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0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22篇
药学   1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探讨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分型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的关系 ,为临床内固定的选择提供依据 ,提高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治愈率。方法  8年来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84例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其中 :Ⅰ型 13例、Ⅱ型 2 5例、Ⅲ型 5例、Ⅳ型 13例、Ⅴ型 2 0例、Ⅱ并Ⅳ型 8例。Ⅰ、Ⅱ、Ⅲ型前入路T形钢板或骨盆重建钢板固定 ,Ⅲ、Ⅳ、Ⅴ型和Ⅱ加Ⅳ型选择后入路π棒、骶骨棒或松质骨空心拉力螺丝钉固定。 18例前环骨折予耻骨上支髓内空心拉力螺丝钉或骨盆重建钢板固定。结果 平均随访 18个月。皆骨性愈合 ,无下肢不等长 ,骨盆畸形基本纠正。治愈率达 92 9%。结论 只有根据骨折分型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和内固定器械 ,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治疗方能取得满意效果。对前骨盆骨折尽可能手术固定。  相似文献   
42.
目的观察并对比单节段脊柱去松质骨截骨(VCD)与双节段经椎弓根截骨(PSO)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47例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矫形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均行40°~65°截骨,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VCD组(n=22)患者行单节段VCD治疗,PSO组(n=25)患者行双节段PSO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手术指标,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胸腰椎最大后凸角(GK)、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等影像学指标,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 VCD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少于PSO组[(4. 32±0. 83) h vs.(6. 59±1. 24) h、(1 235±603) ml vs.(1 969±1 214) 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PSO组中,治疗后的GK、TK、LL、PI、PT、SS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64. 3±15. 7)°vs.(31. 4±14. 2)°、(58. 7±13. 8)°vs.(49. 7±14. 8)°、(4. 7±18. 7)°vs.(52. 9±14. 6)°、(50. 2±15. 3)°vs.(40. 8±15. 3)°、(42. 6±15. 3)°vs.(20. 1±14. 3)°、(12. 7±9. 9)°vs.(30. 6±8. 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VCD组中,治疗后的GK、LL、PI、PT、SS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65. 3±14. 2)°vs.(32. 6±12. 8)°、(5. 9±19. 5)°vs.(53. 5±11. 6)°、(49. 6±14. 3)°vs.(41. 6±16. 3)°、(40. 8±14. 6)°vs.(20. 9±15. 6)°、(12. 4±9. 6)°vs.(29. 6±8. 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但TK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 7±12. 4)°vs.(52. 2±15. 6)°,P 0. 05]。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ODI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ODI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单节段VCD与双节段PSO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接近,两种术式重建矢状面平衡与改善生活质量均令人满意,但前者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条件允许时,建议行单节段VCD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颈椎病前路手术后精神障碍发生的影响因素、机制及防治措施。方法:统计1999~2003年期间116例颈椎病前路手术患者,回顾分析其中出现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由精神专科医生做出的诊疗方案。结果:3例患者发生精神障碍,发生率为2.59%,均经治疗后康复出院。随访3个月~1年均未再出现精神障碍表现。结论:颈椎病前路手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尤其是保证患者充分睡眠及术中保护脑血流。  相似文献   
44.
采用颈椎管扩大植骨成形术治疗7例颈椎管狭窄患者,取得较好疗效。本文介绍了手术方法,认为本术式保持了骨性椎管腔的完整性,可有效地防止术后撑开处塌陷,减少术后软组织嵌压及瘢痕粘连。  相似文献   
45.
背景:有研究表明,影响椎弓根螺钉置入机体后固定效果的因素有螺钉的结构形态、螺纹参数、骨密度,手术时螺钉拧紧力矩大小,以及进钉的深度等.脊柱椎弓根螺钉并横向牵引装置的把持力与外倾角是否也有一定关系?目的:观察不同外倾角对椎弓根螺钉并横向牵引装置的把持力的影响.设计:重复测量实验.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关节中心.对象:实验于2003-06/11在河海大学材料力学实验室完成,选择18 只成人干燥腰椎(L1-5节段)椎体标本,标本均为南京医科大学解剖 学教研室提供,实验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验用椎弓根螺钉为 不锈钢材料,直径5.5 mm,螺纹参数相同,钉长150 mm,其中螺纹 部分长50 mm.EW型电子万能材料实验机为河海大学材料力学实验室提供.方法:用单光子骨密度测定仪测定骨密度后按骨密度编号,完全随机法将椎体分为外倾角5.组、外倾角15.组及外倾角30.组,每组6只.①椎弓根螺钉及夹具的安装:在同一腰椎两侧进针点按Wein-stein法,取外倾角5.组外倾角5.,外倾角15.组外倾角15.,外倾角30.组外倾角30..针孔准备用3.0mm钻头打孔深50mm,拧入椎弓根螺钉50mm,钉尾部用横向牵引装置连接.用特制夹具固定脊椎椎体和DTTs.②把持力测定及椎弓根和椎体损伤观察:分别将已安装好椎弓根螺钉及横向牵引装置的脊椎椎骨连同夹具一起安置到EW型电子万能材料实验机上,测定椎弓根螺钉的把持力.传感器与电脑相连,并绘出力一位移曲线.以曲线波峰为最大把持力.同时观察椎弓根螺钉拔出时椎弓根和椎体损伤情况.主要观察指标:把持力检测结果及椎弓根和椎体损伤情况.结果:①最大把持力:外倾角5.组、外倾角15.组及外倾角30.组椎弓根螺钉平均最大把持力分别为0.878 167,1.420 333,2.154 167 KN.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12.554 22,P<0.01).②椎弓根和椎体损伤情况:外倾角5.组4例椎弓根入口处骨皮质骨折,2例椎弓根与椎体后缘交界区断裂:外倾角15.组1例椎弓根入口处骨皮质骨折,4例椎弓根与椎体后缘交界区断裂,1例椎体后缘冠状面断裂;外倾角30.组1例椎弓根入口处骨皮质骨折,2例椎弓根与椎体后缘交界区断裂,3例椎体后缘冠状面断裂.组间秩和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在应用经椎弓根螺钉置入机体内固定并加用横向牵引装置时,适当增加外倾角,可增大螺钉的把持力,提高固定强度,外倾角过大则易对椎体造成破坏.  相似文献   
46.
急性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机制与治疗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 探讨急性创伤性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机制及治疗方法。方针 对27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进行RMI检查;8例颈椎间盘突出对脊髓压迫明显者予以手术治疗,19例予以非手术治疗;分别于入院时及治疗后6周对脊髓损伤程度按ASIA标准分级评定。结果 采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6例患者,6周后ASIA分级平均提高了2个等级,神经功能改善较明显;颈椎间盘突出明显者早期手术治疗神经功能有一定改善,受伤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比较Jack椎体扩张器后凸成形术(dilator-kyphoplasty,DKP)与Kyphon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balloon-kyphoplasty,B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5月至2009年3月,对23例(26椎)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DKP,对29例(29椎)行BKP.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射量,观察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以及手术前后病椎高度和Cobb角的改变,评价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 bility index,ODI).结果 所有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全部获得随访,DKP组随访5~18个月,平均9.2个月;BKP组随访6~20个月,平均10.3个月.两组术后椎体高度、Cobb角、疼痛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DKP组在恢复椎体前缘高度和矫正Cobb角方面明显优于BKP组(P<0.01).DKP组有1例(1椎)出现椎体旁少最渗漏(3.8%);BKP组有5例(5椎)出现骨水泥渗漏(17.2%).结论 DKP和BKP均可有效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DKP在恢复椎体前缘高度及矫正Cobb角上明显优于BKP.  相似文献   
48.
曹晓建  孙钰  吴乃庆  金正帅  李翔  宋李军 《江苏医药》2007,33(6):587-588,F0003
目的 探讨不同壁厚的硅胶薄膜囊预防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BK)并发症的作用.方法 4具甲醛固定的老年女性湿润脊柱标本(T12~L5)制成24个单椎体标本,随机分为4组,刮匙在椎体前3/4制成体积约为6 ml单侧或双侧的空腔,分别置入壁厚100 μm和200 μm的硅胶薄膜囊后注入骨水泥.结果 壁厚100 μm的硅胶薄膜囊包裹骨水泥后能较好控制骨水泥在椎体内分布,可嵌入到周围骨小梁内,不形成界面.而壁厚200 μm的硅胶囊则不能.结论 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中置入壁厚100 μm的硅胶薄膜囊可控制骨水泥在椎体内分布,嵌入骨小梁间隙内而不形成界面,有效预防BK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49.
前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颈前路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术后疗效及并发症。方法33例患者中,14例行多节段椎间盘摘除、植骨前路钢板固定;19例行椎体次全切除长条植骨前路钢板内固定。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9个月。33例术前JOA评分2~14(8·88±0·64)分,术后最终随访时8~16(14·10±0·39)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优良21例,好转11例,加重1例。术后改善率10%~93%,平均61%。结论对于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不伴有连续性后纵韧带骨化的患者,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50.
目的 评价颈椎前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17例颈椎骨折脱位伴不全瘫的患者均在全麻下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手术历时平均110分钟,术后颈托保护,常规脱水、消炎、对症治疗.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不全瘫均有恢复,颈椎序列良好,无主要并发症,随访8-42月,椎间高度得以保持,椎体间骨性融合,Frankle分级E级15例D级2例.结论 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加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不全瘫可以恢复颈椎序列,重建颈椎的稳定性,达到骨性融合,让受损脊髓得到良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