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1篇 |
免费 | 26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篇 |
儿科学 | 1篇 |
妇产科学 | 5篇 |
基础医学 | 34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127篇 |
内科学 | 42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130篇 |
综合类 | 108篇 |
预防医学 | 10篇 |
药学 | 21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18篇 |
肿瘤学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19篇 |
2020年 | 22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17篇 |
2012年 | 22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17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23篇 |
2007年 | 25篇 |
2006年 | 25篇 |
2005年 | 30篇 |
2004年 | 27篇 |
2003年 | 31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26篇 |
2000年 | 29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2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81.
高胸段硬膜外阻滞对非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围术期血浆内皮素及心钠素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高胸段硬膜外阻滞对冠心病行非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血浆内皮素(ET)及心钠素(ANP)水平的影响。方法20例拟行非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n=10):A组为全麻组;B组为高胸段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采用放免法测定术前、术后1h、24h及48h血浆ET及ANP浓度;记录血液动力学参数及所用血管活性药剂量。结果与A组比较,B组术后各时点血浆ET及ANP浓度降低,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减少(P〈0.05)。两组血液动力学指标尽管均在正常范围,但A组波动明显。结论高胸段硬膜外阻滞可抑制ET、ANP的释放,有助于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围术期血液动力学的稳定。 相似文献
482.
胫骨开放性骨折保肢术后的远期功能随访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观察GustiloⅢB、ⅢC型胫骨开放性骨折行显微外科修复后的功能恢复情况。方法ⅢB型16例,其中13例应用携带骨瓣的肌皮瓣、皮瓣一次性修复软组织及骨缺损,3例行皮瓣、肌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后再行骨瓣移植修复骨缺损或骨不连。16例共行21个组织瓣移植。ⅢC型5例,均行胫后血管修复,其中3例同时修复胫后神经。2例急诊行皮瓣、肌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另3例延期行组织瓣修复。5例共行9个组织瓣移植。按照Puno的标准,对修复后的小腿功能进行评定。结果首次共行22个组织瓣移植,3个组织瓣坏死,组织瓣成活率86.4%。首次组织瓣移植时间平均为伤后85d。第二次组织瓣移植,全部成活,软组织缺损100%修复。最终骨缺损或骨折均愈合。ⅢB、ⅢC型平均手术次数分别为4、10次,伤后至骨愈合开始下地负重时间平均分别为210、640d。经术后随访17~129个月,平均58个月,ⅢB型优良率为62.5%、可为25.0%、差为12.5%,而ⅢC型均为差。结论对ⅢC型特别是伴有足踝部软组织及踝关节损伤的患者,或伴肢体明显缩短,或伴胫神经损伤预计足底难以恢复保护性感觉的患者,应行膝下截肢术;而对ⅢB型胫骨开放性骨折应积极进行修复。 相似文献
483.
胸段硬膜外阻滞对全麻下非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病人心肌保护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胸段硬膜外阻滞(TEA)对冠心病行非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病人血浆内皮素(ET)及心钠素(ANP)的影响。方法20例拟行OPCAB病人分为两组:A组为单纯全麻组;B组为TEA复合全麻组。采用放免法测定术前、术后1h、术后24h及术后48h血浆ET及ANP浓度,记录血液动力学参数及所用血管活性药剂量。结果B组术后1、24、48hET及ANP显著低于A组(P〈0.05),血液动力学稳定,所用血管活性药物少(P〈0.05)。结论TEA能抑制麻醉手术所致的应激反应,对OPCAB病人的心脏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84.
目的:探讨压力调节容积控制通气(pressure-regulated volume control, PRVC)模式下肺保护性通气(lung-protective ventilation, LPV)对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腹腔镜结直... 相似文献
485.
目的探讨不同保温方式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体温和热舒适度的影响。 方法研究的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股骨颈骨折;年龄≥65岁;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制定的分级标准进行分级为Ⅰ~Ⅱ级;无语言交流障碍;术后入麻醉恢复室(PACU)进行麻醉复苏。排除标准:凝血功能异常者;患有耳道疾病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甲状腺功能低下者;免疫功能异常者;病态性肥胖症;术前4周有发热或感染患者。选择于青岛市市立医院麻醉手术科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4组,每组30例,分别为:充气式升温毯组(A组)、液体加温组(B组)、充气式升温毯联合液体加温组(M组)和对照组(C组),记录并比较4组患者入室时(T1)、切皮时(T2)、手术结束时(T3)和出室时(T4)的鼓膜温度,及围术期计划外低体温发生率、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寒战发生情况和热舒适度。计量资料采用Kolmogorov-Smirnov法进行正态检验,对于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t检验;对于不符合正态分布和/或方差不齐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应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4组患者T1时鼓膜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461,P>0.05);在T2~T4时,与C组比较,A组(T2~T4:t=11.504、10.056、14.205)和M组(T2~T4:t =13.710、12.086、19.101)患者鼓膜温度明显升高(P<0.05),而B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T4:t =1.840、-1.386、1.371,P>0.05);与A组比较,B组(T2~T4:t=9.628、10.409、11.315)和C组(T2~T4:t=11.504、10.056、14.205)患者鼓膜温度明显降低(P<0.05),M组(T2~T4:t=-1.493、-1.072、-1.179)鼓膜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B组患者低体温事件发生率(χ2=0.073)、寒战发生次数与程度(χ2=0.077)、PACU停留时间(t=-0.250)、热舒适度评分(U=438.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M组低体温事件发生率(C组vs A组:χ2=5.963,C组vs M组:χ2=4.356)、寒战发生次数与程度(C组vs A组:χ2=6.667,C组vs M组:χ2=6.667)、PACU停留时间明显降低(C组vs A组:t=-3.701,C组vs M组:t=-4.023),热舒适度评分明显升高(C组vs A组:U=206.500,C组vs M组:U=211.500)(P<0.05)。 结论单纯采取充气式升温毯可维持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术中体温平稳,降低低体温和寒战发生次数,减少PACU停留时间,提高热舒适度,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围术期体温保护。 相似文献
486.
目的 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全麻患者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和芬太尼用量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麻下行上腹部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n=20),异丙酚复合全麻组(P组),穴位电刺激+异丙酚复合全麻组(EP组)从麻醉诱导前30 min至术毕行持续双侧内关穴、足三里穴电刺激,以刺激频率2 Hz和100 Hz的疏密波进行交替刺激,刺激强度8~12 mA.麻醉诱导:两组均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3 mg/kg、芬太尼1.5μg/kg、维库溴铵0.12 mg/kg,靶控输注异丙酚(血浆靶浓度2.5 μg/ml);麻醉维持:以0.1μg/ml幅度增加或降低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维持BIS 45~55,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2 mg和芬太尼0.05~0.1 mg.于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后、切皮前、切皮后、术中探查、术毕时记录HR、MAP和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记录芬太尼用量.于麻醉诱导前(基础状态)、电刺激30 min、切皮后、术中探查、术毕时采集外周静脉血样,测定血清血管紧张素Ⅱ和皮质醇的浓度.结果 EP组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和芬太尼用量低于P组(P<0.01);两组MAP和HR均波动在正常范围;两组间各时点血清血管紧张素Ⅱ和皮质醇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础值比较,EP组电刺激30 min时血清血管紧张素Ⅱ和皮质醇浓度下降(P<0.05),P组术中探查时血管紧张素Ⅱ和皮质醇浓度升高(P<0.05或0.01).结论 经皮穴位电刺激可降低全麻患者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减少芬太尼用量. 相似文献
487.
时飞麻醉科 青岛 ) 王明山麻醉科 青岛 ) 王伦青胸外科 青岛 ) 梁效民胸外科 青岛 ) 李井柱麻醉科 青岛 ) 邬怡萍统计信息科 青岛 ) 孙立新麻醉科 青岛 )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3,13(5):420-424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对肺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血浆炎性细胞因子及氧合指数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2年5月因肺癌在全麻下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56例,性别不限,年龄50~70岁,ASA分级Ⅱ~Ⅲ级,随机双盲法分为2组(n=28):帕瑞昔布钠组(P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麻醉诱导前,P组将帕瑞昔布钠40 mg以生理盐水2 ml稀释静脉注射,C组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2组术中均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术后均采用吗啡自控静脉镇痛24小时。主要观察指标:术中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术后24 h吗啡用量;麻醉诱导前(T0)、术毕(T1)、术后2 h(T2)、术后6 h(T3)及术后24 h(T4)从颈内静脉采血,检测血浆炎性细胞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6(IL-6)、IL-8、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在T0、T2、T3、T4时采集动脉血样,测定PaO2,计算氧合指数(PaO2/FiO2)。结果 (1)与C组比较,P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和术后24 h吗啡用量少(P〈0.01),术中丙泊酚用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2)与T0时比较,2组在T1、T2、T3、T4时各血浆炎性细胞因子(IL-6、IL-8、IL-10、TNF-α)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2组比较,P组IL-6、IL-8和TNF-α水平在T1、T2、T3、T4时低于C组(P〈0.05),IL-10高于C组(P〈0.01)。(3)与T0时比较,C组PaO2/FiO2在T2、T3、T4时降低(P〈0.01),P组PaO2/FiO2仅在T3时降低(P〈0.01);2组比较,P组PaO2/FiO2在T2、T3、T4时高于C组(P〈0.05)。结论帕瑞昔布钠超前镇痛抑制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血浆促炎细胞因子释放,促进抑炎细胞因子释放,提高氧合指数,具有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88.
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肌钙蛋白I与心肌酶的变化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有资料表明,有机磷化合物对心脏的毒性损害可能是发生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及早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心脏损害程度作出诊断,有效地防止心力衰竭尤为重要。为此,我们特地对心肌损害标志物肌钙蛋白Ⅰ(cTnl)在AOPP后患者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并与几种血清心肌酶作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489.
目的比较经皮电刺激耳神门穴与耳眼点穴对剖宫产术后产妇镇痛效果及恶心呕吐发生率影响。方法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下择期剖宫产产妇160例,术后均采用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随机分为经皮电刺激耳神门穴组(S组,n=80)、经皮电刺激耳眼点穴组(E组,n=80)。S组术前行经皮电刺激耳神门穴,E组术前行经皮电刺激耳眼点穴,强度由产妇自己控制,刺激30min后麻醉,术后4、10、22h各重复刺激1次。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后6、12、24、48h(T1、T2、T3、T4)静息痛、宫缩痛及动态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PCEA总按压次数与有效按压次数,硬膜外镇痛复合液用量,术后48h内恶心及呕吐发生率,甲氧氯普胺使用率,瘙痒发生率,肛门首次排气时间及术后6h出血量,其他并发症情况。结果与E组比较,S组术后T1、T2、T3、T4时静息痛、宫缩痛及动态痛VAS评分、PCEA总按压次数与有效按压次数比值及镇痛复合液用量显著降低(t=2.788~5.021,P<0.01),恶心及呕吐发生率和甲氧氯普胺使用率显著降低(χ2=14.107~22.747,P<0.01),瘙痒发生率、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6h出血量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均未出现其他相关副作用。结论经皮电刺激耳神门穴较耳眼点穴可明显提高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并降低恶心呕吐发生率。 相似文献
490.
近年来,有研究发现,椎管内潜伏期镇痛不增加剖宫产率,不延长产程,对新生儿无不良影响[1-2];亦有研究发现,硬膜外镇痛本身可能引起分娩过程中胎位的不正常旋转而最终采取剖宫产分娩[3].对于已存在枕横位或枕后位的产妇往往在潜伏期迫切要求镇痛,临床上常进行体位管理以纠正胎方位异常.但剧烈的产痛使产妇难以配合,对此类产妇如何行潜伏期分娩镇痛应慎重考虑[4].有研究表明,双管硬膜外潜伏期分娩镇痛可加快产程进展,降低剖宫产率,提高分娩质量[5].本文回顾性分析枕横位或枕后位初产妇的分娩资料,评价双管硬膜外潜伏期分娩镇痛联合体位管理对此类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旨在为双管硬膜外潜伏期分娩镇痛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