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1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21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1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4篇
  1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61.
目的 应用转基因技术将肝细胞核因子4 alpha(HNF-4α)转导入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内,使其连续过表达HNF-4α并促进MSCs向肝样细胞分化。方法 HNF-4α基因通过慢病毒表达载体pLV/Final-puro-hHNF4α-hrGFP转入人MSCs(UE7T-13细胞)内,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及分选后,收集hrGFP阳性的UE7T-13细胞进行扩增。体外成肝诱导一周后,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过表达HNF-4α基因的UE7T-13细胞(E7-hHNF-4α细胞)的白蛋白(ALB)和细胞角蛋白(CK18)的表达情况,糖原染色检测UE7T-13细胞及E7-hHNF-4α细胞的糖原储存功能。结果 建立稳定、过表达hHNF-4α基因的E7-hHNF-4α细胞,持续过表达HNF-4α促进MSCs向肝样细胞分化,经过7天体外成肝诱导,E7-hHNF-4α细胞具有成熟肝样细胞表达ALB和CK18蛋白及糖原储存功能。结论 利用Gateway 技术可将HNF-4α高效转导入人MSCs细胞中,并有效促进MSCs向肝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62.
超声引导无水酒精注射治疗肝细胞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3年杉浦等报告的超声引导无水酒精注射治疗(percutaneous ethanol injection therapy, PEIT),因杀瘤效果满意而且方法简便,很快成为治疗肝细胞瘤(HCC)的主要手段之一。近15年来PElT得到尽致的发挥,技术有了改进和扩展,运用手段多种多样,对它在治疗HCC中地位的认识渐趋一致,但也存在争议。 PElT的基本方案和评价 杉浦的原法和早期的PEIT把适应症限定在直径≤3cm、数目不超过3个的小肝癌(SHCC)范围内。参考肝内注入2ml的无水酒精可引起2cm左右范围肝组织坏死的动物实验结果,每个病灶  相似文献   
63.
目的 了解泉州市儿童贫血和佝偻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承机抽样方法,对被调查儿童进行体格检查,检测血红蛋白、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拍摄左腕关节、双膝关节X线片。结果 2939名儿童无贫血组及贫血组佝偻病患病率分别为8.71%及18.80%,无佝偻病组及佝偻组儿童贫血患病率分别为15.93%及31.49%。结论 儿童贫血和佝偻病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4.
<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以自身抗体大量产生,免疫复合物沉积以及多系统损害为特点的自身免疫病[1],其确切机制不明。目前已知SLE的发生与干扰素α(IFN-α)为代表的固有免疫的过度激活密切相关[2],新近的研究显示,中性粒细胞外网状陷阱(NETs)在IFN-α大量产生中起主要作用,其中,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LL-37,它是人体内发现的抗微生物肽Cathelicidins家族的唯一成员,主要表达于中性粒细胞,可通过Toll样受体9(TLR9)激活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导致IFN-α的释放,IFN-α使中性粒细胞在其表面大量表达LL-37,NETs过量产生并再次激活pDCs产生IFN-α,形成正反馈环路,在SLE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3,4]。本研究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SLE患者外周血LL-37的浓度,探讨其在SLE发病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5.
目的:分析对腹膜后纤维化(RPF)的诊断、治疗状况,提高RPF的早期诊断率。方法:总结5例RPF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5例患者的初发症状各异,但腰背痛、腹痛为多见,后期症状因受累脏器的不同而异,其中以腹部包块、腹腔积液、泌尿系统症状及肠梗阻常见。CT和磁共振成像表现为主要诊断依据,但B超检查有利于合并肾积水及输尿管病变患者的诊断。当疾病在活动期,应积极给予足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当纤维化已形成并发展到梗阻时,需及时手术治疗。结论:腹膜后纤维化发病率低,误诊率高。糖皮质激素对该病效果比较好,后期常需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或肝动脉栓塞术(TAE)后胆汁瘤形成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3年3月行TACE/TAE后形成胆汁瘤的63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有无临床症状、胆汁瘤的治疗方式及临床转归。结果 63例患者中,52例胆汁瘤发生于TACE术后4周~3个月,占82.5%,11例胆汁瘤发生于TACE/TAE术后3~6个月,占17.5%。63例胆汁瘤形成患者中48例(76.2%)无临床症状,其胆汁瘤直径(2.64±2.20)cm;有症状胆汁瘤15例,胆汁瘤直径(6.98±6.57)cm,有无症状者胆汁瘤大小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48例无症状胆汁瘤影像学随访时间37 d至49个月,其中30例(62.5%)大小无变化,13例(27.1%)缩小,3例(6.3%)消失,1例增大,1例胆汁瘤直径3.8 cm、临近肝包膜,发生破裂形成胆汁性腹膜炎,1周后死于感染性休克、肝功能衰竭。有症状胆汁瘤15例临床表现有黄疸2例,发热11例,黄疸并有发热2例。均行穿刺置管引流,11例(71.3%)缩小,4例消失;14例临床症状缓解后拔管,置管时间53 d^11个月,1例合并缺血性胆道狭窄,持续引流18个月仍反复发热。结论胆汁瘤作为TACE/TAE的并发症之一,多发生于术后4周~3个月。无症状者,应定期影像随访,对有症状或临近肝包膜较大的胆汁瘤,应及时穿刺置管引流。  相似文献   
67.
<正>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由多因素参与的以多脏器受累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功能紊乱贯穿其整个发病过程。SLE发病过程中同时存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系统紊乱,而T淋巴细胞的异常导致B淋巴细胞的过度活化,最终导致免疫系统的异常应答是其主要发病机制。目前认为T淋巴细胞的异常可能是SLE发病的重要因素[1]。CD4+T细胞与不同的初始抗原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68.
利用旋转式生物反应器快速扩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旋转式生物反应器是否能促进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快速扩增。方法 将MSCs细胞放入盛有Myelocult(上标 TM)培养液生物反应器中动态培养,并在Myelocult(上标 TM)培养液中补充一些因子,如干细胞因子(SCF),白介素3和6(IL-3, IL-6)。检测和比较经反应器处理前后的MSCs的表型,增生和分化能力的变化。结果 在生物反应器中培养8d,总细胞数、Stro-l(上标 +) CD44(上标 +) CD34(上标 -)间充质干细胞和CD34(上标 +)CD44(上标 +) Stro-l(上标 -)造血干细胞分别增加了9、29和8倍。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生物反应器扩增的间充质干细胞表达了原始间充质干细胞的标记物内皮因子(SH2)和波形蛋白,却没有发现与细胞系的分化有关的标记物,包括骨钙素(成骨指标),Ⅱ型胶原(成软骨指标)和C/EBPα(成脂指标)。生物反应器组的细胞集落生成效率(成纤维细胞集落/天)是对照组(无生物反应器组)的1.44倍。经诱导后,生物反应器扩增的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化成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其分化能力与未经生物反应器处理的MSCs无区别。结论 旋转式生物反应器结合改良的Myelocult(上标 TM)培养液可用于快速扩增间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及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7(IL-17)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 100例RA患者根据DAS28评分分为高、中、低活动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RA患者及20名健康对照组外周血Th17细胞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微球捕获芯片技术(CBA)测定其IL-17水平。结果 RA患者Th17细胞所占外周细胞比例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随着DAS28评分增高比例增高;RA患者IL-17A血清浓度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 Th17/IL-17参与RA的发病过程,且与疾病活动性相关。  相似文献   
70.
肠黏膜屏障是机体重要的防御屏障,在调节机体稳态维持内环境稳定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研究支持zonulin途径、肠道菌群以及Toll样受体可作为其调节机制,在病理情况下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从而破坏免疫稳态造成炎症反应,与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发展有关。本文将对肠黏膜屏障功能的调节机制及其参与自身免疫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