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7篇
肿瘤学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1.
BALB/C小鼠炎症性肠病动物模型建立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对113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以消化道出血就诊者58例,上腹疼痛或腹胀45例,腹部包块7例,肠梗阻3例.肿瘤位于食管2例,胃53例,小肠47例,结肠4例,直肠7例;肿瘤体积2 cm ×2 cm×2 cm~10 cm×12 cm×l5 cm.病理检查结果:良性34例(30.1%),交界性31例(27.4%),恶性48例(42.4%);表现为梭形(43例)、上皮样(32例)或多形性(38例).全部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手术切除不全(3例)、术后复发(8例)或远处转移(4例)的患者应用Gleevec辅助治疗.随访6个月~9年,13例患者死亡,31例术后复发,其中12例服用甲磺酸依马替尼(Gleevec)部分缓解,69例患者健在.结论:GIST临床表现主要为消化道慢性出血、上腹部不适等;消化内镜及钡气双重对比造影检查是胃及结直肠间质瘤的主要诊断方法,剖腹探查或腹腔镜腹腔探查是早期诊断小肠间质瘤的主要手段;Gleevec治疗不能完全切除或切除术后复发的GIST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诊断及外科处理原则.方法对我院近20年收治的经术后病理确诊的18例胃肠道异位胰腺患者进行了外科治疗,并对其临床症状、诊断方法、病变部位分布及治疗措施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8例患者表现为反复上腹部疼痛不适9例,消化道出血7例,腹部包块1例,无明显症状1例.异位胰腺分布部位:胃7例,十二指肠5例, 空肠3例,回肠3例,其中美克尔憩室内2例.术前误诊11例,漏诊6例,仅1例确诊.全部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无1例出现术后并发症,随访1~10年异位胰腺无复发,临床疗效满意.结论胃肠道异位胰腺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和有效的检查手段,易漏诊和误诊;一旦发现,均应早期手术治疗,以明确诊断及避免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笔者采用术中放射性示踪、γ探测仪定位切除甲状旁腺腺瘤2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观察胰蛋白酶抑制剂ANGD的作用,分析胰酶与创伤/失血性休克(T/HS)后肠损伤的关系。方法 雄性SD大鼠剖腹术(创伤)后分别经肠腔或静脉内给予ANGD或生理盐水,随后经受T/HS或创伤/假休克(T/SS),90min后林格液复苏;复苏后3h评估肠损伤情况。结果 肠腔内给予ANGD的T/HS大鼠肠绒毛损伤明显少于肠腔内无ANGD灌注及静脉给予ANGD的T/HS对照组。肠腔内灌注林格氏液与不行肠腔内灌注相比,对T/HS所致的肠损伤显示出某种程度的保护作用。结论 肠腔内的胰蛋白酶可能是T/HS后肠损伤的重要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99mTcsestemibi双时相显像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病人术前诊断、定位及术中辅助识别切除甲状旁腺瘤的应用价值。方法1993年3月至2004年3月,对7例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病人术前行99mTcsestemibi双时相核素显像;对其中2例甲状旁腺瘤病人术中应用Tcsestemibi核素进行辅助识别,切除后冰冻切片检查明确诊断,并对其疗效进行随访。结果7例均手术,共发现8个甲状旁腺病灶,病理检查证实甲状旁腺腺瘤6例,甲状旁腺瘤伴甲状旁腺增生1例。2例术中应用99mTcsestemib核素辅助识别甲状旁腺瘤,均顺利寻及甲状旁腺瘤,术中冰冻切片证实。所有病人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出现,随访1~5年,临床症状无复发,疗效满意。结论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双时相核素显像可明确甲状旁腺瘤的诊断,便于手术定位。放射性核素术中辅助识别甲状旁腺瘤简化了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术探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十二指肠憩室的诊断与治疗(附11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憩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南方医院1982~2002年20年期间收治的110例十二指肠憩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憩室分布于十二指肠球部10例.降部77例.水平部15例,升部8例;憩室合并炎症28例,合并出血14例,合并急、慢性胆胰疾病35例,无合并症33例。手术治疗47例,其中行十二指肠憩室切除术10例,憩室内翻缝合术5例,胃大部切除术13例,胃大部切除 胆肠Roux-en-Y吻合术10例,Oddi氏括约肌成形术2例,胃大部切除 胆囊切除术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术后发生十二指肠瘘1例,手术治疗47例全部治愈.无一例死亡。结论 十二指肠憩室以降部多发.无症状者可行保守治疗,若合并炎症、出血、胆胰疾病,则需根据憩室部位合理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小鼠UC动物模型后,中西医结合灌肠治疗,观察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低、中、高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的疾病活动指数、病理组织学记分较阴性对照组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5.10±4.07和8.00±6.38,0.80±1.87和1.30±1,49, 1.00±1.94和0.90±1.45,5.30±4.37和8.00±5.12,vs 8.60±1.26和13.20±1.69,所有P<0.05).中剂量组的疾病活动指数、病理组织学记分较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而与高剂量组比较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低、中、高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的IL-4组织含量较阴性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而IFN-γ含量明显升高 (P<0.05).结论:锡锡类散、地塞米松、庆大、黄连素结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显著,其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细胞因子IL-4、IFN-γ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空回肠间质瘤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我经术后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13例空回肠间质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痛、头晕、乏力、黑便,发病至确诊时间2月~7年.术前选择性血管造影发现小肠出血2例、核素扫描发现小肠出血1例.剖腹探查确诊7例,腹腔镜探查确诊4例, 因其他疾病腹腔镜探查确诊1例,术前确诊仅1例.随访2月~9年,除1例患者死于其它疾患外,余12例患者均健在,未发现空回肠间质瘤复发.结论空回肠间质瘤预后甚好,但本病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有效的诊断手段,易致长期延误诊治;对长期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患者及早行剖腹探查或腹腔镜探查是避免空回肠间质瘤长期延误诊治、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全胃切除三种消化道重建术式术后生活质量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估全胃切除术后三种不同的消化道重建术式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以探讨合理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方法:自1994年1月至2004年1月,我们对96例全胃切除术患者分别采用了Orr式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P式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及“6”字型间置空肠代胃术三种不同的消化道重建术式.并对其手术并发症、术后2周与2个月的营养指标、饮食状况及消化道症状进行对比。结果在三组患者中。“6”字型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最高;Orr式术组倾倒综合征及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明显高于P式术组及“6”字型术组,P式术组与“6”字型术组患者的差异无临床意义:Orr式术组患者术后2周与2月的体重、总蛋白、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明显低于P形术组及“6”字型术组,P式术组与“6”字型术组患者术后2周与2月的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P式空肠食管Roux-en-Y吻合术操作更简便,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好、生活质量高。是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较为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