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董蕾  张莹  关晨阳  郭辰  张明智 《护理学报》2022,29(23):75-78
目的 探讨腔内3CG定位技术在肿瘤患者手臂输液港尖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6月25日—10月31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植入手臂输液港的肿瘤患者97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49例、对照组48例,观察组采用腔内3CG定位技术进行导管尖端定位,对照组采用腔内ECG定位技术进行导管尖端定位。比较2组肿瘤患者稳定心电图导出率、特征性P波出现率、原发性导管异位率、导管尖端最佳位置留置率、导管尖端定位时间。结果 2组患者稳定心电图导出率、特征性P波出现率、原发性导管异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导管尖端最佳位置留置率(98%)高于对照组(88%)(P<0.05);观察组导管尖端定位时间(34.78±4.16)s短于对照组(49.24±6.95)s(P<0.05)。结论 腔内3CG定位技术在肿瘤患者手臂输液港尖端定位中应用效果良好,有效提高导管尖端最佳位置留置率,缩短导管尖端定位时间,适宜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22.
目的:观察并分析微创引流术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临床诊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分为2组,每组50例,观察组为采用微创引流术治疗的患者,对照组为施行常规钻孔引流术治疗的患者,通过数据收集整理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血肿消失时间、再出血几率均少于对照组,手术应激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相对于传统钻孔引流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小、再出血几率小等优点,患者更易接受,并能迅速改善患者的意识障碍、生活能力以及肢体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胃黏液腺癌(MGC)的MSCT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77例经手术病理或内镜活检证实的进展期胃癌患者[(其中24例MGC,53例非黏液腺癌(NGC)]的MSCT相关征象,包括病灶厚度、平扫密度、强化方式、浆膜侵犯、淋巴结转移等.结果 黏液癌组胃壁平均厚度为(1.46±0.369) cm,高于非黏液癌组胃壁平均厚度(1.34±0.537) cm,两者间存在显著差异(P=0.02).MGC平扫CT值为(27.00±5.28) HU,低于NGC(36.11±6.56)HU,两者间存在差异(P<0.000 1).增强后门脉期,MGC以分层强化为主,占75.0%;NGC则以均匀强化为主,占60.4%;2种强化方式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0 1).增强之后,动脉期及门脉期MGC强化程度均不及NGC(P<0.000 1).24例MGC患者中,5例可见增厚的低密度灶中斑点状或簇状钙化,NGC组中未见钙化.在肿瘤部位、淋巴结转移及浆膜侵犯方面,MGC与NGC组间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胃MGC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Neuroform Atlas支架与Lvis支架辅助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瘤(ACoAA)临床疗效对比研究。方法 选取宜兴市中医医院神经外科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94例破裂ACoAA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47例/组。实验组患者行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对照组患者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术前所有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ACoAA,术后第3个月及第12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即时及3个月后栓塞有效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较术前瘤体垂直高度/瘤颈宽度(AR)、最大瘤体瘤深/近端载瘤动脉直径(SR)值均显著下降(P<0.05);两组术后即时、术后3个月实验组RaymondⅠ级闭塞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Lvis支架辅助治疗破裂ACoAA临床疗效相比,Neuroform Atlas支架在术后及随访中均表现出更高的完全栓塞率,提示其能发挥更好的栓塞作用。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儿童Abernethy畸形的DSA及CT表现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共11例Abernethy畸形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DSA及CT检查,CT检查均行平扫及增强多期扫描,并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后处理。结果本组病例中,3例为AbernethyⅠb型,8例为AbernethyⅡ型,其中CT结果误诊2例(均为Ⅱ型误诊为Ⅰb型)。门体分流部位:门静脉与下腔静脉交通9例,脾静脉与右髂总静脉交通1例,脾静脉与左髂总静脉交通1例。本组病例其他主要临床资料包括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弥漫性肺动静脉瘘、肝功能异常、肝内结节、血氨增高、肝性脑病等。结论多层螺旋CT可对Abernethy畸形进行诊断并明确分流部位,但DSA对于儿童Abernethy畸形诊断、分型及指导治疗仍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6.
目的:基于防己传统临床用药多为水煎煮,对防己水煎液中总生物碱进行富集,研究其对牛Ⅱ型胶原诱导大鼠关节炎模型(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的影响,区别以往对其醇提物的研究,为进一步探索防己水溶性大极性生物碱的抗风湿作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732型阳离子树脂富集防己水煎液中总生物碱。通过足底、尾部、背部皮内注射牛Ⅱ型胶原乳剂,7 d后再加强注射1次,建立CIA大鼠模型。设正常组、模型组、防己水煎液中总生物碱低、中、高剂量组(0.162,0.324,0.486 g·kg-1)、雷公藤多苷组(1.5 mg·kg-1)和地塞米松组(10.8 mg·kg-1)分别ig给药,连续给药21 d。观察不同剂量对CIA大鼠关节炎指数、足跖肿胀度的影响,同时测定血清中白介素(IL)-1,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观察踝关节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关节炎指数和足跖肿胀度显著升高,血清IL-1,IL-1β,IL-6和TNF-α的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防己水煎液中总生物碱高、中、低剂量组能够降低关节炎指数和足跖肿胀度,明显降低血清中IL-1,IL-1β,IL-6和TNF-α的水平(P0.01),并且减轻滑膜组织的病理损伤。结论:防己水煎液总生物碱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明显降低血清中炎性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27.
<正>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是一种三维脊柱畸形,根据患者的发病年龄分为婴幼儿型(出生~2岁)、儿童型(3~9岁)和青少年型(10岁及以上),是导致脊柱畸形最为常见的儿童青少年骨骼肌肉系统疾病[1]。由于IS在身体发育较为迅速的阶段(青少年期)更易出现,因此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临床中最常见的脊柱畸形,  相似文献   
28.
郭辰 《河北中医》2016,(5):758-761
目的观察推拿联合黄芪杜仲汤加减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以下简称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应用推拿治疗,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黄芪杜仲汤加减治疗。2组均15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比较2组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肩关节疼痛指标、肩关节功能活动指标评分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3%,对照组总有效率86.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前后肩关节疼痛指标、肩关节功能活动指标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肩关节疼痛程度降低,肩关节功能活动增强;治疗组治疗后肩关节疼痛指标、肩关节功能活动指标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推拿联合黄芪杜仲汤加减治疗肩周炎,能够恢复患者肩关节功能,减轻肩关节疼痛,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早期胃印戒细胞癌(SRC)的临床与病理特点,及与其他组织学类型的早期胃癌的鉴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255例经手术病理或内镜活检证实的T1期胃癌患者(其中27例SRC)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T1期胃癌中,SRC的平均年龄为(50.7±2.2)岁,明显低于管状腺癌(60.6±1.0)岁及低分化腺癌(57.3±1.4)岁(P<0.01)。 SRC女性患者的比例为51.8%,明显高于管状腺癌(26.2%)(P<0.01),与低分化腺癌(50.6%)相近。早期SRC好发于胃中部(63.0%),内镜下以凹陷型(77.8%)多见。SRC组T1a患者的比例为77.8%,高于低分化腺癌组(56.3%)及管状腺癌组(61.0%),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期伴有淋巴结转移的SRC患者的比例(18.5%),高于管状腺癌组(12.1%),与低分化腺癌组(17.2%)相仿(P>0.05)。SRC组病灶的最大径与低分化腺癌组及管状腺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RC组T1a期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15.0%)与T1b期(2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SRC具有一定的临床病理特征,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30.
郭辰  蔡嵘  任刚 《临床荟萃》2015,30(6):698
多种因素都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相关,包括肿瘤临床分期、病理组织类型、浸润深度、肿瘤大小等,但各种报道的结论并不完全一致。因胃癌原发部位、病理类型、浸润程度等不同,其淋巴结转移规律差异较大。探讨不同部位、病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分布特点对指导影像学术前分期、外科医生术前及术中判断淋巴结转移程度和规范的淋巴结清扫,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回顾性分析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的临床病理指标,则可以运用这些指标在术前及手术起始阶段对淋巴结转移状况做出较准确的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