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19篇
眼科学   14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斜视手术中Parks切口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parks切口与其他斜视手术切口方式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我科于1995年开展了对斜视手术均采用Parks切口方式,现抽取180例斜视手术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2.
我院从2004年1月起对69例(84眼)闭角型青光眼施行穿透性小梁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并进行6~15个月随访,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选择2004年1月~2005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110例(142眼),男49例,女61例。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71例,间歇期及慢性期16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23例,房角均为窄Ⅲ~Ⅳ。年龄34~81岁,平均67.3岁。采用本次随机、单盲、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研究方法,分为两组,实验组69例(84眼),对照组41例(58眼)。  相似文献   
63.
目的 了解池州市农村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4年7月抽取池州市农村939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一般情况问卷和生命质量(SF-36量表)调查,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各维度得分与年龄、性别、年收入、吸烟、饮酒、疾病状况、婚姻状况的关系。 结果 池州市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平均生命质量得分为(67.51±16.83)分。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年收入是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状况、情感职能这三个维度评分的影响因素(P<0.05),无慢性病者、不吸烟者、不喝酒者生命质量评分较高,有慢性病者、>70岁者的八个维度评分均低于无慢性病者、≤70岁者,且这八个维度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农村老年人生命质量的相关因素为年龄(P=0.001)、性别(P=0.008)、年收入(P=0.001)、饮酒(P=0.002)、慢性病(P=0.003)、婚姻(P=0.004)。 结论 池州市农村老年人的生命质量一般,年龄、性别、年收入、饮酒、慢性病、婚姻是影响池州市农村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4.
目的通过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对黄斑水肿患者的视网膜后极部不同部位视锥细胞功能进行检测,客观定量评估黄斑水肿对视锥细胞的功能损伤情况。方法将80例(共129眼)黄斑水肿患者根据眼底荧光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结果分为弥漫性黄斑水肿组(A组)43例(共69眼)和黄斑囊样水肿组(B组)37例(共60眼),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27例(共38眼)为正常对照组(C组)。对所有受试眼采用mfERG检测,记录6个环状视网膜区域的N1、P1波潜伏期和平均反应密度。结果 A、B 2组mfERG6个环状视网膜区域的N1、P1波潜伏期均较C组明显延迟(P<0.05),平均反应密度均较C组显著降低(P<0.05)。A组与B组mfERG 6个环状视网膜区域的N1、P1波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N1波平均反应密度在5—6环较B组显著降低(P<0.05),P1波平均反应密度在4—6环较B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黄斑水肿可引起视网膜后极部不同部位视锥细胞功能的严重损伤,而弥漫性黄斑水肿累及黄斑及周围区域较黄斑囊样水肿范围广,其对中心凹旁和中心凹外视锥细胞损伤更严重。  相似文献   
65.
沙尘暴PM_(2.5)、PM_(10)对大鼠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黄雪莲  金昱  郭新彪  王芸  朱彤  胡敏 《卫生研究》2004,33(2):154-157
目的 探讨了沙尘暴PM2 5、PM10 对大鼠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方法 沙尘暴颗粒物采集自北京市城区 ,细胞毒性测定用MTT法 ,巨噬细胞吞噬功能采用流式细胞法 ,以荧光标记的胶珠 (Latexbeads ,D =2 4 μm)来测定。 结果 MTT结果显示 ,随着染毒浓度的增加 ,巨噬细胞存活率逐渐减低 ,高剂量组约为对照的 85 %左右。流式细胞仪分析表明 ,各颗粒物染毒组细胞的平均荧光强度逐渐减弱 ,提示巨噬细胞摄入沙尘暴颗粒物后 ,其吞噬荧光胶珠的能力明显减低 ;另外各染毒组的平均侧向光散射强度 ,即摄入的总颗粒数 (沙尘暴颗粒 +荧光胶珠 )低于对照 ,提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受到了损伤。沙尘暴PM2 5的细胞毒性比相同浓度的PM10 大 ,对吞噬功能的损伤也更明显。结论 沙尘暴PM2 5、PM10 均能损伤大鼠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削弱其非特异性防御能力。  相似文献   
66.
沙尘暴颗粒物对人肺成纤维细胞的细胞毒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沙尘暴颗粒物(PM10、PM25)对人肺成纤维细胞的细胞毒性。方法 分别用50、100、150、200ug/ml的PM10和PM25对人肺成纤维细胞进行染毒,24h后测定细胞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活力、细胞外乳酸脱氢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漏出量。结果 50ug/ml以上浓度的沙尘暴颗粒物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人肺成纤维细胞的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活力。在更高染毒浓度,沙尘暴颗粒物可引起细胞外乳酸脱氢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漏出增加。结论 沙尘暴颗粒物对人肺成纤维细胞可产生明显的毒性作用。线粒体可能是沙尘暴颗粒物毒作用的敏感部位。  相似文献   
67.
目的 通过SYRCLE动物实验风险评估工具、ARRIVE 2.0指南和GSPC清单评价针刺干预青光眼的动物实验报告质量。方法 计算机检索CNKI、VIP、Wanfang、Sinomed、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寻找针刺干预青光眼的动物研究文章。使用SYRCLE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偏倚风险评估,使用ARRIVE 2.0指南和GSPC清单对研究报告质量进行评价,通过Excel和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30篇文章符合纳入/排除标准被纳入最终的分析,其中SYRCLE工具的10项条目中有6项条目低风险率<50%,非低风险条目主要集中在选择性偏倚、实施偏倚和测量偏倚方面。ARRIVE 2.0指南的22项必备子条目中有12项低风险率<50%;16项推荐子条目中有9项低风险率低于50%。GSPC清单19项子条目中有12项子条目低风险率<50%,随机化、盲法、伦理声明、饲养场所和饲养、动物护理和监测以及方案注册是ARRIVE 2.0指南和GSPC清单的非低风险条目。结论 当前公开发表的针刺干预青光眼动物...  相似文献   
68.
无机砷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DNA的损伤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无机砷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DNA的损伤特征。方法:使用原代培养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 assay,SCGE)观察砷酸钠和亚砷酸钠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DNA的损伤特征。结果:1-10μmol/L的砷酸钠染毒24h可诱发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DNA损伤,且具有剂量-效应关系。低浓度时以I级DNA链断裂为主。当浓度增加到10μmol/L时,Ⅱ级DNA链断裂比例达50%,但未出现Ⅲ级DNA链断裂。1μmol/L的亚砷酸钠染毒24h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DNA的损伤不明显。10μmol/L的亚砷酸钠可引起人皮肤成纤维细胞DNA的损伤,I,Ⅱ,Ⅲ级DNA链断裂均有出现,且有较多的凋亡型DNA链断裂。结论:砷酸钠主要引起一般型DNA损伤,而亚砷酸钠除引起一般型DNA链断裂外,还可引起凋亡型DNA链断裂。砷酸钠和亚砷酸钠对DNA损伤的不同特征可能是由于它们与DNA作用的方式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69.
目的:研究二甲胂酸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DNA的损伤作用及细胞缝隙连接通讯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和细胞划痕染料标记示踪技术检测二甲胂酸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DNA的损伤作用及细胞缝隙连接通讯的影响.结果:浓度为0.01~1.0 mmol·L-1的二甲胂酸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DNA损伤作用较强,出现较多的DNA断裂.1.0 mmol·L-1的二甲胂酸还可明显抑制细胞缝隙连接通讯,提示二甲胂酸可能有促癌活性.结论: 二甲胂酸的遗传毒性较强,同时二甲胂酸可能有促癌活性.  相似文献   
70.
笔者对4个皮肤鳞状细胞癌细胞株p53基因特性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