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军团菌肺炎属于经典的非典型肺炎,是以肺部炎症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病情发展快,易引起脑、肝、肾等肺外多器官功能损害。如未能早期诊断,则病死率很高。本病需与今年我国部分地区暴发流行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进行鉴别^⑴。为探讨重症嗜肺军团菌肺炎的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1991年以来收治的3例重症嗜肺军团菌肺炎的临床诊治经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MRI指导下规范化巴曲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方法:符合人选及排除标准的6-72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根据本研究制定的规范方案分别接受20-30U的巴曲酶治疗(治疗组),并与同期未接受巴曲酶治疗的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对比研究。分别观察治疗前后的E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MRI和MRA变化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①治疗前治疗组的ESS评分是66.98±16.99,对照组的ESS评分是65.32±16.48,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7d后两组的ESS评分分别为77.91±18.62和68.14±17.56(P<0.05);治疗21d后两组的ESS评分分别是84.12±17.18和76.89±19.32(P<0.01);治疗90d后两组的ESS分别为91.76±14.05和80.07±15.90(P<0.01),两组之间具有极显著差异。②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梗死面积分别为3.17±2.87cm2和2.81±2.33cm2(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梗死面积分别为2.43±2.51cm2和2.70±2.41cm2,治疗组治疗前后梗死面积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梗死面积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③在治疗组有4例患者在治疗前MRA显示大脑中动脉(MCA)阻塞,治疗后MRA均显示血管再通。④巴曲酶治疗组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结论:在MRI指导下,利用巴曲酶进行急性脑梗死的规范化降纤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钱湘绮 《中国实用医学研究杂志》2003,2(2):193-193
患者,男,5l岁。无诱因一天内解柏油样大便二次约400克,呕咖啡样液体100ml,伴头晕心悸出汗。大便OB( ),以“上消化道出血”于2001年1月17日入院。10年前有解柏油样大便史,GI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平时无症状。有高血压史10余年。 相似文献
14.
胃起搏治疗胃动力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起搏器治疗胃动力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胃动力障碍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起搏器组和西沙比利组2组,前组给予起搏器治疗,1次/日,30分钟/次;后组给予口服西沙比利5mg,3次/天,共20天。治疗前后分别观察症状积分变化,并记录胃电频率、正常及异常胃电节律百分比等胃电参数。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起搏器组在改善嗳气、早饱等症状方面优于西沙比利组(P<0.05),但两组症状总积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中除西沙比利组对空腹胃电频率改善不明显外,其它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虽然两组治疗后对正常胃电频率百分比均有明显提高(P<0.05或P<0.05),但起搏器组比西沙比利组更明显,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胃肠起搏器可明显改善胃动力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症状及胃电参数变化。 相似文献
15.
环氧合酶(COX)为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包括COX-1和COX-2两种异构体。目前,有关COX-2与细胞增殖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已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本文仅对近年来COX-2在消化道细胞增殖性疾病中的作用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6.
17.
血白蛋白、血脂和电解质对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硬化可出现蛋白质代谢、脂肪代谢及水电解等一系列的异常改变。作者就 6 2例肝硬化患者 (其中 2 0例死亡病例 )血浆白蛋白、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和血钙进行分析 ,并对肝硬化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6 2例均为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 ,并且除外合并严重心、肺疾病患者。其中肝硬化死亡组患者 2 0例 ,均为1997年至 1998年内科住院患者 ,男性 14例 ,女性 6例 ,平均年龄 5 7.8岁 (43~ 76岁 )。肝硬化非死亡组患者 42例 ,为 1998年内科住院患者 ,男性 32例 ,女性 10例 ,平均年龄 5 6 .8岁 (35~ 82岁 )。两组年龄、… 相似文献
18.
DSA在小肠血管发育不良并出血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湘绮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4,2(2):128-129
目的:总结小肠血管发育不良并出血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探索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不明原因小肠血管疾病并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例原因不明的小肠出血的临床资料、诊断过程结合其中5例手术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反复黑便或慢性贫血是小肠唯一的症状或体征,常规胃、肠镜及钡餐检查可无异常发现。10例均经DSA检查后确诊为小肠血管发育不良,其中5例经手术切除结果与病理相一致,术后随访无再次出血及贫血。结论:小肠血管发育不良并出血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DSA是诊断小肠血管发育不良并出血的可靠方法,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手段,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9.
20.
小肠出血占整个消化道出血的 3%~ 5 % [1] ,病因以血管发育不良多见 (70 %~ 80 % ) [2 ] ,迄今尚无有效的检查手段 ,故诊断较为困难。我院 1999~ 2 0 0 4年收治小肠血管发育不良并出血 15例 ,病初均误诊。本文重点分析其临床特点与误诊原因。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5例 ,女 10例 ;年龄 36~ 88岁 ,平均 6 3 2岁。病程 3天~ 14年 ,平均 5 9年。1 2 临床表现 15例均排柏油样便 ,其中 9例反复排柏油样便 ,有自限倾向 ,1例表现为急性大出血致休克。 11例血红蛋白 4 6 0~ 89 8g/L ,平均 6 4g/L ,5例提示缺铁性贫血 ,贫血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