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1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3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27篇
内科学   4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30篇
综合类   108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21篇
  3篇
中国医学   18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全静脉麻醉,可以避免应用对病人,麻醉医生和手术室其他工作人员有害的吸入麻醉剂,近几年颇引人注目。双异丙酚和阿芬太尼为新的短效催眠剂和麻醉剂,在治疗范围内无蓄积作用。故适于持续静脉输注。本文的目的是评价持续输注三种不同剂量的双异丙酚和恒速输注阿芬太尼的麻醉效果。 30例ASAⅠ—Ⅱ级病人,年龄15—72岁,体重15—90kg,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10人。术前1—1.5小时口服安定10mg,进入手术室后。A组病人快速静注双异丙酚2mg·kg~(-1),然后恒速输注阿芬太尼10gg·kg~(-1)·min~(-1),单次静注万可松0.1mg·kg~(-1)作肌肉松弛剂。气管插管后,持续输注双异丙酚2mg·kg~(-1)·hr~(-1)维持麻醉阿芬太尼在给药后10分钟减至1μg·kg~(-1)。  相似文献   
62.
观测红色乳胶染料灌注的上肢28侧,发现骨间前动脉在旋前方肌上缘发出背侧支,其穿过骨间膜即发出一皮支,该皮支沿拇短伸肌与指总伸肌之肌隙穿出,该皮支血管解剖恒定,长2.26±0.24cm,可作为血管蒂的一部分连同背侧支主干一起向远端逆转,形成岛状皮瓣,用于修复拇指、虎口、手背皮肤软组织缺损,临床应用8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3.
64.
目的比较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指导下七氟醚和丙泊酚麻醉在宫颈锥切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80例择期行宫颈锥切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即S组(七氟醚组)和P组(丙泊酚组)。在静注舒芬太尼0.15μg/kg后,调整七氟醚吸入浓度及氧流量或者丙泊酚用量使BIS值降至并维持在40~50行宫颈锥切手术。记录诱导前( T0)、BIS降至50时( T1)、手术后1 min( T2)、手术后10 min(T3)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2)、诱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唤醒时间、术后恶心呕吐情况等。结果定向力恢复时间、唤醒时间P组短于S组( P<0.05)。两组患者T1时MAP、HR、RR较T0时明显下降,P组下降更显著( P<0.05)。结论七氟醚和丙泊酚麻醉各有优点,在相同镇静深度下,均能安全有效用于宫颈锥切手术。  相似文献   
65.
1982~1992年,我们对42例高位胃溃疡病人施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均治愈出院,无吻合口瘘及其他并发症。 病人年龄21~68岁,平均36.2岁;病史3个月至20年。其中合并上消化道出血2例,急性胃溃疡穿孔3例。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10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 Ⅶ,FⅦ)缺陷症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特性。方法 检测凝血指标以明确诊断;用DNA直接测序法对先证者及其家庭成员FⅦ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5’和3’非翻译区进行分析,寻找基因突变;将含插入或缺失突变序列克隆人pMD18-T TA克隆载体中,对所得两条染色体相应序列分别测序,以确定突变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应用限制性内切酶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相应基因片段进行酶切分析,无酶切位点改变的基因片段用等位基因特异的PER(ASPCR)方法,证实测序所发现的突变。结果 在10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中发现8种类型的基因突变,其中6390T→C(Phe40Cys),9482G→T(Argl52Leu),和11487.9delC3种突变为国际首次报道;6种突变发生在催化区;除一种缺失突变外,其余均为点突变;所有的基因突变都来自先证者的父亲和(或)母亲。Thr359Met和Arg304Trp突变分别在4个及2个无亲缘关系的家系中重复出现。2例Thr359Met纯合突变(FⅦ:C分别为2%和3%)及1例Argl52Leu、11487-9delC及Arg304Trp复合杂合突变(FⅦ:C为1%)临床表型为重型;2例双重杂合突变(His348Gln和Thr359Met,Agr304Trp和Arg304Gln)临床表型分别为中型和无症状(FⅦ:C分别为3.4%和10%)。4例杂合突变(Phe40Cys伴有Arg353Gln杂合多态性、Thr359Met、Arg152Gln、-55C→T)FⅦ:C分别为1%、3.0%、1%、5.5%,临床表型为中型或轻型;1例-323P0/P10、73G→A及Arg353Gln复合杂合多态性(FⅦ:C为1%)的临床表型为轻型。结论 在10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患者中发现了8种类型的FⅦ基因突变,其中3种为新突变。中国汉族人中存在导致FⅦ基因缺陷的突变热点。纯合及双杂合FⅦ基因突变FⅦ:C较低,临床出血常较重;特定的杂合突变可有临床出血倾向,FⅦ基因突变与FⅦ:C及临床表型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7.
背景 近年研究发现动力相关蛋白1(dynamin-related protein 1,Drp1)介导的线粒体分裂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CI/RI)中发挥了重要作用,Drp1的小泛素化相关修饰物(small ubiquitin-related modifier,SUMO)化修饰能影响自身生物学效应.目的 阐述Drp1的SUMO化修饰在CI/RI中的作用.内容 分别描述Drp1蛋白、SUMO蛋白、SUMO相关酶(SUMO化酶/去SUMO化酶)及SUMO化修饰对Drp1生物学效应的影响.趋向 研究SUMO化修饰影响Drp1的生物学效应的机制,为减轻或治疗CI/RI找到新的靶点或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8.
数量化脑电图监测异丙酚麻醉时意识状态的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麻知晓和麻醉后回忆的发生率虽然只有 0 2 %~ 0 7% ,但可导致病人术后严重的心理障碍 ,表现为失眠、噩梦、精神紧张、自杀倾向 ,手术后心肌梗塞和脑溢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1 3] 。因此 ,如何预防和监测全麻知晓和全麻回忆是麻醉领域值得探讨的课题。根据临床症状 (出汗、流泪、瞳孔散大 )不能判断病人是否知晓[4] 。研究表明数量化脑电图可监测异丙酚镇静水平和切皮时的麻醉深度[5 ,6 ,7] 。本研究拟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 ,应用脑电图双谱分析技术监测单纯静注异丙酚后 ,病人由清醒→意识消失→意识恢复过程中脑电图 (EEG)变…  相似文献   
69.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CPB)缺血期七氟烷后处理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影响。方法择期在CPB下行二尖瓣瓣膜置换术的患者30例,分为对照组(C组)和七氟醚后处理组(S组)。S组在阻断升主动脉时经膜式氧合器吸入2%七氟醚10min,开放升主动脉前吸入2%七氟醚10min,C组不吸入七氟醚,其他处理同S组。分别于切皮前(T0)、主动脉开放即刻(T1)、1h(T2)、3h(T3)、24h(T4)时间点取血测定NO、ET-1、cTnI和CK-MB表达水平。结果与C组相比,S组在T1、T2、T3、T4时间点ET-1表达较低而NO的表达较高(P〈0.05);与C组相比,S组在T1、T2、T3、T4时间点cTnI和CK-MB表达量低(P〈0.05);与TO时刻相比,ET-1、NO、cTnI和CK-MB表达逐渐增高,在T2达高峰后下降(P〈0.05)。结论二尖瓣置换术患者,阻断升主动脉时开始经膜肺吸入2%七氟醚能促进NO释放,降低血浆ET-1的水平,减少心肌酶的释放,对心肌亦可产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不同复苏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外源性凝血系统凝血因子的影响及意义。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假手术组、休克组、林格组和万汶组),每组10只。建立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后,复苏各组在失血性休克1 h后给予不同复苏液(林格氏液、6%中分子羟乙基淀粉130/0.4),复苏2 h后采血。采用一期凝固法测定凝血因子II、V、VII、X活性(FII:C、FV:C、FVII:C、FX:C)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Clauss法测定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并将各组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照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休克组、林格组和万汶组FII:C、FVII:C、FX:C和FIB含量均明显下降,PT、APTT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休克组比较,林格组FII:C、FVII:C、FX:C明显下降,PT、APTT明显延长;万汶组FII:C、FVII:C、FX:C明显升高,PT、APTT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FV:C休克组明显高于假手术组,万汶组明显低于假手术组和林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鼠失血性休克外源性凝血系统凝血因子除FV:C外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单用林格液复苏可出现缺血再灌注损伤,使凝血功能更加紊乱;采用万汶+林格液复苏对凝血功能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