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20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7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外科学 | 25篇 |
综合类 | 22篇 |
药学 | 11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19年 | 2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1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与枢椎椎弓根内壁水平间距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以枢椎椎弓根内壁为解剖标志的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定位技术.方法:选择100例(男女各50例)正常成人寰枢椎CT片.在CT横断面扫描上分别应用Tan等的进钉方法(方法一)和马向阳等的进钉方法(方法二)模拟出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通道,建立以枢椎椎弓根内壁为解剖标志的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定位技术,临床应用该定位技术进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结果:寰椎椎弓根进钉点与枢椎椎弓根内壁的水平间距在方法一男性为(6.0±0.8)mm,女性为(5.5±0.8)mm;方法二男性为(9.4±1.1)mm,女性为(8.2±1.3)mm.4例患者应用枢椎椎弓根内壁作为解剖标志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无脊髓和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术后影像学显示螺钉位置均良好.结论:枢椎椎弓根内壁可作为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解剖标志.该解剖标志较以往的解剖标志恒定明确,结合术前CT扫描能较准确指导螺钉进钉.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X线导向在经皮椎弓根钉外固定治疗腰椎滑脱术中应用的方法及价值。方法:47例腰椎滑脱病人,第一阶段手术在C形臂X线导向下,选择正确的进钉点和方向,经皮导引椎弓根钉进椎体,安放外固定复位器,透视下缓慢复位。两周后行前路椎体间融合术,术后随访6周~6年。结果:术后使用外固定器根治位移、椎体完全回复到三维空间内原解剖结构,椎管获得减压,47例中46例腰痛和放射性腿痛消失。结论:X线导向获得准确的经皮椎弓根钉定位及满意的复位程度,去除盲目性,提高手术安全系数。 相似文献
23.
24.
骨盆髋臼骨折系列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骨盆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是20世纪后期骨科领域的重大进展。20世纪90年代初南京医科大学一附院和苏大附一院率先在国内对骨盆髋臼骨折提出急救新概念、应用介入放射、提出骨折分型、改进手术方法、发明内固定和生物力学等方面的系列研究。自1987年来,在国内我们率先应用介入放射并提出活动性出血的造影表现为造影剂外溢,血管异常,其中,最可靠的是造影剂外溢。造影中见造影剂外溢、血管异常即应作栓塞处理。必要时行双侧髂内动脉栓塞。对骶骨骨折的治疗,虽然各种内固定发展迅速,但骶骨棒固定骶骨骨折有损伤或加重损伤骶神经的可能,不能用于 相似文献
25.
背景:有研究表明,影响椎弓根螺钉置入机体后固定效果的因素有螺钉的结构形态、螺纹参数、骨密度,手术时螺钉拧紧力矩大小,以及进钉的深度等。脊柱椎弓根螺钉并横向牵引装置的把持力与外倾角是否也有一定关系?
目的:观察不同外倾角对椎弓根螺钉并横向牵引装置的把持力的影响。
设计:重复测量实验。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关节中心。
对象:实验于2003-06/11在河海大学材料力学实验室完成,选择18只成人干燥腰椎(L1~5节段)椎体标本,标本均为南京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提供,实验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验用椎弓根螺钉为不锈钢材料,直径5.5 mm,螺纹参数相同,钉长150 mm,其中螺纹部分长50 mm。EW型电子万能材料实验机为河海大学材料力学实验室提供。
方法:用单光子骨密度测定仪测定骨密度后按骨密度编号,完全随机法将椎体分为外倾角5°组、外倾角15°组及外倾角30°组,每组6只。① 椎弓根螺钉及夹具的安装:在同一腰椎两侧进针点按Wein-stein法,取外倾角5°组外倾角5°,外倾角15°组外倾角15°,外倾角30°组外倾角30°。针孔准备用3.0mm钻头打孔深50mm,拧入椎弓根螺钉50mm,钉尾部用横向牵引装置连接。用特制夹具固定脊椎椎体和DTTs。② 把持力测定及椎弓根和椎体损伤观察:分别将已安装好椎弓根螺钉及横向牵引装置的脊椎椎骨连同夹具一起安置到EW型电子万能材料实验机上,测定椎弓根螺钉的把持力。传感器与电脑相连,并绘出力-位移曲线。以曲线波峰为最大把持力。同时观察椎弓根螺钉拔出时椎弓根和椎体损伤情况。
主要观察指标:把持力检测结果及椎弓根和椎体损伤情况。
结果:①最大把持力:外倾角5°组、外倾角15°组及外倾角30°组椎弓根螺钉平均最大把持力分别为0.878 167,1.420 333,2.154 167 KN。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 = 12.554 22, P < 0.01)。②椎弓根和椎体损伤情况:外倾角5°组4例椎弓根入口处骨皮质骨折,2例椎弓根与椎体后缘交界区断裂;外倾角15°组1例椎弓根入口处骨皮质骨折,4例椎弓根与椎体后缘交界区断裂,1例椎体后缘冠状面断裂;外倾角30°组1例椎弓根入口处骨皮质骨折,2例椎弓根与椎体后缘交界区断裂,3例椎体后缘冠状面断裂。组间秩和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
结论:在应用经椎弓根螺钉置入机体内固定并加用横向牵引装置时,适当增加外倾角,可增大螺钉的把持力,提高固定强度,外倾角过大则易对椎体造成破坏。 相似文献
26.
目的分析脊柱外固定复位器对胸腰椎爆裂骨折的间接复位减压作用。方法运用自行设计制作的脊柱骨折外固定复位器体外复位固定治疗81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其中伴神经损伤17例。影像学测量术前术后椎体、椎管径变化。随访1~6年,平均4年7个月。结果术后72例能进行日常生活及轻工作。神经损伤恢复(Frankel分级):术前5例C级中,转D级和E级各2例。12例术前D级术后恢复正常。术后椎管矢径增大,椎体高度恢复,椎体矢径及横径扩张度减少,术前后均有显著差异。长期随访发现椎体中部高度少量丢失。结论脊柱外固定复位器对胸腰椎爆裂骨折有明显的间接复位减压作用,对无或有轻度神经损伤者可应用。 相似文献
27.
28.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不稳定性齿状突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2例不稳定性齿状突骨折颈后路融合手术治疗病例并对其结果进行随访?结果:2001年至2007年共收治32例不稳定性齿状突骨折,单纯寰枢椎融合术18例,单纯枕颈融合术5例,寰椎后弓切除减压加枕颈融合术2例,枕骨大孔?寰枢后弓减压?枕颈融合4例,枕骨大孔?寰枢后弓减压?硬膜成形?枕颈融合3例?术后随访为1年半至3年,手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恢复,无并发症,植骨均获骨性融合?结论:颈后路植骨融合是治疗不稳定性齿状突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9.
背景: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是在股骨近端髓内钉基础上设计的新型髓内固定系统,提高了抗旋转性和角度稳定性及抗切出能力。目的:评价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置入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置入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置入过程中细节、复位质量、螺旋刀片位置、置入后并发症和最终结果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56例均采用闭合复位内固定,46例置入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过程顺利。置入后13个月:影像学评价显示骨折复位好44例,可12例;螺旋刀片位置42例位于股骨头中央,股骨头后下方12例,后上方2例;颈干角为(128±4.8)°。所有患者骨折在置入后3~6个月内愈合,50例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到受伤前水平。无股骨颈切出和刀片进入髋臼并发症发生。说明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置入内固定适用于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零切迹颈椎融合器ROI-C和钛板融合器系统在单节段颈椎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88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钛板融合器系统治疗,观察组采用零切迹颈椎融合器ROI-C治疗;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疼痛程度、颈椎功能、颈脊髓功能以及影像学结果.结果:两组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NDI)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椎间隙高度、融合节段前凸角、颈椎整体曲度、颈椎整体活动度ROM、上位相邻节段活动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零切迹颈椎融合器ROI-C可减轻单节段颈椎病患者的疼痛感,改善颈椎和颈脊髓功能,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