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81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5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52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41.
目的: 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exosomes, hucMSC-Ex)在小胶质细胞极化态转化中的作用及机制,为临床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新的治疗策略。方法: 原代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收集其条件培养基提取外泌体(exosomes),电镜、纳米颗粒跟踪分析技术和蛋白质印迹法对其形态特征、粒径大小及表面标志物进行表征;分别用PBS、LPS(1 μg/mL)、LPS(1 μg/mL)+hucMSC-Ex(100 μg/mL)处理小胶质细胞12 h,免疫荧光检测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物钙结合蛋白Iba1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小胶质细胞M1/M2极化态标志物变化;qRT-PCR检测小胶质细胞IL-1β mRNA和IL-10 mRNA的变化;ELISA检测细胞条件培养基中细胞因子IL-1β和IL-10的分泌量。结果: hucMSC-Ex电镜下呈现典型膜性“杯盘”状结构,纳米颗粒跟踪分析结果显示粒径大小为(119.7±47.9)nm,蛋白质印迹法证实其表达CD9、CD63和CD81特征表面分子;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活化组(LPS组和LPS+hucMSC Ex组)钙结合蛋白Iba1相比于静息组(PBS组)表达高,且LPS+hucMSC-Ex组高于LPS组;蛋白质印迹法结合qRT-PCR结果显示hucMSC-Ex可能通过抑制NF-κB活化减少M1极化态标志物iNOS、IL-1β表达,上调M2极化态标志物Arg1、IL-10表达;ELISA结果表明相比于LPS组,LPS+hucMSC-Ex组分泌的炎症因子IL-1β减少、抑炎因子IL-10增加。结论: hucMSC-Ex可能通过抑制NF κB活化,促进小胶质细胞向M2极化而减少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42.
氯胺酮对出血性休克兔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闭路电视系统对二种剂量的氯胺酮对出血性休克兔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出血性休克状态下,随氯胺酮的剂量加大,对心血管系统及微循环的抑制也加重,建议对危重和出血性休克患者应慎用氯胺酮麻醉诱导,以免休克恶化。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体外定向分化为心肌样细胞。方法采用骨髓细胞体外培养技术分离大鼠骨髓MSCs,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用第二代骨髓MSCs进行体外心肌细胞诱导分化;采用免疫组化、透射电镜及RTPCR鉴定心肌细胞。结果大鼠骨髓MSCs细胞表面抗原CD29、CD44阳性,CD15、CD33、CD34、HLADR阴性;经5氮胞苷体外诱导向心肌细胞分化,其细胞免疫组化呈结蛋白、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重链强阳性;在透射电镜下,诱导后细胞具有条索状肌丝结构;RTPCR显示诱导组细胞后转录结蛋白、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重链mRNA水平增加。结论大鼠骨髓MSCs体外在5氮胞苷作用下可定向分化为心肌样细胞,为应用MSCs治疗心肌损伤提供了动物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4.
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分化为成骨细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建立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体外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的模型。方法:分离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观察其生物学特性。并选用一定的诱导剂诱导成骨细胞,通过形态学变化、碱性磷酸酶染色及钙沉积对成骨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大鼠MSCs细胞形态呈长梭形,成骨细胞诱导后MSC细胞形态由长梭形向多边形转变,ALP染色阳性,Von Kossa染色阳性,呈现典型的成骨细胞形态和生物学特征。结论:大鼠骨髓MSCs体外能被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为骨组织工程研究的优良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45.
目的:纯化磷酸二酯酶5(PDE5)用以研究其抑制剂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快速蛋白液相层析系统,NaCl线性梯度分离PDE5。结果:从牛海绵体组织与牛海绵体血管均得到3个蛋白峰,Western印迹实验证实峰1为PDE5,其余二峰可能为PDE2和PDE3。结论:哺乳类海绵体组织有cGMP特异性PDE5存在,在海绵体血管尤为丰富。采用快速蛋白液相系统成功分离PDE5,方法简便可靠。  相似文献   
46.
目的:运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建立IL-15基因敲除的MGC-803胃癌细胞株?方法:针对IL-15基因作用的功能域,设计了靶向IL-15基因Exon2的gRNA? 构建PX458-gRNA重组质粒并转化感受态细胞Stbl3,筛选出重组子后进行测序,通过测序确认了所设计的gRNA的有效性?并进一步通过流式细胞分选以及ELISA法检测筛选出的MGC-803胃癌细胞株IL-15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测序结果显示敲除质粒构建成功,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转染PX458-IL-15-gRNA质粒组IL-15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结论:利用CRISPR-Cas9系统成功构建了IL-15基因敲除的MGC-803 细胞,为后续研究IL-15在肿瘤中的作用机制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7.
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癌组织中锌指结构反义转录本1(zinc finger antisense 1,ZFAS1)表达水平,探讨ZFAS1在NSCLC进展中的生物学作用。方法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ZFAS1在NSCLC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RNA干扰ZFAS1在A549细胞中表达,细胞计数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分析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Transwell迁移和基质胶侵袭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Cyclin D1、Bcl2、N-cadherin、ZEB1、Slug和Twist基因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ZFAS1在NSCLC患者癌组织中的平均表达水平[0.01(0.002,0.054)]较癌旁组织[0.002(0.001,0.012)]明显升高(Z=-2.638,P0.01)。ZFAS1基因敲减后,A549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减弱(P0.01);A549细胞周期G1期比例升高,S期比例下降(P0.01);A549细胞凋亡比例明显增加(P0.01);A549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下降(P均0.01);A549细胞中Cyclin D1、Bcl2、N-cadherin、ZEB1、Slug和Twist基因表达水平均降低(P均0.05)。结论 ZFAS1在NSCLC患者癌组织中呈高表达。ZFAS1基因敲减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凋亡和抑制上皮-间质转变(EMT),减弱NSCL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时自由基代谢变化在迟发性神经元损伤中作用。方法:采用闭塞大鼠4条动脉全脑缺血模型,在全脑缺血30分钟和缺血后再灌注不同时间,分别观察某些脑区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含量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变化。结果:在大脑皮层和海马中,缺血30分钟后,GSH、GSHPx显著下降,细胞膜MDA有所增加,但无显著性差异。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胞浆中GSH逐渐回升,而GSHPx进一步下降,并且细胞膜MDA显著升高。在丘脑和下丘脑,各组GSH、MDA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GSHPx变化则与大脑皮层和海马中相似,但下降幅度较小。结论:脑缺血引发的自由基损伤主要发生在缺血再灌注期,且海马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最易损伤区。  相似文献   
49.
人骨髓间质干细胞PKH 26荧光标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一种PKH26体外荧光标记人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的方法。方法 培养人骨髓间质干细胞,按PKH26标记程序进行标记后培养,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分析,观察标记后人MSCs生长状态、荧光强度变化和传代培养效果。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等方法观察标记细胞的生物学功能。结果 标记后MSCs呈红色荧光,标记率达100%,体外连续传代培养7代后,荧光标记细胞荧光强度逐渐减弱,荧光标记细胞百分比逐渐减低。PKH26标记MSCs的生长形态、生长活力、nucleostemin、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基因表达及体外诱导分化能力等生物学特性不发生改变。结论 PKH26荧光标记人MSCs是一种有效、实用的方法,该方法对MSCs转归、可塑性及MSCs移植治疗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0.
目的评价血清外体(exosome)内fibulin-1蛋白分子在胃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Exosome沉淀法提取胃癌细胞及胃上皮细胞上清、胃癌患者及体检健康人血清exosome;western blot、ELISA法检测exosome内fibulin-1蛋白的表达水平,绘制ROC曲线并进行诊断效能分析。结果胃癌细胞及其上清exosome内fibulin-1表达水平显著低于胃上皮细胞及其上清exosome;胃癌患者血清exosome内fibulin-1的表达水平(31.94±16.92)μg/mL明显低于体检健康者(47.16±17.27)μg/mL(P=0.045);胃癌患者血清exosome内fibulin-1的ROC曲线下面积(AUCROC)是0.727 5,95%可信区间(CI)为0.569 4~0.885 6,cut off值为43.19μg/mL,敏感性为70%,特异性为75%。结论血清exosome内fibulin-1分子有望作为胃癌诊断的潜在新型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