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5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52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葛根素对成骨细胞生物学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体外培养SD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矿化的影响。方法:取新生SD大鼠的颅骨,胶原酶法培养成骨细胞。应用MTT法,对硝基苯磷酸盐法(PNPP)及茜素红染色方法观察葛根素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的增殖、碱性磷酸酶活性及矿化结节形成的影响。结果:葛根素具有刺激成骨细胞增殖,提高碱性磷酸酶活性及矿化结节形成数量的作用(P<0.01或P<0.05)。结论:葛根素具有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及矿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骶骨肿瘤的诊断并阐述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骶骨肿瘤34例临床资料,探讨早期诊断依据、手术时控制出血的方法及手术并发症的预防。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26例(76.5%)获随访,平均43个月。4例术后复发,2例死于远处转移,14例出现短期便秘、排尿困难,2例术后足踝部麻木、无力,余16例痊愈后恢复日常工作和生活。结论早期诊断并制定正确的手术方案是提高原发性骶骨肿瘤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3.
系列凹刃针的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系列凹刃针的研制及应用西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710004)黄枢,陈君长,李宗英凹刃针是一种带刃的治疗针具,针刃两端有尖针状的支点,针刃中部凹入,针刃十分锋利。在治疗时,两端支点卡住要切断的纤维,使之不向两边滑脱,能准确有效地切断纤维。适应对一些表...  相似文献   
94.
吴斗  刘强  陈君长  安奇君  龚强  韩小强 《中国临床康复》2005,9(38):104-106,i0005
目的:通过神经吻合口局部应用外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1的特异性抗体,阻断其诱导局部炎症反应和细胞外基质沉积的作用,以期达到预防或减少神经瘢痕的产生,提高神经修复。方法:实验于2003—04/2005—04在山西医科大学外科实验室完成。选用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各24只。两组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行神经外膜小间隙缝合,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组采用微量加样器于神经吻合口间隙内注射质量浓度为50mg/L的Anti-外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1溶液0.1mL;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逐层缝合伤口。分别于术后4,12周取材,按照Petersen分级标准对皮肤、肌肉、筋膜和神经组织与周围组织粘连的程度进行评估。结果:实验纳入大鼠48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瘢痕成分的评估:①两组术后大体观察:术后两组大鼠皮肤及肌肉、筋膜愈合良好,均未发生伤口进开、进裂、感染现象。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组术后12周神经吻合口与周围组织粘连明显减轻,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②两组术后12周神经组织切片Masson染色结果:转化生长因子B1抗体组神经吻合口远端神经轴索增生活跃.胶原纤维形成较少.以神经外膜为主;生理盐水对照组神经吻合口远端神经纤维生长排列紊乱,连续性差,被胶原纤维包裹,胶原沉积较多,神经外膜肥厚。④术后12周两组Ⅰ、Ⅲ型胶原纤维含量灰度值测量结果比较: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组Ⅰ型胶原纤维含量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41.112&;#177;11.065),(49.561&;#177;8.097),P〈0.05],而Ⅲ型胶原纤维含量基本相似[(34.223&;#177;7.130).(32.284&;#177;5.497),P〉0.05]。神经再生功能的评估:①术后12周两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比较: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组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19.090&;#177;22.493),(-28.660&;#177;22.649),P〈0.05]。②两组术后12周电生理学检查结果: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组神经传导速度明显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29.603&;#177;3.972),(16.215&;#177;4.619)m/s,P〈0.05]。③两组术后周围神经纤维的镀银染色及周围神经髓鞘染色结果: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组髓鞘厚度和再生神经纤维的直径均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1.36&;#177;0.23),(0.93&;#177;0.48);(9.40&;#177;0.86),(7.99&;#177;0.36)μm;P均〈0.05]。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端或对端的吻合治疗中,局部应用外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能够抑制或减少局部神经胶原瘢痕的产生,从而有效促进大鼠周围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5.
背景:组织工程β-磷酸三钙/聚磷酸钙纤维/聚左旋乳酸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目的:评估骨髓基质细胞与β-磷酸三钙/聚磷酸钙纤维/聚左旋乳酸复合体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成骨的效果。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40只,建立桡骨双侧大段骨缺损模型,其中35只右侧植入自体骨髓基质细胞与β-磷酸三钙/聚磷酸钙纤维/聚左旋乳酸复合物作为实验组,左侧植入β-磷酸三钙/聚磷酸钙纤维/聚左旋乳酸支架材料作为对照组;另5只作为空白对照不作任何处理。植入后4,8,12,16周拍摄X射线片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与结论:实验组术后2周可见缺损处有散在的、少量模糊状骨痂生成,术后4周可见明显骨生成影像,成云雾状,均匀分布在骨缺损区,术后8周整个缺损区均可见骨痂生成,成骨现象更加明显,部分髓腔已通,术后12~16周,缺损区已完全被新生骨组织充填,骨髓腔已完全再通,修复区较正常桡骨细,骨缺损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P〈0.01)。说明自体骨髓基质细胞与β-磷酸三钙/聚磷酸钙纤维/聚左旋乳酸复合移植可较完全修复大节段骨缺损。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外周神经损伤后,神经吻合口局部应用透明质酸对减少胶原瘢痕形成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4/2005-04在山西医科大学外科实验室完成。选用清洁级健康成年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透明质酸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各24只。两组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行神经外膜吻合术,透明质酸治疗组于吻合口周围应用透明质酸钠凝胶,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逐层缝合伤口。分别于术后4,12周取材,按照Petersen分级标准对皮肤、肌肉、筋膜和神经组织与周围组织粘连的程度进行评估。结果:实验纳入大鼠48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术后大体观察结果:术后两组大鼠皮肤及肌肉、筋膜愈合良好,均未发生伤口迸开、迸裂、感染现象。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透明质酸治疗组术后4,12周神经吻合口与周围组织粘连均较轻(P<0.05)。②两组术后不同时间Masson染色神经外膜胶原纤维厚度的比较: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透明质酸治疗组术后4,12周神经外膜胶原纤维厚度均显著降低犤(16.967±4.806),(10.903±3.245)μm;(25.874±5.972),(12.042±5.599)μm;P均<0.05犦。③两组术后不同时间Ⅰ、Ⅲ型胶原含量灰度值测量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透明质酸治疗组术后4,12周Ⅰ型胶原含量灰度值均显著下降犤(42.679±11.786),(28.269±5.825)A;(49.561±8.097),(35.908±6.975)A;P均<0.05犦;Ⅲ型胶原含量灰度值均显著升高犤(23.722±4.326),(28.400±5.342)A;(32.284±5.497),(38.723±5.358)A;P均<0.05犦。④术后12周两组神经再生状况透射电镜观察结果:透明质酸治疗组吻合口处神经纤维排列整齐,胶原纤维含量少、排列规则;生理盐水对照组胶原纤维含量较多,排列紊乱。结论:透明质酸可以有效减少周围神经吻合口神经外膜胶原纤维的形成,从而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  相似文献   
97.
目的运用基因重组的方法,对人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β 1)进行基因克隆,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同时检测其生物活性。方法以 pBV220作为原核细胞表达载体,用限制性内切酶将 pBSksTGF-β 1中的 TGF-β 1cDNA片段定向重组到 pBV200的多克隆位点上,经酶切分析,筛选构建了原核细胞表达性质粒 pTGF-β 1。将该质粒分别转化至大肠杆菌中,建立 TGF-β 1原核表达体系 pTGF-β 1-DH5α和 pTGF-β 1-JM109,进行温度诱导表达。结果表达产物经 SDS-PAGE分析, Western- blot、 SDS、 PAGE光密度扫描检测证实,该体系可高效表达 TGF-β 1,其表达产物约占菌体可溶性蛋白的 23%。用 NRK细胞对表达产物进行活性检测证明,本研究生产的 TGF-β 1具有该蛋白的野生活性。结论 TGF-β 1原核表达体系的建立为 TGF-β 1的生产提供了高效的表达工程菌株,为进一步研究其分离纯化工艺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98.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转化生长因子(TGF-β2)诱导下向软骨细胞表型转化的能力,探讨其作为软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可能性。方法抽取兔髂骨骨髓液3~4ml,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传代后实验组以高糖DMEM无血清特定培养液诱导,培养液含TGF-β210ng/ml、地塞米松10-7mol/L、维生素C50μmol/L;对照组以高糖DMEM无血清培养液培养,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软骨特异性Ⅱ型胶原表达。结果诱导后细胞体外扩增能力显著降低,细胞形态由成纤维样梭形向多角形、多边形或类圆形转变,诱导21d后细胞形态变化最为显著,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深而均匀。结论TGF-β2可有效诱导MSCs向软骨细胞表型转化,分泌软骨细胞特异性基质,有可能成为软骨组织工程较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99.
嗅鞘细胞移植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治疗脊髓损伤(SCI)的方法,多数报道认为这与嗅鞘细胞诱导轴束生长有关。为了解嗅鞘细胞移植对SCI后脊髓内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嗅鞘细胞移植治疗SCI的机制,我们进行了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00.
目的:研究新型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β-TCP/CP-PF/PLLA的降解性能及生物相容性.方法:将试样真空干燥至恒重后放入盛有人工降解液的试管中,在37℃下密闭降解,用扫描电镜观察材料的微观结构.将骨髓基质细胞(BM-SCs)与材料复合构建人工骨,在体外培养3,7 d后,扫描电镜观察骨髓基质细胞在材料上的附着及生长情况.结果:降解后的材料仍然具有三维网状的立体结构,扫描电镜(SEM)见在材料表面及内部有大量细胞正常生长.结论:β-TCP/CP-PF/PLLA骨组织工程支架复合材料具有合理的微孔直径、较高的孔隙率,良好的降解性及生物相容性,基本满足骨组织工程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