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分型在肝门胆管癌可切除性评价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且术前MSCT定性诊断为肝门胆管癌的患者30例,对MSCT轴面图像及多平面重组(MPR)图像进行分析,评价肿瘤病灶的Bismuth-Codette分型及大体形态分型,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Bismuth-Corlette分型和不同大体形态分型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的情况.结果 30例肝门胆管癌患者中,Bismuth-Corlette分型Ⅰ型、Ⅱ型、Ⅲa型、Ⅲb型和Ⅳ型分别为1、3、4、5和17例,其中17例行根治性切除术,Ⅰ型、Ⅱ型、Ⅲa型、Ⅲb型和Ⅳ型分别为1、2、1、4和9例,不同Bismuth-Corlette分型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875,P>0.05).MSCT对Bismuth-Corlette分型的总准确率达86.7%(26/30).大体形态分型为浸润型、外生肿块型及管内结节乳头型的患者分别为13、13和4例,分别有6、8和3例行根治性切除术,不同大体形态分型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583,P>0.05).MSCT对肿瘤大体形态分型的诊断准确率达100%(30/30).结论 MSCT能作出较为准确的Bismuth-Corlette分型及肿瘤大体形态分型诊断,为肿瘤可切除性的判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 探讨全模型迭代重建(IMR)技术不同参数设置对肝脏低剂量增强CT扫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收集需要接受肝脏增强CT检查的患者40例,分别行上腹部平扫和3期动态增强扫描,其中延迟期采用低剂量扫描,管电压80 kV,管电流150 mAs。对原始数据进行滤波反投射(FBP)重建和IMR技术重建,IMR采用不同参数,以获得不同水平(Level 1~3)的常规和软组织重建图像,分别记为R1、R2、R3亚组和S1、S2、S3亚组。对各组图像进行主观和客观评价并比较,主观评价包括低对比分辨率(LCD)、图像失真(ID)和诊断信心(DC)评分,客观评价包括肝脏噪声、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结果 不同参数组图像的LCD、ID和DC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不同参数组图像间噪声、SNR及C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除S1与R2亚组、S2与R3亚组3项指标(P均>0.05)外,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全迭代重建IMR技术可提高肝脏低剂量增强CT扫描的图像质量,推荐参数为软组织重建、Level 1或常规重建、Level 2。 相似文献
16.
肝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一直是肝胆外科领域倍受关注和具有挑战性的疑难病症之一,约占全部肝外胆管癌的58%~75%[1].近30年来,肝门部胆管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美国近期每年约有7500例胆管癌的新发病例报道,发病率为1/10~2/10万人群,未进行治疗的患者通常在诊断后6个月至1年内死亡[2,3].日本病理学会的尸检登记资料显示,1976年~1977年胆管癌病例占全部尸检数的0.31%,而在1996年~1997年上升至0.58%[4].由于肝门部的解剖结构及胆管癌的发生发展特点,肝门胆管癌的临床表现有其特殊之处,诊断和治疗较为困难,预后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MDCT在肝门胆管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经病理证实的肝门胆管癌31例,分析术前MDCT检查,观察肿瘤病灶大小、部位、强化方式、周围及远处侵犯情况、肝内胆管扩张以及肝脏、胆囊等改变,并与手术及术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该组中MDCT定性诊断符合率达93.5%.77.4%的病例MDCT判断梗阻部位及Bismuth-Corlette分型与手术结果相符.MDCT判断分期与临床及TNM分期总的符合率为71.0%,Ⅰ期达100%.结论 MDCT能够较好地检出肝门胆管癌和评价侵犯范围.有助于术前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