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125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正手术部位感染是脊柱外科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0.3%~20.0%~([1])。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一旦发生,容易造成假关节形成、神经损害加重、瘫痪、脓毒血症甚至死亡~([2]),患者可能需要接受多次手术并长期应用抗生素,导致住院时间延长、治疗费用明显增加~([3-5])。有研究报道,超过60%的手术部位感染由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导致,这些细菌对普通头孢类抗生素并不敏感,可能需要使用  相似文献   
152.
胸腰段各种减压术对脊柱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通过生物力学方法评价了各种减压术对胸腰段脊柱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椎板减压术后抗弯强度降低最明显(P<0.01),约为对照组的三分之一。屈伸活动度亦较对照组增加了一倍(P<0.05)。(2)侧前方减压术使屈曲状态下水平位移及旋转角均增加(P<0.05)抗压及抗弯强度亦降低。(3)侧方减压术使矢状面水平位移及旋转角明显增加(P<0.01),并使抗压强度降低最明显(P<0.01)。从结果分析可以认为后柱结构、特别是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对维持脊柱稳定,防止胸腰椎过度屈曲起重要作用。椎体结构及两侧小关节突的完整对轴向载荷的传导起主要作用,并有防止在轴向载荷作用发生矢状面水平及旋转位移作用。  相似文献   
153.
目的探讨多舱室条件下爆炸冲击致骨折伤伤情特点,为密闭舱室爆炸时内部人员的防护及救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76只新西兰大白兔,赛拉嗪镇静后随机编号按距爆源不同距离放置。在钢板构建的多舱室模型中,使用大小2种常规口径舰炮实、裸弹作为爆源进行爆炸实验。死亡动物当场解剖,存活动物饲养观察24 h后处死解剖,均行X线检查。结果实验动物死亡率59.2%;骨折发生率55.3%,以四肢为主。小口径实、裸弹与大口径实、裸弹致骨折率及邻舱机柜前、后整体骨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舱室爆炸伤实验动物直接死亡率高,晚期死亡率低。结论舰船多舱室结构中,舱室整体结构及内部机柜结构对兔有一定防护作用;舰船舱室内爆炸伤多为多发伤,这与舱室构造、结构的强度以及冲击波在舱室内的反射、折射有关;爆炸致兔骨折伤以四肢为主,二次破片及抛掷碰撞是骨折的主要机制。现场仔细检伤,早期骨折固定,尽快实施治疗。  相似文献   
154.
背景: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关节镜技术已成为治疗肩关节滑膜软骨瘤病的首选方法。目的:探讨关节镜手术治疗肩关节滑膜软骨瘤病的疗效。方法:2005年7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肩关节滑膜软骨瘤患者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25~75岁,平均45.6岁;均为单侧受累,左肩4例,右肩6例;病程6~36个月,平均15.4个月;其中4例并发退行性骨关节炎;主要临床症状为肩关节活动后疼痛、绞索及关节肿胀,均伴有明显的活动受限。所有患者均采用关节镜手术治疗,包括关节镜探查、切除病变滑膜、取出游离体和清理退行性病变。结果:术后疼痛、绞索及关节肿胀症状消失,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关节活动度得到明显改善。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2个月。1例效果不满意,其余均效果良好,无复发。结论:关节镜手术治疗肩关节滑膜软骨瘤病具有手术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病变滑膜切除彻底等优点,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55.
单一和多节段腰椎间盘髓核摘除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观察单一节段椎间盘髓核摘除157例(A组)和2个节段椎间盘髓核摘除53例(B组)的近、远期疗效。2组术前临床表现、病理类型等相近似。术后5年内随访结果表明A组和B组优良率分别为911%和878%(P>005),6~12年随访则分别为851%和755%(P<005)。结果提示椎板开窗创伤小,对椎管干扰小,单一节段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造成的腰椎失稳倾向小。半椎板切除椎管探查对椎管干扰大,术后疤痕组织形成多,多节段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造成腰椎不稳倾向大。建议对多节段椎间盘突出采用多节段开窗,对膨出椎间盘慎行摘除  相似文献   
156.
<正>椎间盘退变是一种与生活和工作方式、年龄密切相关的退行性改变,随着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其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引起椎间盘退变的因素有年龄、生活工作条件、生物力学、遗传因素等[2~4]。病理变化表现为细胞过度凋亡引起功能细胞数量减少[5]、细胞外基质降解[6]、细胞表型改变[7]及炎症因子和炎症介质的蓄积[8]。但目前在其退变的病因及机制方面仍未完全阐明,亟待进一步研究。Micro RNAs(mi RNAs)是近年来新发  相似文献   
157.
<正>颈椎挥鞭样损伤是交通事故中最常见的损伤[1]。瑞典北部地区2000~2009年颈椎挥鞭样损伤的年平均发生率为235/10万,并以1%的速度逐年递增[2]。我国交通事故的发生率高于西方国家,但由于医疗条件及相关法规不足,颈椎挥鞭样损伤有关报道较少,其实际发生率估计高于西方国家,近年来逐渐引起大家的重视[3]。大多数颈椎挥鞭样损伤患者在伤后几周内即恢复,也有相当一部分患者长期  相似文献   
158.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类髓核细胞的分化潜能,为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生物学治疗探索新的细胞来源。方法取人正常足月产婴儿脐带及成人椎间盘,分离消化华通胶组织和髓核组织,收集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及成人髓核细胞。利用带有插入层的Transwell 6孔培养板进行细胞非接触式共培养,细胞比例为1∶1,以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单独培养作为对照组。共培养1周后,提取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总RNA,利用Real-Time PCR检测其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及SOX9基因的相对表达改变。结果成功分离提取脐带间充质干细胞;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和SOX9基因相对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被髓核细胞诱导分化为类髓核细胞,有可能为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生物学治疗提供一种新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59.
目的:通过直立体位下无创性轴向加载的方式,建立一种新型兔腰椎间盘早期退变的动物模型。方法:24只4月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将实验组动物置于特制筒内使之保持直立体位,并自颈部施以600g轴向载荷,每日6h;对照组动物不接受任何处理而常规饲养。在实验开始前及实验开始后4周、8周、12周时对全部动物行X线及MRI检查,观察实验组动物在筒内时腰椎的骨性结构,通过椎间盘高度指数(disc height index,DHI)测量,比较两组动物侧卧位时L2/3、L4/5和L6/7节段椎间隙高度改变;通过髓核相对灰度值测量比较两组动物髓核含水量变化。14周后全部动物处死,取L5/6节段胶冻状髓核组织,应用rtPCR检测Ⅰ型胶原、Ⅱ型胶原及蛋白多糖表达水平;取L6/7节段椎间盘连同上、下各1mm软骨下骨,应用HE及天狼星红染色观察各组动物椎间盘组织结构改变。结果:2只实验组动物在实验过程中死亡,其对应的实验数据从结果中剔除。腰椎X线片显示,在直立体位负重条件下,实验组兔腰椎形成明显后凸,较侧卧位下腰椎间隙明显变窄,在L2/3节段,直立体位下椎间隙高度为侧卧位时的75.1%(P0.05);在L4/5节段为54.8%(P0.05);在L6/7节段为47.9%(P0.05)。DHI测量显示两组动物腰椎各节段DHI在任何时间点均无显著差异(P0.05)。MRI结果显示,在L2/3节段,实验组与对照组髓核灰度值在任何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L4/5节段,实验组与对照组髓核相对灰度值在12周时开始具有显著差异(P0.05);在L6/7节段,两组间在8周时即开始有显著性差异(P0.05)。rt-PCR结果显示,实验组Ⅰ型胶原m 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3.57倍,P0.05);而Ⅱ型胶原及蛋白多糖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0.35倍和0.43倍,P0.05)。病理学检查显示对照组与实验组椎间盘组织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对照组髓核组织与纤维环间边界清晰,髓核内富含均匀分布的髓核细胞;实验组内层纤维环明显增生,而髓核区域相应减小。结论:直立体位下无创性轴向加载方式可显著加速兔腰椎间盘的退变进程,其在发病机理上与人类椎间盘退变更加相似,该腰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强。  相似文献   
160.
下腰椎不稳融合术式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下腰椎后路不同融合方法及疲劳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9具新鲜腰1-骶椎标本分别头尾端固定,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上模拟人体行屈伸、左右侧弯及旋转活动,观察腰4-5节段运动范围,随后进行各种模拟手术并安装内固定,依次测定失稳腰椎、CD内固定、CD加椎体间植骨、CD加TFC状态下腰4-5的运动范围值。并在868Mini-MTS多轴生物力学实验机上对三种术式腰椎进行1500次疲劳加载,随后再观察腰4-5节段的运动范围。结果:(1)失稳腰椎与正常腰椎比较在各运动方向上运动范围均明显增加;(2)单纯CD内固定即可稳定性好,但疲劳后呈不稳趋势,在屈伸及左右旋转方向明显失稳;(3)CD加椎体间植骨、CD加TFC稳定性好,疲劳后仍能维持良好的稳定性;(4)CD加椎体间植骨与CD加TFC疲劳组比较在屈伸及左右侧弯时运动范围无明显差异,但CD加TFC在抗旋转方向优于CD加椎体间植骨。结论:单纯CD内固定能够实现腰4-5节段即刻稳定性,但抗疲劳性差;CD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TFC稳定性好,并具有良好的抗疲劳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