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0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22篇
药学   1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BACKGROUND:Spinal cord injury (SCI) is a disease causing a variety of motor and sensory dysfunctions, abnormal muscle tone and pathological reflex. Clinically, 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as become an employed therapy for SCI.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local transplantation of 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different time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 in rats. METHODS:100 SPF male adult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five groups: blank control group, SCI group, post-SCI 3-, 7-, 21-day transplantation groups (n=20 per group). Animal models of T10 SCI were made by Allen’s method in the latter four groups, and rats in the three transplantation groups were given HUCMSCs transplantation at 3, 7, 21 days after SCI, respectively. RESULTS AND CONCLUSION:Compared with the SCI group, improved motor function scores, decreased interleukin-2 level, and increased serum interleukin-10 level were observed in the three transplantation groups at 49 days after modeling, indicating SCI w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in the three transplantation groups, especially in the post-SCI 7-day transplantation group.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SCI repair improves the movement function of rats, and cell transplantation at 7 days after modeling has achieved best outcomes.  相似文献   
32.
目的 回顾性分析不同手术入路治疗下颈椎牵张屈曲型损伤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8月至2008年8月手术治疗的30例下颈椎牵张屈曲型损伤患者,根据不同类型、是否合并椎间盘损伤和术前牵引复位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其中前路手术7例,后路手术5例,前后联合入路手术18例.分析3组的损伤节段Cobb角、椎体水平移化的变化、神经功能恢复(Frankel评分)、融合时间、融合率、手术时间以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获得5~24个月(平均8个月)随访,均获得骨性愈合,无内置物松动发生.所有患者Frankel评分术前平均为1.67分,术后为2.22分.术前Cobb角平均为7.78°,术后为1.79°;水平位移术前平均3.67 mm,术后恢复到0.53 mm.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与单纯前路或后路手术比较筹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融合时间、Cobb角、椎体水平移位、融合率、神经功能恢复、并发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3组手术前后的Cobb角、椎体水平移位和神经功能恢复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根据不同损伤情况选择不同手术入路治疗下颈椎牵张屈曲型损伤均可取得满意的疗效.手术入路的选择应根据关节突脱位、是否可以复位以及椎间盘损伤等情况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单边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近期临床疗效与影像学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2020年6月本院收治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11例,采用单边固定的OLIF进行治疗。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情况,评估患者围手术期情况,记录并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ODI评定临床疗效。通过腰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手术节段前凸角、腰椎前凸角,通过MRI测量椎管横截面积、椎管前后径、黄韧带横截面积、椎间孔面积来比较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影像学改变情况以及评估融合器的相对位置。结果:单边固定的OLIF治疗的11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 81 min,出血量为 83 mL,1 例出现腰大肌牵拉痛,后经过保守治疗,得到缓解。术前 VAS 评分、ODI 分别为 (5.27±2.37)分、59.18±16.62。术后6个月的随访数据分别为(2.00±1.79)分、17.9±3.51,症状与功能得到了显著改善。术前DH、 FH、SDA、LLA、CSAC、AP、CSALF、CSAF(左)、CSAF(右)分别为(0.70±0.20)cm、(1.81±0.25)cm、(10.94±3.58)°、(36.88±9.70)°、 (99.75±26.40)mm2 、(7.99±1.40)mm、(134.35±21.66)mm2 、(74.51±22.62)mm2 、(79.60±25.61)mm2 ,术后6个月随访数据为:(1.46± 0.20)cm、(2.61±0.34)cm、(15.01±4.79)°、(43.57±9.69)°、(141.27±30.31)mm2 、(11.58±2.42)mm、(106.27±17.90)mm2 、(119.04± 24.62)mm2 、(121.62±25.03)mm2 ,均较术前获得显著改善。而通过本研究采用的单边固定的OLIF手术方法,融合器距椎体后缘的相对位置为53%,角度为14.27°,位置理想。结论:单边固定的OLIF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术式。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零切迹颈椎融合器ROI-C和钛板融合器系统在单节段颈椎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88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钛板融合器系统治疗,观察组采用零切迹颈椎融合器ROI-C治疗;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疼痛程度、颈椎功能、颈脊髓功能以及影像学结果.结果:两组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NDI)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椎间隙高度、融合节段前凸角、颈椎整体曲度、颈椎整体活动度ROM、上位相邻节段活动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零切迹颈椎融合器ROI-C可减轻单节段颈椎病患者的疼痛感,改善颈椎和颈脊髓功能,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5.
王文  金正帅 《浙江临床医学》2011,13(10):1101-1103
目的 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笼植骨融合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的手术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 对24例颈椎骨折、脱位伴截瘫,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及颈椎病患者行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笼植骨融合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个月,其中1例患者术后1个月出现钛笼下沉(3个月后未见继续下沉),所有患者椎体间3~5个月全部获得融合,未见有钢板螺丝钉松动、断裂.术后所有患者神经功能评价Frankel分级较术前均有1~2个级别的提高.结论 虽然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笼植骨融合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有钛网下沉、颈椎邻近椎体退变等并发症的可能,但只要术中正确仔细的操作,术后仍能获得较好的椎体融合和神经恢复,临床疗效满意,是目前颈前路融合术中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原发性腰椎间隙感染的诊断及治疗.方法:2004年8月~2008年12月收治10例原发性腰椎间隙感染患者,男6例,女4例,年龄26~79岁,平均52岁.轻度腰痛3例,腰痛伴下肢放射痛2例,仅有腰部剧痛5例,体温37.8℃~41.0℃,平均38.3℃.有糖尿病史4例,发病前前列腺有创检查2例、尿路感染2例.血白细胞计数正常6例,增高4例;均有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增高;术前血液和尿液细菌培养阳性各1例,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杆菌.病变节段L2/3和L3/4 1例,LA/5 5例,L5/S1 4例.CT检查发现相邻椎体边缘不规则骨质破坏9例(其中1例L5椎弓根破坏),MRI T1像示病变椎间盘呈不均匀低信号影、MRI T2像为均匀的高信号影9例,椎间盘信号异常伴椎管内占位1例.5例诊断为原发性腰椎间隙感染,予绝对卧床和抗生素治疗,其中3例年轻患者保守治疗有效而未行手术,2例保守治疗无效而行手术治疗;3例诊为结核,2例诊为肿瘤,均行手术;7例手术患者术后均行病理检查及抗生素治疗.结果:7例术后病理检查均提示感染.随访8~24个月,平均18个月.3例保守治疗1周后腰痛缓解,6周后ESR和CRP恢复正常,治愈后12个月随访时腰椎X线片检查提示病变节段无脊柱不稳.7例手术治疗患者术后2~5d腰痛减轻,2周左右消失,2~3周后体温、ESR和CRP恢复正常;植骨均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为3-4个月(3~5个月),无内固定松动和断裂.1例术后6个月邻近椎间隙出现感染,其余均在术后5个月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结论:原发性腰椎间隙感染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早期易误诊.对年轻患者,可行保守治疗.对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症状较重者,手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7.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治疗方法及其与复发的关系。[方法]对本院1990~2003年手术的动脉瘤样骨囊肿16例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16例中15例行病灶刮除,刮除后自体骨填充3例,异体骨填充5例,自体骨加异体骨填充5例,自体骨加入工骨2例;其中术中磨钻使用4例。[结果]术后随访2~5年,15例行刮除术中复发2例,复发率13.3%。复发部位分别发生于股骨远端及肱骨近端。其中术中使用磨钻的4例未见复发;大块切除1例亦未见复发。[结论]动脉瘤样骨囊肿刮除彻底与否是预防术后复发的关键,术中应用磨钻可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38.
急性颈脊髓损伤并发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颈脊髓损伤并发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 secretion of antidiuretic hormone,SIADH)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5例急性颈脊髓损伤并发SIADH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血钠均低于130 mmol/L,血浆渗透压为204-268 mmol/L,尿渗透压为489-660 mmol/L,尿钠为88-139.5 mmol/L。25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恶心等症状,但无脱水表现。16例(轻中度)经限制液体入量补钠治疗后血钠逐步上升;9例(重症)经严格限水补钠,血钠恢复缓慢。12例伤后3-7 d进行手术治疗,术后继续严格限水补钠,血钠恢复时间平均为10 d左右。结论伤后血钠、血浆渗透压、尿渗透压和尿钠是颈脊髓损伤并发SIADH的重要诊断依据;早期诊断、严格限制液体入量、补钠等非常重要。早期手术治疗可能有助于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39.
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手术治疗(附84例报告)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分型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的关系,为临床内固定的选择提供依据,提高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治愈率。方法 8年来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84例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其中:I型13例、Ⅱ型25例、Ⅲ型5例、Ⅳ型13例、V型20例、Ⅱ并Ⅳ型8例。I、Ⅱ、Ⅲ型前人路T形钢板或骨盆重建钢板固定,Ⅲ、Ⅳ、V型和Ⅱ加Ⅳ型选择后入路π棒、骶骨棒或松质骨空心拉力螺丝钉固定。18例前环骨折予耻骨上支髓内空心拉力螺丝钉或骨盆重建钢板固定。结果 平均随访18个月。皆骨性愈合,无下肢不等长,骨盆畸形基本纠正。治愈率达92.9%。结论 只有根据骨折分型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和内固定器械,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治疗方能取得满意效果。对前骨盆骨折尽可能手术固定。  相似文献   
40.
目的:减少脊柱滑脱手术创伤及对其进行有效安全复位。方法:自行设计研制脊柱滑脱外固定复位器。一期经皮椎弓根钉脊柱滑脱外固定复位器体外固定缓慢复位。二期滑脱椎间前路植骨融合。临床应用47例,4l例获随访,其中峡部裂性滑脱32例,退行性滑脱9例;I^。滑脱16例,Ⅱ^。25例。随访10个月至6年,平均35个月。结果:41例随访病例中,腰痛41例,34例缓解,5例部分缓解,2例无明显改善。下肢放射痛15例,14例症状消失。间歇性跛行35例均消失,行走困难22例获改善。日常工作生活困难者32例均恢复。术后38例滑脱完全复位,3例部分复位。滑脱椎间融合均良好。1例术后完全复位拆架后4个月再现部分滑脱。结论:脊柱滑脱外固定复位器研制应用可行,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