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45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可溶性P-选择素与心血管易患因素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P-选择素介导的白细胞在血管内皮细胞上粘附和滚动已被认为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仍缺乏大量临床资料来评估可溶性P-选择素在心血管危险性所起的作用。方法:在10000余例健康女性体检者中随机选取345例,其中有115例随后发生心血管事件和230例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血浆,同时观察心血管易患因素如吸烟,年龄,体重指数,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结果: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在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比没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妇女高(83.2:69.3,P=0.003),每增加可溶性P-选择素的一个四分位数,心血管的危险性便增加一步,在最高四分位数与吸烟,年龄相关的危险因素是最低位数的2.2倍(95%可信区间1.0:2.2,P.0.01),这些影响可不依赖传统的易患因素,在伴随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可溶性P-选择素在每增加一个四分位数心血管的危险性便增加28%,与年龄,吸烟相关最高危险因素在妇女中P-选择素水平大于137.3ng/mL在95%百分点。结论: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增高可预测未来心血管事件的高危险性。  相似文献   
62.
心肺复苏中细胞因子的变化及意义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肺复苏 (CPR)就是缺血再灌注 ,可产生细胞因子变化 ,导致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SIRS)的发生 ,是继发性多脏器衰竭 (MOF)死亡的重要原因[1] 。临床上及早判断CPR后SIRS存在 ,对细胞因子检测和及早治疗 ,是提高CPR成功的关键。1 心肺复苏中炎性介质变化CPR过程中是一个炎性反应过程[2 ,3 ] ,不仅释放促炎因子引起SIRS ,同时机体也释放抗炎因子 ,它们可能构成复杂的交叉影响、相互作用的网络以致于细胞因子平衡。细胞因子网络特性常常反映在以下几方面[4~ 13 ] :1 1 细胞因子之间可相互诱生 ,细胞因子常存在负…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患者血清丙二醛(MDA)水平、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了解ACOP时自由基氧化损伤在其病理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不同中毒程度的ACOP患者70例,分别于入院即刻、12、24、48、72h抽血测定血清中MDA水平及SOD、GSH-Px的活性。结果:ACOP时,中度CO中毒组与轻度中毒组比较,血清MDA水平升高,但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重度中毒组与中度中毒组比较,MDA水平显著性升高(P<0.05),且24,48h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中度中毒组与轻度中毒组比较,血清SOD及GSH-Px在性水平降低,但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重度中毒组与中度中毒组比较,SOD及GSH-Px活性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ACOP时血清MDA水平升高,SOD及GSH-Px活性降低,提示ACOP时存在着严重自由基氧化损伤的病理过程,为ACOP治疗过程中抗氧化治疗提供了依据,SOD及GSH-Px活性降低,提示ACOP时存在着严重自由基氧化损伤的病理过程,为ACOP治疗过程中抗氧化治疗提供了依据。同时,血清MDA水平和SOD及GSH-Px活性也可作为中毒损伤程度评估,预后判定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4.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0  
急性一氧化碳(CO)中毒,俗称煤气中毒,它是一定时间吸入一定量的一氧化碳所致的急性缺氧性疾病,以脑缺氧症状最为突出。虽然对CO中毒的研究已相当的深入,但对其病理机制的认识尚不完全清楚,对其中毒的防治尚未达到满意程度,急性CO中毒仍是急性中毒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在我国.急性CO中毒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各种急性中毒之首。进一步加强对急性CO中毒的病理机制研究,对临床防治CO中毒、减少死亡率、预防迟发性脑病的发生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心跳骤停、心肺复苏过程中血清白介素8(IL-8)、内皮素(EP)、心房肽(ANP)水平的变化.方法:取心跳骤停、经心肺复苏抢救后患者34例(恢复自主循环24例,未恢复自主循环10例)和10例正常健康人作对照研究.用酶免吸附试验、放免测血清IL-8、EP、ANP结果:自主循环恢复后,IL-8明显增高,而EP和ANP水平明显降低.结论:心跳骤停、心肺复苏过程活性物质及细胞因子发生显著改变,IL-8增高可能是复苏成功的一项指标,而EP和ANP水平增高可能是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66.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TNF-α和IL-8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ACOP)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白细胞介素 8(IL - 8)的水平 ,进一步加深对ACOP病理机制的认识。方法 选择不同中毒程度的ACOP患者 6 0例分别于入院即刻、12、2 4、4 8和 72h抽血测定血清中TNF -α、IL - 8的浓度。结果 中度一氧化碳中毒组与轻度中毒组比较 ,TNF -α、IL - 8水平有差异 ,但不具有显著性(P>0 0 5 ) ,中度中毒组与重度中毒组比较 ,TNF -α、IL - 8水平变化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2 4、4 8h后重度中毒组血清TNF -α、IL - 8浓度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 ACOP时存在血清TNF -α、IL - 8水平的升高 ,重度中毒组显著高于轻、中度中毒组 ,且高水平维持较长时间 ,提示TNF -α、IL - 8在ACOP的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两者可作为病情评估的指标。  相似文献   
67.
盐酸纳洛酮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应用盐酸钠洛酮治疗38例脑梗死患者并以丹参治疗组作为对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纳格酮治疗组有效率89%,丹参组有效率64%,两者比较,存在着差异(P<0.05)。提示早期合理使用盐酸钠洛酮(内源性吗啡样物质拮抗剂),可减轻、阻止甚至逆转由β-内啡肽所造成的局部脑缺血、水肿、梗死性病理过程.防止神经缺血性损害扩展。脑梗死发病24小时内使用纳洛酮,有效率90%。纳格酮始用量1.2mg·日-1·次-1,大剂量3.2mg·日-1·次-1,起效快,安全范围大,疗效高、毒副作用小,推荐用于脑梗死治疗的有效药物,值得在急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8.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危及生命的心血管急症之一,发病后医疗干预的迟早,与抢救成功率及其远期预后直接相关。因此,院前急救对急性心肌梗死显示积极的早期抢救治疗意义。本中心1998~1999年度经院前急救AMI31例,现将院前抢救情况及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性28例,女性3例;年龄男性45~73岁,平均585±124岁;女性52~66岁,平均580±57岁。12 救治措施从起病至开始抢救时间:最短10min,最长180min,平均535min。院前诊断:根据患者的先兆症状及典型临床表现、特征性ECG改变作出初步诊断。院前处理:一经诊断AM…  相似文献   
69.
70.
目的探讨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特点、细菌学状态和药敏.方法对82例院内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液进行培养送检分析.结果 G-杆菌的比例高达81.0%,其中不动杆菌属23.8%,大肠杆菌14.3%,克雷伯杆菌11.9%,变形杆菌2.4%,铜绿色假单孢杆菌、绿脓杆菌均14.3%,G+球菌为9.5%.药敏结果示G-杆菌对泰能、头孢他啶及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相对敏感,G+球菌对泰能头孢他啶等相对敏感.结论临床细菌学检测对控制院内感染,选择用药提高预后,降低病死率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