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7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0篇 |
临床医学 | 7篇 |
内科学 | 6篇 |
皮肤病学 | 218篇 |
特种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8篇 |
综合类 | 78篇 |
预防医学 | 5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1篇 |
肿瘤学 | 2篇 |
出版年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5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23篇 |
2009年 | 30篇 |
2008年 | 28篇 |
2007年 | 25篇 |
2006年 | 26篇 |
2005年 | 29篇 |
2004年 | 38篇 |
2003年 | 27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目的进一步验证抗白念珠菌芽管单克隆抗体MAb03.2C1-C2(MAb)的特异性及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为今后的实验研究和应用性研究打下基础。方法用白念珠菌标准株,重庆、九江两地不同地域中临床分离的白念珠菌、非白念念珠菌、常见的酵母菌和实验室保存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假单胞菌做抗原包被,间接免疫荧光(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ⅡF)方法,对单抗MAb03.2C1-C2特异性进行分析。取临床口腔及阴道念珠菌病患者真菌涂片菌丝阳性的标本,MAb03.2C1-C2作为I抗,用ⅡF方法检测。结果200例被检临床病例中,84例口腔念珠菌病和51例阴道念珠菌病真菌涂片ⅡF试验阳性的标本中,最终鉴定均为白念珠菌。38例口腔念珠菌病和27例阴道念珠菌病中标本最终鉴定为非白念念珠菌或新型隐球菌。MAb03.2C1-C2仅与白念珠菌芽管或菌丝特异性地结合,与白念珠菌的孢子及其他念珠菌种的假菌丝和孢子均不发生结合,也不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发生反应。61例标本8种临床分离的非白念念珠菌的孢子和菌丝不能特异性地与单抗结合;分离的4例新型隐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假单胞菌均不能与该单抗相结合。结论进一步证实了MAb03.2C1-C2对白念珠菌芽管高度专一的特异性,并可用于口腔念珠菌病及阴道念珠菌病真菌涂片中白念珠菌的检测。 相似文献
23.
24.
HPV16E7抗原的HLA-A2限制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表位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筛选和鉴定人工合成的人乳头瘤病毒16型E7抗原人白细胞抗原A2分子限制性细胞毒性T细胞预测表位。方法 对预测的E7抗原人白细胞抗原A2分子限制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表位运用标准Fmoc方案进行合成与纯化,采用标准51Cr释放试验检测特异性CTL诱导活性。结果 筛选并鉴定出E711-19(YMLDLQPET)和E749-57(RAHYNIVTF)2条人乳头瘤病毒16型E7抗原人白细胞抗原A2分子限制性CTL表位。结论 E711-19(YMLDLQPET)和E749-57(RAHYNIVTF)抗原性较强,有可能作为HPV感染治疗用肽疫苗的候选表位。 相似文献
25.
抑制性消减杂交筛选生长期毛乳头细胞差异表达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构建生长期毛囊毛乳头细胞(DPC)差异表达cDNA消减杂交文库,从中克隆鉴定出差异表达基因。方法 分别从生长期DPC及休止期DPC提取总RNA;采用SMARTcDNA合成技术合成cDNA,进行2次消减杂交及2次抑制性PCR;将产物与T/A载体连接构建生长期毛囊DPC的cDNA消减文库,通过反向RNA印迹杂交验证阳性克隆,测序并登录基因库寻找同源性基因。结果 成功构建了毛囊生长期DPC消减文库,并获得35个阳性克隆,其中功能已知基因22个,功能未知基因13个。结论 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是一种高效的筛选差异基因的方法,并可用于小量临床标本研究,本实验所发现的生长期DPC差异表达基因对今后研究毛囊生长调控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6.
目的 了解西安及重庆两所医院20年来皮肤恶性黑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发病趋势;比较两地差异;探讨皮肤恶性黑素瘤发病诱因。方法 收集1981年1月1日至2000年12月31日新确诊的3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185例具备完整病理资料者进行分析。结果 63.3%的皮肤恶性黑素瘤发生于肢端;依据临床病史,15.8%原发部位曾有先天性小痣;20世纪80、90年代皮肤恶性黑素瘤分别占同期病理活检数比例为0.053%、0.094%,该比例的年增长率为3.9%;20年来面、颈部皮肤恶性黑素瘤比例逐渐增加,足部减少。结论 肢端是皮肤恶性黑素瘤最常见的发病部位,20年来上述两所医院皮肤恶性黑素瘤占活检数的比例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27.
28.
29.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核小体释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释放核小体的水平变化及其与自身抗体、病情活动度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方法检测SLE患者PBMC裂解上清液核小体及其血清自身抗体水平,用SLEDAI积分法评估SLE活动度。结果活动期SLE患者PBMC释放核小体的平均水平为(39.39±25.70)IU/mL,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11.73±7.87)IU/mL和静止期SLE患者(13.44±8.82)IU/mL,并且与其凋亡率呈显著正相关(r=0.83,P<0.001);SLE患者PBMC的核小体释放水平与SLEDAI积分数、ds鄄DNA抗体水平和补体C3降低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P值分别<0.01、0.01和0.05)。结论SLE患者PBMC凋亡产生的核小体水平变化与SLE临床病情活动程度密切相关,提示核小体可能是诱导SLE发病的重要抗原之一。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