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观察渐进式抗阻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8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渐进式抗阻训练,对照组则采用股四头肌训练仪进行辅助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评分、功能性步行能力分级(FAC)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下肢Fugl-Meyer评分、FAC分级及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及渐进式抗阻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可进一步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注重躯干控制能力训练对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4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被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治疗组除了按照常规的康复治疗方法,还注重偏瘫患者躯干控制能力的训练;对照组只按常规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价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总体的功能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平衡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注重躯干控制能力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恢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背景:平衡能力是影响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姿势控制的重要因素和引发跌倒、骨折、残疾的主要原因。现有研究大多仅从双足站位下分析比较,却鲜见在辨别优势腿和非优势腿带来混杂因素等影响的前提下去探讨单、双足静态平衡和稳定极限的特征报道。目的:分析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静态平衡和稳定极限特征。方法:2020年4月至2021年12月在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实习生中招募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患者20例(腰痛组),健康者20例(健康组)。选择Pro-kin平衡仪,进行单/双足站立静态平衡和稳定极限测试,并记录相应测试的指标数值,例如:双足站立时的足底压力中心和稳定极限,以及单双足站立下的前后和左右摆动幅度标准差、前后和左右平均运动速度、运动面积、运动长度等。结果与结论:(1)睁/闭眼状态下,健康组的足底压力中心呈轴心处集中分布,腰痛组相较呈更大离散分布,并以非优势腿上分布为主;(2)比较双足站立静态平衡:睁眼状态下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 0.05),闭眼状态下腰痛组各静态平衡指标数值大于健康组(P <0.05);(3)比较单足站立静态平衡:腰痛组优势腿各静态平衡指标数值大于非优势腿(P <0....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颈性眩晕患者的静态平衡和稳定极限(LOS)特征。方法 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选取本院颈性眩晕患者30例(眩晕组),健康人30例(对照组)。采用PRO-KIN平衡仪进行测试,记录两组在睁眼和闭眼条件下的前后摆动幅度标准差、左右摆动幅度标准差、前后平均运动速度、左右平均运动速度、运动面积、运动长度、 8个方向的LOS,计算面积和长度的Romberg值。结果闭眼时,两组各项静态平衡指标数值均大于睁眼时(|Z|>2.138, P<0.05);无论睁眼或闭眼,除左右平均运动速度外(|Z|<1.026, P>0.05),眩晕组各项静态平衡指标数值均大于对照组(|Z|>2.004, P<0.05)。眩晕组在前方(右上方、正上方、左上方)的LOS和总LOS完成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Z|>2.240, P<0.05)。结论颈性眩晕患者静态平衡能力下降,平衡控制有赖于视觉补偿,LOS范围缩小,有较高跌倒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社区康复治疗对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出院后继续接受营养脑神经和改善脑血液循环等药物治疗,治疗组则同时给予正规、系统的康复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社区康复治疗可明显提高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磁振热结合医疗体操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2组均给予磁振热治疗,治疗组再增加医疗体操.治疗前、后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分)和肩关节活动功能程度评定(Melle评分)来评定肩关节疼痛程度及活动功能.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患者的肩关节疼痛程度明显降低和活动度明显改善,同时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振热结合医疗体操治疗肩周炎可明显减轻疼痛和改善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早期肺康复干预联合俞募配穴法针刺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SAP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干预,包括肺炎对证治疗、营养支持、降脂、抗感染等,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俞募配穴法针刺,观察组则辅以俞募配穴法针刺及肺康复干预。于治疗前、治疗14 d后分别检测2组患者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峰值流速(PEF)、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及降钙素原(PCT)含量,同时采用中医证候积分对2组患者咯痰、气短、肺啰音、咳嗽、发热、乏力等指标进行评分;记录2组患者住院期间抗生素持续使用时间及ICU 住院时间。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7.5%)明显高于对照组(85.0% ,P<0.05),住院期间观察组抗生素持续使用时间、ICU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治疗后2组患者FVC、FEV1、PEF、WBC、CRP、PCT等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FVC[(3.10±0.68)L]、FEV1[(2.79±0.67)L]、PEF[(6.01±0.78)L/min]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组水平(P<0.05),WBC[(9.38±1.91)109·L-1]、CRP[(12.91±4.26)ρ/mg·L-1]、PCT[(0.41±0.17)ρ/mg·L-1]及中医证候总积分[(6.79±5.38)分]则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早期肺康复干预联合俞募配穴法针刺对SAP患者具有确切疗效,能显著缩短抗生素持续使用时间及ICU住院时间,同时在改善患者肺功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减轻临床症状方面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功能性运动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力康复中的疗效和对肌力、肌张力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2组基本治疗相同;对照组对偏瘫下肢进行抗痉挛模式训练,治疗组对偏瘫下肢进行功能性运动训练,2组治疗均为40 min/次,1次/天,5.5 d/周,总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徒手肌力检查(MMT)、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MAS)、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改良Bathel指数(MBI)等评价2组患者下肢的肌力、肌张力、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下肢MMT分级、MAS分级、FMA下肢运动积分和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下肢MMT分级、FMA和MBI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张力在治疗前后却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功能性运动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下肢的肌力和日常生活功能,对下肢肌张力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慢性非特异性腰痛(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CNLBP)患者的三维步态功能特征。方法 2020年3月至2022年1月,在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实习生中选取CNLBP患者20例,作为腰痛组,健康者20例,作为健康组。选择Gait Watch三维步态分析仪进行测试,并记录测试中的步态相关参数,如:步行周期、步频、步长、跨步长、步速、步长差、单支撑相百分比及髋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等。结果 (1)健康组和腰痛组的步行周期分别为(1.0±0.1)s和(1.1±0.1)s,步频分别为(120.0±8.6)步/s和(114.3±8.5)步/s,跨步长分别为(128.7±12.4)cm和(120.5±12.7)cm,步速分别为(128.6±14.8)cm/s和(115.1±17.2)cm/s。相比健康组,腰痛组的步行周期时间延长,步频降低,跨步长缩短,步速减慢,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健康组和腰痛组患侧肢体的步长分别为(63.2±8.9)cm和(55.8±8.4)cm,单支撑相百分比分别为(58.9±1.0)%和(58.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