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1篇 |
免费 | 26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篇 |
儿科学 | 1篇 |
妇产科学 | 5篇 |
基础医学 | 34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127篇 |
内科学 | 42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130篇 |
综合类 | 108篇 |
预防医学 | 10篇 |
药学 | 21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18篇 |
肿瘤学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19篇 |
2020年 | 22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17篇 |
2012年 | 22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17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23篇 |
2007年 | 25篇 |
2006年 | 25篇 |
2005年 | 30篇 |
2004年 | 27篇 |
2003年 | 31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26篇 |
2000年 | 29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2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失血性休克大鼠凝血因子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研究观察SD大鼠失血性休克过程中凝血因子的变化 ,探讨凝血连锁反应在休克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制作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后 ,4 0只大鼠随机分为休克前组、休克 1、2、4、6、8、12和 2 4小时组。分别检测各组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 ,凝血因子Ⅷ (FⅧ ) ,组织因子 (TF) ,D 二聚体 (D D) ,纤维蛋白原 (FIB)的血浆浓度及观察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APTT)变化。结果表明 :与休克前比较 ,各休克组PT、APTT逐渐延长 ,于休克后 4 - 6小时显著延长 (P <0 .0 0 1) ,APTT平均 5 9.7秒 ,PT平均 30 .2秒。休克后 ,血浆D 二聚体显著增加 (P <0 .0 0 1) ,于休克 8小时达到峰值。血浆vWF、FⅧa、TF、FIB于休克早期增加 ,随着休克的发展 ,纤维蛋白原于休克 2小时开始明显下降 (P <0 .0 0 1) ,休克 12小时降至最低值。TF、vWF、FⅧa分别于休克 6小时、8小时开始明显下降 (P <0 .0 0 1或P <0 .0 5 )。凝血因子消耗比率 :FⅧ为 (86 .1± 1.8% ) ,纤维蛋白原为 (89.6± 0 .6 % ) ,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为 (5 5± 1.4 % ) ,组织因子为 (6 2± 2 .5 % ) ,其中 ,FⅧ、纤维蛋白原消耗比例较大。失血性休克时以外源性凝血途径激活为主 ,内源性凝血途径作用较小。纤维蛋白原和D 二聚体、PT、APTT可用 相似文献
22.
为研究高脂饲料加空气干燥术制作的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血栓素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简称为前列腺素F)与抗凝血酶Ⅲ和纤溶酶原活性改变的关系。采用54只日本大耳白兔分为3组,分别给予高脂饲料加空气干燥术(n=24)、单纯高脂饲料(n=24)和正常饲料(n=6)喂养。在实施空气干燥术后的第3天、第1周、第2周和第4周分别处死动物,观察颈动脉病理改变和血液中血栓素B2和前列腺素F与抗凝血酶Ⅲ和纤溶酶原活性改变的关系。结果发现,高脂饲料加空气干燥术组动物第4周时抗凝血酶Ⅲ活性明显降低,而纤溶酶原活性明显升高。高脂饲料加空气干燥术组与单纯高脂饲料组的血栓素B2和血栓素B2/前列腺素F比值均较正常饲料组升高,差异有显著性。结果提示,高脂饲料加空气干燥术法可以形成典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病变与内皮细胞损害后血栓素和前列腺素改变及抗凝血酶Ⅲ和纤溶酶原活性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3.
非麻醉医师实施抢救性气管插管187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气管内插管是心肺复苏过程中维持呼吸道通畅和施行有效人工通气最安全可靠的方法.目前绝大多数医院是由麻醉科医师负责全院的急救插管,由于麻醉医师远离复苏现场,给抢救带来极大不便.我院实施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5年来,要求所有住院医师参加麻醉科轮转和掌握气管内插管技术.本文旨在探讨由经过麻醉科培训的非麻醉医师实施抢救性气管插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4.
目的 评估盐酸戊乙奎醚对肺叶切除术患者单肺通气(OLV)时血清炎性因子和气道黏蛋白MUC5AC表达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龄40~75岁,BMI 18~25 kg/m2,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C组)和盐酸戊乙奎醚组(P组),每组24例。P组于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0.01 mg/kg,C组于相同时点静脉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3 ml。分别于OLV前(T1)、OLV 60 min(T2)、术毕(T3)、术后24 h(T4)采集中心静脉血,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1β、IL-6、TNF-α、NF-κB浓度;肺叶切除后即刻取肺组织,HE染色观察病理学结果;采用Image-Pro Plus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图像分析,取平均积分光密度值表示气道黏蛋白MUC5AC含量。记录术后72 h内肺炎、肺不张、低氧血症等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结果 与T1时比较,T2—T4时两组血清中IL-1β、IL-6、TNF-α、NF-κB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C组比较,T2—T4时P组血清中IL-1β、IL-6、TNF-α、NF-κB浓度明显降低(P<0.05),肺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减轻,气道黏蛋白MUC5AC含量明显下降(P<0.05)。两组术后72 h内肺炎、肺不张、低氧血症等并发症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盐酸戊乙奎醚可下调肺叶切除术患者OLV时血清炎性因子和气道黏蛋白MUC5AC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和肺损伤。 相似文献
25.
目的观察丙泊酚或七氟醚对全麻术后睡眠质量及褪黑素分泌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120例,年龄18~49岁,BMI 18.5~25 kg/m~2,ASAⅠ或Ⅱ级,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60):丙泊酚组(P组)和七氟醚组(S组)。两组采用相同药物麻醉诱导; P组麻醉维持采用丙泊酚靶控输入4~12 mg·kg~(-1)·h~(-1),间断静注舒芬太尼0.2μg/kg、顺阿曲库铵0.1 mg/kg,维持BIS 40~60;S组麻醉维持采用七氟醚吸入MAC 1.0~1.3,间断静注舒芬太尼0.2μg/kg、顺阿曲库铵0.1 mg/kg,维持BIS 40~60。观察术前1 d及术后1、3、7、30 d患者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晨尿硫酸褪黑素浓度。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1、3 d P组PSQI明显升高,术后1 d S组PSQI明显升高(P0.05)。术后3 d S组的PSQI明显低于P组(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1、3 d P组褪黑素浓度明显降低(P0.05);术后1 d S组褪黑素浓度明显降低(P0.05)。术后3 d S组褪黑素浓度明显高于P组(P0.05)。结论丙泊酚和七氟醚对全麻术后睡眠质量都有明显影响,但七氟醚对睡眠质量的影响较丙泊酚短暂。 相似文献
26.
王明山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1991,(2)
全静脉麻醉,可以避免应用对病人,麻醉医生和手术室其他工作人员有害的吸入麻醉剂,近几年颇引人注目。双异丙酚和阿芬太尼为新的短效催眠剂和麻醉剂,在治疗范围内无蓄积作用。故适于持续静脉输注。本文的目的是评价持续输注三种不同剂量的双异丙酚和恒速输注阿芬太尼的麻醉效果。 30例ASAⅠ—Ⅱ级病人,年龄15—72岁,体重15—90kg,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10人。术前1—1.5小时口服安定10mg,进入手术室后。A组病人快速静注双异丙酚2mg·kg~(-1),然后恒速输注阿芬太尼10gg·kg~(-1)·min~(-1),单次静注万可松0.1mg·kg~(-1)作肌肉松弛剂。气管插管后,持续输注双异丙酚2mg·kg~(-1)·hr~(-1)维持麻醉阿芬太尼在给药后10分钟减至1μg·kg~(-1)。 相似文献
27.
28.
目的:对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症患者进行表型与基因型分析,探讨其致病机制。方法:检测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并对其FⅦ促凝活性(FⅦ:C)、FⅦ抗原(FⅦ:Ag)等进行表型诊断;采用DNA直接测序法对患者FⅦ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侧翼、启动子区进行分析,寻找基因突变,反向测序证实所发现的突变。结果:患者的PT、FⅦ:C和FⅦ:Ag明显异常,分别为26.5s、6.0%和2.1%。患者FⅦ基因外显子1a存在27delCT杂合突变,引起读码框移位,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产生截短蛋白。结论:27delCT突变是影响该患者表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凝血因子Ⅻ(FⅫ)基因多态性对其机体内抗凝状态及狼疮样抗凝物质(LA)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75例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及60例正常对照人群的FⅫ基因启动区第46位碱基多态性,并采用一期凝固法、发色底物法及血浆蝰蛇毒时间法分别测定上述研究对象的血浆凝血因子Ⅻ活性(FⅫ:C)、抗凝血酶活性(AT:A)、蛋白C活性(PC:A)及血浆LA比值(LAC)等各项指标.结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FⅫ基因多态性46TT型较正常对照组比例增高,通过基因型单因素分析,TT基因型危险性约为46CC+CT基因型的2.2倍(P<0.05).静脉血栓形成患者46TT型的FⅫ:C、AT:A明显低于其他基因型及正常对照组(P<0.05),而46CT、46CC基因型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静脉血栓形成患者FⅫ各基因型LAC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各基因型之间LAC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静脉血栓形成患者FⅫ 46TT基因型增多,且46TT基因型是患者抗凝血酶活性明显消耗性下降的潜在因素,对FⅫ46TT基因型患者及时监测抗凝功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0.
心肺复苏后血浆组织因子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的变化及银杏达莫的干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大鼠心肺复苏后血浆中组织因子(TF)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含量改变以及银杏达莫干预后对其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复苏组(B组)、银杏达莫组(8 mL/kg)(C组),再分别按气管切开后(对照组)或自主循环恢复(Rose)后(复苏组和银杏达莫组)0.5、3、6、9和24 h分为五个亚组,每组8只.建立窒息型大鼠心肺复苏模型,分别于各时间点取血,使用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浆中TF和,TFPI的含量.结果 B组心肺复苏后各时间点血浆TF较A组显著升高(P<0.01),9 h达到峰值;C组心肺复苏后各时间点血浆TF含量较A组显著升高(P<0.01),较B组分别在6、9、24 h显著下降(P<0.01).B组各时间点TFPI含量较A组均无显著变化(P>0.05),C组24 h TFFPI较A组升高(P<0.05).结论 心肺复苏后血浆TF含量显著升高,但同期TFPI并无明显变化,存在明显的凝血和抗凝作用失衡;银杏达莫注射液可降低心肺复苏后血浆TF含量,提高TFPI含量,恢复凝血和抗凝的平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