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5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3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4篇
  2016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胸段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213例CT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和cT检查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3例胸段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胸上段食管癌42例,中段112例,下段59例。淋巴结肿大呈圆形或浅分叶(251个)、强化不均和坏死(193个)、融合(97处)。淋巴结转移分布:下颈部42处,上纵隔60处,中纵隔105处,下纵隔28处。胃周和腹膜后71处,共306处,多部位转移77例。胸上、中段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以原位转移多见(P〈0.01),且上行转移多于下行(P〈0.01),但胸下段者以下行转移为主(P〈.01)。结论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CT表现为肿大、形态圆形或浅分叶、强化不均或坏死、融合。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可作为食管癌术中淋巴结清除范围的参考。食管癌术后CT追踪有利于及时发现淋巴结转移,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2.
数字化放射科的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沛旭  陈曙  陈卫鹏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3):1800-1801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一种新的射线——X射线,也叫伦琴射线。并发现该种射线穿过人体后,可以在荧光屏上或胶片上形成影像。随后,X线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形成了放射诊断学和放射治疗学。X线还可用于疾病的预防、康复和随访。在医学之外,X线还用于衍射分析和工业探测等多种用途。因此,X线的发现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传统的X线利用天然对比和造影对比剂显示人体在X线照射后作用于成像物质(荧光屏、增感屏和影像增强器等)形成的叠加影像,虽然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开展了体层摄影,但还不是真正意义的断层影像,更谈…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产妇垂体的增大及其与临床生化的关系。方法 对6例产妇产后特别是产褥期内的垂体进行MRI扫描及临床生化检测观察。结果 6例产妇垂体增大以产褥期第1周内最显著,此时内分泌变化产后1周特别是产后第1、2天内β亚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孕酮(PRG)、雌二醇(E2)等呈较高测量值,催乳素(PRL)增高,1周后HCG、PRG、E2等迅速减退,垂体大小也恢复至正常。结论产后垂体增大系生理性的,与产妇孕期内环境变化有关,不要误认为异常。  相似文献   
24.
鼻内窥镜微创手术的临床应用(附20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鼻内窥镜鼻窦手术的质量和疗效。方法我科自2001年5月—2004年7月在鼻内窥镜下应用吸引切割器微创手术共204例。结果全部病人均能按预期顺利完成手术,198例慢性鼻窦炎病人按97海口会议标准疗效评定,治愈好转率达96.6%,4例乳头状瘤,1例筛窦骨瘤,1例脑膜-脑膨出术后随访8—28m,未发现复发,手术并发症低。结论鼻内窥镜下应用吸引切割器微创手术减小创伤,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治愈率的较理想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混合性脑卒中的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方法采用回顾的方法对114例混合性脑卒中的诊疗及转归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14例患者中高血压动脉硬化者占81%,病初以脑出血为主要表现者76例,以脑梗塞为主要表现者28例,性质不能确定者10例.第一次头颅CT检查确诊者64例,其余50例均在治疗期间病情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体征,再次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结论对于以往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中老年患者,突然出现不相关的神经功能缺损,或起病时只有一种性质的脑卒中,治疗过程中病情加重,甚至出现新的症状和体征,须尽早头颅CT或MRI检查,以发现混合性脑卒中,本病治疗上强调个体化为原则才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CT检查判断贲门癌外侵邻近器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贲门癌侵犯邻近器官138例的CT表现。结果贲门癌侵犯肝脏38例次,CT判断准确率89.5%(34/38);侵犯脾脏16例次,准确率93.8%(15/16);侵犯胰腺69例次,准确率92.8%(64/69);CT表现为受侵脏器界面模糊不清及强化不均匀;侵犯主动脉14例次,准确率85.7%(12/14),CT表现为脂肪间隙消失且接触角大于90度;侵犯膈肌50例次,准确率70%(35/50),CT表现为膈肌不规则增厚和强化不均,多脏器侵犯40例。结论CT判断贲门癌外侵邻近脏器基本可靠,CT检查能够帮助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及手术难度的估计。  相似文献   
27.
食管癌术前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因素与食管癌术前淋巴结转移性的关系.材料和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16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姓别、年龄对淋巴结的转移性无影响,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的大小、形态、是否聚集、食管癌T分期、淋巴结与肿瘤的相对位置是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 食管癌术前CT诊断淋巴结转移性,要结合淋巴结形态、大小、聚集、T分期及淋巴结与肿瘤的相对位置多因素考虑.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计外伤性脑梗死的CT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分析54例外伤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与CT表现。结果:根据其临床特点和CT表现将其分为2型即Ⅰ型(30例)轻微外伤型;Ⅱ型(24例)严重外伤型。Ⅰ型见于小儿,特别是婴儿,外伤轻微,CT表现为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灶,其中76.6%(23/30)双侧豆状核见点状钙化灶。Ⅱ型多见于成人,小儿少见,有严重的颅脑损伤,CT表现为基底节区或/和脑叶梗死及颅脑损伤的征象,如颅内血肿、脑水肿及挫伤等。结论:CT对外伤性脑梗死有很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9.
目的:评价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肾癌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9例CT平扫疑为肾癌的患者(最终病理证实)全部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及模拟同层动态增强扫描与B超检查,对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肾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表现:1肾癌呈实质强化19例,星点状强化10例;2肾癌强化特点为一过性快进快出;3呈实质性强化肾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率(19/29)与同层动态增强扫描(19/29)及B超(17/29)无显著差别;在少血流星点状强化肾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率(10/29)与同层动态增强扫描(4/29)及B超(5/29)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肾癌准确性高。  相似文献   
30.
上颌窦病变引起骨质改变的CT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CT提示的各种骨质改变对上颌窦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上颌窦良恶性病变101例的CT表现,观察、统计各种骨质改变的部位、范围和类型。结果良恶性病变引起骨质破坏出现率分别为57.5%(23/40)和85.2%(52/61),73.9%(17/23)的良性病变引起的骨质破坏呈单发,而恶性病变引起的骨质破坏以多发为主(78.8%,41/52),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骨膨胀改建的发生率良性组40.0%(16/40),恶性组13.1%(8/61)(P<0.01)。骨质硬化良性组37.5%(15/40),恶性组14.8(9/61)(P<0.01)。突破窦壁外侵的发生率良性组5.0%(2/40),恶性组36.1%(22/61)(P<0.01)。上颌窦内侧壁和鼻甲骨质破坏的发生率良恶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它骨壁的骨质破坏恶性组均多于良性组。结论分析CT所示骨质改变的不同部位、范围和类型,在上颌窦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