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8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25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71.
《血吸虫病控制和消除》(GB 15976-2015)与《血吸虫病诊断标准》(WS 261-2006)是我国现行的两个血吸虫病国家和行业卫生标准。本文在回顾标准引领中长期规划实施、指导"十三五"规划编制等作用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标准在我国血吸虫病控制走向消除中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并对今后标准的编制和执行等提出建议,以更好地发挥标准在我国消除血吸虫病工作的精准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72.
目的 目的 分析浙江省血吸虫病流行区达到传播控制 (传控)、 传播阻断 (传阻) 前、 后螺情与病情的动态变化规律, 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选择浙江省秀洲区 (水网型)、 诸暨市 (山丘型) 为调查县。采取回顾性调查 方法, 搜集整理达到传控前10年至2008年的疫情资料, 分析各县螺情、 病情变化趋势及规律。结果 结果 秀洲区和诸暨市在 达到传控标准之前, 人畜病情和螺情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 且血吸虫人群感染率、 家畜感染率与钉螺面积均呈正相关关 系 (r人=0.764, P<0.01, r畜=0.709, P<0.01; r人=0.775, P<0.01, r畜=0.676, P<0.01)。达到传阻标准后有残存钉螺复现, 未 查到本地病人、 畜和感染性钉螺, 但查到7例输入性传染源。结论 结论 浙江省达到血吸虫病传阻标准以来疫情稳定; 但有 残存钉螺和外来传染源输入。血防监测巩固工作的重点是查灭残存钉螺和防控外来传染源。  相似文献   
73.
分析浙江省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2005~2007年疫情状况,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试行)>规定,对浙江省常山县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展病情和螺情监测,并进行相关流行因素调查.在2005~2007年期间,监测点仅在2006年发现1例输人性急性血吸虫病病人,未发现本地急性血吸虫感染和新感染病人(畜).监测点每年均发现少量残存钉螺,3年累计发现有螺面积6250 m2,活螺1411只,未查到感染性钉螺.结果表明监测点疫情稳定,但当地仍有少量残存钉螺且有输入性感染者,仍存在血吸虫病重新传播流行的潜在危险,必需加强本地螺情和输入性传染源的监测.  相似文献   
74.
目的 及时掌握浙江省血吸虫病疫情发展动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浙江省血吸虫病监测巩固方案(2007年修订版)>,对浙江省54个县的439个乡(镇)3559个村开展螺情和病情监测.结果 在21个流行县(市、区)中查出有螺面积95.97 hm2;解剖钉螺84 488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根据血清学监测,查病189 884人,阳性2752人,阳性率为1.49%;发现输入性血吸虫病病例20例,未发现本地粪检阳性患者.分析今后血防重点仍是查灭残存钉螺和防控外来传染源.  相似文献   
75.
检测丝虫抗体的方法往往会出现交叉反应,不能用于考核疗效或区分以往或现在感染。用DNA探针杂交丝虫种特异的PCR产物,进行ELISA的方法(即PCR-ELISA法)将解决这些问题,它为丝虫疗效的考核和媒介监测提供了一种敏感和特异的方法。  相似文献   
76.
青蒿琥酯预防曼氏血吸虫病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青蒿琥酯对小鼠曼氏血吸虫病的预防作用及优化给药方案。方法小鼠尾部接触感染曼氏血吸虫尾蚴后口服青蒿琥酯,灌注法收集计数虫体数和雌虫数,镜检计数肝脏和肠的虫卵,统计减虫率、减雌率和平均产卵量,分析青蒿琥酯不同给药时间、剂量、疗程和预防效果。结果青蒿琥酯预防小鼠曼氏血吸虫病的最佳剂量为300mg/kg,14、21d童虫对药物最为敏感,减虫率分别为84%和93%。小鼠感染14d后每周口服1次青蒿琥酯300mg/kg,连续4wk,减虫率达99%;感染14或21d后每2wk口服1次青蒿琥酯300mg/kg,连续4wk,减虫率达97%或96%。各服药组平均产卵量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青蒿琥酯可杀灭曼氏血吸虫童虫,影响雌虫发育产卵,有效预防曼氏血吸虫病。建议应用青蒿琥酯预防曼氏血吸虫病的给药方案为感染14或21d后首服,每1周或2周服用1次。  相似文献   
77.
目的观察伊维菌素驱治肠道线虫感染的效果及副作用。方法用伊维菌素0.1、0.2、0.2和0.2mg/kg顿服分别治疗蛔虫、钩虫、鞭虫和蛲虫感染者,并与阳性对照药阿苯达唑400mg顿服进行比较。结果随机双盲治疗,伊维菌素和阿苯达唑对蛔虫感染的虫卵阴转率均为100%(34/34),对钩虫感染的虫卵阴转率分别为17.6%(6/34)和76.5%(26/34),对鞭虫感染的虫卵阴转率分别为67.6%(23/34)和47.1(16/34),对蛲虫感染的虫卵阴转率分别为58.8%(20/34)和100%(34/34)。服药后1~2d排虫达高峰。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血液学、肝肾功能和心电图检查无明显影响。结论伊维菌素治疗鞭虫感疗效优于阿苯达唑,治疗蛔虫感染疗效与阿苯达唑相同,治疗钩虫、蛲虫感染疗效不及阿苯达唑。  相似文献   
78.
输入性血吸虫病病情监测及成本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浙江省输入性血吸虫病情及成本效率,为流动人口血吸虫病监测工作提供经验。方法按照《浙江省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后监测巩固技术方案(试行)》,开展流动人口血吸虫病主动监测;按照“医疗单位疑似血吸虫病专项报病制度”,开展流动人口血吸虫病被动监测。建立“输入性血吸虫病例数据库”,并进行主动和被动监测的成本效果分析。结果1996~2005年共发现输入性血吸虫病患者85例,其中主动监测查病发现的患者占42.35%(36/85),被动监测医院查病发现的患者占57.65%(49/85)。被动监测成本分别低于常规主动监测和选择性主动监测的62.6倍和15.9倍,显示了较高的成本效率。结论在做好流动人口血吸虫病主动监测工作的同时,应加强被动监测工作的力度。  相似文献   
79.
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疗效肯定,一般认为该药毒性低,副作用少,在血吸虫病治疗中为首选药。但自吡喹酮临床和现场大量使用以来,它所引起的毒副反应时有报道,如恶心、腹痛、乏力等。重度的副反应发生率较低,但后果严重,如眩晕晕厥、消化道出血、瘫痪甚至死亡等,且各系统都有可能发生。吡喹酮也用于家畜血吸虫病治疗,  相似文献   
80.
浙江省原为全国血吸虫病重度流行省份之一,经过积极防治,1995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简称达标)。1996年转入监测巩固阶段,至今未发现本地急性感染、新感染病人(畜)和感染性钉螺,血防成果巩固,但钉螺面积居高不下,输入性传染源时有出现,血防形势依然严峻。为了解我省当前血吸虫病疫情,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2006年全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