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61.
62.
63.
食管型颈椎病发病率较低,临床易误诊、漏诊,其病理基础主要与骨赘对食管、气管的压迫及周围炎症反应有关。该病的诊断不难,特别是动态食管钡餐造影在诊断方面的应用,不仅能显示颈椎退变的程度及骨赘的形态,而且还能清晰地观察食管及咽部受压的部位及程度。近年来,食管型颈椎病的治疗成为目前研究的焦点,普遍认为该病早期应首选保守治疗,可缓解病情但难于根治;越来越多的学者偏向于手术治疗该病,手术切除骨赘解除食管压迫,术后症状多能明显改善。然而,术后缺乏长期随访,其远期疗效缺乏有力支撑,且不同治疗方法、手术路径间缺乏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64.
65.
跟骨骨折是最常见的跗骨骨折,而累及关节的骨折约占75%.其处理相当棘手,治疗不当常遗留跟痛、创伤性关节炎、扁平足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肢功能,病废率高. 相似文献
66.
目的 研究破骨细胞的形成及其特殊细胞生物学行为。方法 采用活细胞成像技术连续动态观察大鼠周围血单核细胞在核因子κB 受体激活物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 ligand, RANKL)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M-CSF)诱导下向破骨细胞分化及形成具有骨吸收功能的多核细胞的全过程。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骨磨片扫描电镜观察法对破骨细胞进行鉴定。结果 细胞诱导培养2周后,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可见大量多核细胞形成;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显示绝大部分多核细胞与单核细胞均呈阳性反应;骨磨片扫描电镜观察可见较多的骨吸收陷窝、坑洼、沟道及破骨细胞。活细胞成像观察表明多核破骨细胞是由单核细胞、单核细胞与多核细胞及多核细胞之间相互融合而成,其细胞间的融合均发生在贴壁状态;显微缩时电影观察显示破骨细胞形态复杂多变,多核破骨细胞可以发生分裂。结论 大鼠周围血单核细胞在RANKL和M-CSF诱导下可向破骨细胞分化,形成具有骨吸收功能的破骨细胞。破骨细胞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融合形成巨大的多核细胞,使其核数增加、体积增大、形态伸缩多变、质膜贴附面积广泛扩展,同时破骨细胞还可通过分裂来缩小体积、减少核数,以适应局部形态学、生物力学及骨吸收动力学的需求。这提示破骨细胞的融合及非有丝分裂方式可能是其发挥功能效应与骨吸收效率的一种特殊细胞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67.
目的 :观察血友病性关节炎关节置换术后个性化预防血栓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自2005年9月至2013年10月,11例甲型血友病性关节炎患者行关节置换术,共手术14次,其中包括1例双膝计1次,左膝6次,右膝5次,髋关节2次。11例均为男性,年龄23~57岁,平均(36.1±11.0)岁,平均体重(64.1±8.9)kg。术前结合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准确诊断和分型,评估关节功能和术后静脉血栓栓塞出现的风险,围手术期动态监测患者FactorⅧ∶C、血常规和凝血功能。结合术前风险评估,术后根据检测结果个性化调整替代药物重组人凝血因子Ⅷ(拜科奇)剂量进行预防血栓治疗,观察患者血栓发病率。同时将患者分为术后远端关节活动组和非活动组,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凝血类各项指标和出院时间。结果:根据术后FactorⅧ∶C,凝血类和血常规检查动态调整替代疗法预防血栓,纳入研究11例均未发生术后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早期指导肢体远端关节活动患者术后短期内APTT高于非活动组,D-2聚体低于非活动组,术后出院时间短于非活动组。结论:血友病性关节炎关节置换术后由于自身凝血功能障碍易发生出血,但并不意味着此类患者无术后血栓形成风险,根据动态检测调整替代药物剂量,完成个性化术后预防血栓、止血和凝血因子代替治疗的平衡,同时配合术后肢体远端功能,可以大大降低血栓风险,并且缩短出院时间。 相似文献
68.
破骨细胞分化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破骨细胞起源于骨髓的单核髓性造血干细胞, 是一种具有骨吸收功能的多核巨细胞, 其在骨代谢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因而机体对于破骨细胞的调控非常严格。破骨细胞动员和分化成熟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又精细的多级调控过程, 在相关调控机制中, OPG/RANKL/RANK系统起着分化调节枢纽的作用, 是调节破骨细胞分化和功能的关键信号途径。最近研究发现破骨细胞和免疫细胞在骨代谢领域相互联系紧密, 这也为骨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另外破骨细胞凋亡在骨代谢中的作用越来越受重视, 但其相关机制还不是很明确, 仍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0.
目的 多重评价液氮冷冻加被动强化运动法建立股骨头坏死模型的效果.方法 选用毕格犬8只,用液氮冷冻加术后被动强化运动法制备股骨头坏死模型(实验侧),对侧对照(对照侧).术后1、4、8、16周取股骨头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术后1、8、16周行MRI扫描:术前及处死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结果 实验侧均出现不同程度股骨头坏死表现,且术后16周标本呈轻度塌陷;MRI示术后8周实验侧T2WI出现高信号,内部散在低信号影,术后16周低信号影进一步扩大;DSA示术后16周股骨头各支血管呈现不同的程度的狭窄或堵塞,并可见新生血管经股骨颈、髓腔等方向进入股骨头,但大多未能到达坏死区域.结论 液氮冷冻加被动强化运动法建立的股骨头坏死模型符合股骨头坏死的病理变化,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造模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