段食管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美国东部协作肿瘤组(ECOG)评分、肿瘤部位、肿瘤长度、TNM分期、放疗剂量、照射方式、化疗方案、毒副作用等,计算衍生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例(d NLR)。依据患者d NLR,将患者分为d NLR<2.15组(64例)和d NLR≥2.15组(42例)。对患者进行随访,放疗1年内每3个月复查1次,2~5年内每半年复查1次,5年后每1年复查1次,计算患者总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期(LRRFS)、无远转生存期(DMFS)。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OS、LRRFS、DMFS的生存曲线,OS、PFS、LRRFS、DMFS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多因素Cox风险回归... 相似文献
69.
目的 观察参松养心胶囊、胺碘酮共同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伴室性心律失常(VA)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92例CHF伴V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口服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口服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胺碘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检测并且比较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排量(CO)、每博量(SV)、室性早搏数、室性心动过速数、QT间期离散(QTd)、校正QT间期(QTc)、窦性心率R-R间期标准差(SDNN)、每5minN-N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相邻N-N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LVEF、CO、SV均高于治疗前,LVEDD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LVEF、CO、SV均高于对照组,LVEDD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室性早搏数量、室性心动过速数量、QTd、QTc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室性早搏数量、室性心动过速数量、QTd、QTc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SDNN、SDANN、RMSSD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SDNN、SDANN、RMSSD... 相似文献
70.
目的?以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EG-PLGA)为载体,优化纳米沉淀法制备透明质酸修饰的葛根素PEG-PLGA纳米粒(HA/Pue-NPs),并对其体外性质进行初步评价。方法?以PEG-PLGA为载体材料,透明质酸为表面修饰剂,采用纳米沉淀法制备了透明质酸修饰的HA/Pue-NPs;应用正交实验设计优化处方,对其体外性质进行表征;并采用体外释药行为评价透明质酸修饰HA/Pue-NPs。结果?制备出的载药纳米粒外观呈球形,平均粒径、Zeta电位分别为(88.9±2.2)nm、(-21.9±0.54)mV,载药量及包封率分别为6.75%、78.52%。体外释药试验表明,载药纳米粒释药缓慢,24h的累计释放率为65.8%。结论?透明质酸修饰的葛根素PEG-PLGA纳米粒粒径大小均一,体外性质良好且具有一定的缓释特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