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1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23篇
耳鼻咽喉   6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16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53篇
综合类   50篇
预防医学   60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38篇
肿瘤学   4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的原因和防治对策。方法:观察176例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情况,对中耳积液耳聋者行鼓室穿刺抽液处理。采用χ^2检验比较患者年龄、性别、鼻咽原发病灶大小、部位以及放疗前后有否分泌性中耳炎等因素与放疗后产生分泌性中耳炎的关系。结果: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率为48.9%,而放疗后6个月内的发生率为51.2%。患者年龄(P=0.367)、性别(P=0.126)及鼻咽原发灶大小(P=0.147)等因素对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无显著影响,而放疗前有分泌性中耳炎和鼻咽肿瘤侵及侧壁与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的长期存在显著相关,P值均为0.000。结论:放疗前有分泌性中耳炎、鼻咽肿瘤侵犯侧壁是鼻咽癌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长期存在的危险因素。对放疗后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耳聋实行多次鼓室穿刺抽液和适当选择助听器是目前可行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抑制剂吡喃阿霉素(THP)、阿霉素(ADM)诱导鼻咽低分化鳞癌细胞株SUNE-1细胞凋亡的作用;并检测药物作用后SUNE-1线粒体膜电位及Livin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MTT法检测THP、ADM对SUNE-1细胞的生长抑制,Annenxin V FITC染色检测凋亡早期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改变和Livin的表达情况。结果:ADM和THP对SUNE-1具有较强的体外抗肿瘤作用,随着药物浓度增高细胞增殖抑制率增高,其IC50分别为0.004 1±0.000 3"g/ml和0.003 8±0.000 8"g/ml(P=0.542)。随着药物作用时间的增加,SUNE-1细胞凋亡率逐渐增高,同时伴有线粒体内膜电负性逐渐增加。ADM、THP诱导SUNE-1细胞凋亡中出现Livin的表达上调,但THP作用后表达上调的程度较ADM低。结论:TopoⅡ抑制剂蒽环类药物THP、ADM具有抑制细胞增殖和诱导鼻咽低分化鳞癌细胞株SUNE-1细胞凋亡的作用。TopoⅡ抑制剂作用鼻咽癌细胞后诱导IAP蛋白中的Livin表达上调,但THP作用后所引起的Livin表达上调不如ADM显著,因此THP在治疗鼻咽癌时可能具有更好的应用价值,需在临床中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23.
鼻咽癌上颌骨外翻进路切除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翔  闵华庆  黄晓明  张锦明  陈福进 《癌症》1999,18(2):187-189
目的:探讨鼻咽原发癌外科治疗的新进路。方法:3例鼻咽癌放疗后鼻咽复发患者,采用上颌骨外翻进路切除鼻咽复发癌。结果:3例鼻咽癌放疗后隐窝或侧壁的复发癌,经上颌骨外翻后,能够充分显露鼻咽及相邻的部分鼻咽旁组织,进行根治性手术切除,手术切缘病理均为阴性。术后2例伤口按期愈合,1例腭穿孔;2例出现轻度张口受限。结论:上颌骨外翻进路能够充分暴露鼻咽及鼻咽旁间隙,将鼻咽及扩展到鼻咽旁的癌瘤根治性切除;也可用于鼻咽其它肿瘤或咽旁间隙肿瘤的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24.
25.
目的 评价寰枢椎后路融合角度与术后下位颈椎矢状面曲度之间的联系并确定最佳的寰枢椎固定角度以保护颈椎生理曲度.方法 对1995年2月至2005年6月因寰枢椎脱位而行后路C1,C2融合术的92例患者进行术后随访.术前测量颈椎侧位片C1-C2,C2-C7夹角,并且进行术后长期随访,以观察术后随访C1-C2,C2-C7夹角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0~10.3年,平均5.2年.术前及术后随访时C1-C2夹角平均值分别为18.4°±9.3°、26.0°±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P<0.05);术前及术后随访时C2-C7夹角平均值分别为14.5°±10.1°、5.6°±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P<0.05);其中术后随访C1-C2固定角度<20°(10°~20°)共计30例,≥20°(20.0°~43.6°)共计62例.C1-C2固定角度<20°者,术后随访C1-C2角度与C2-C7夹角之间无明确的相关性;C1-C2固定角度≥20°者,术后随访C1-C2角度与C2-C7夹角之间存在线性负相关;C1-C2术前、术后随访夹角的变化值与C2-C7术前、术后随访夹角的变化值之间也存在线性负相关. 结论寰枢关节行后路手术固定于高度前凸位时将导致术后下位颈椎的脊柱后凸,并且固定角度越大,下位颈椎的后凸程度就越大;为了保持下位颈椎的生理性曲度,手术中应尽量将C1-C2固定的角度控制在10°~20吨围内.  相似文献   
26.
目的验证新型寰椎椎弓根螺钉离体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通过CT扫描获取1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C_(0~3)图像信息,应用Hypermesh 12.0等图像处理软件构建C_(0~3)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置入新型寰椎椎弓根螺钉并枢椎椎弓根螺钉或传统寰椎椎弓根螺钉并枢椎椎弓根螺钉建立2种内固定模型,观察其前屈、后伸、侧曲、扭转等加载条件下C_0/C_1、C_1/C_2、C_2/C_3的活动度及内固定的应力分布,比较2种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置入新型螺钉后C_1/C_2扭转活动度比传统螺钉减少20.331 8%,其他加载条件下活动度基本等同。在侧曲与扭转状态下,新型螺钉最大应力均小于传统螺钉,在前屈、后伸时最大应力相当。结论新型螺钉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与传统螺钉相当,在对抗扭转活动方面优于传统螺钉;新型螺钉使应力更加合理分散,最大应力减小,有助于降低内固定失效风险。  相似文献   
27.
目的:分析我院住院患者退药原因.方法:随机抽取300张住院患者退药申请单进行分析.结果:退药61种256例次.退药情况多见于患者出院、不良反应、用药调整、患者拒用、电脑出错等.结论:应加强用药管理,减少退药现象的发生,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28.
婴幼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8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婴幼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的病因,从而提出其预防及治疗措施,以减少发病率和提高治愈率.方法:对我院2006~2008年诊断为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的住院病例进行分析.结果:82例患儿中,79例为单纯母乳喂养,患病前婴儿及母亲均未使用过维生素K制剂;皮肤粘膜、肠道和穿刺点出血者40例,颅内出血者48例;有颅内压增高者30例;有神经系统症状体征者48例;失血性贫血者78例,均采用维生素K1等药物治疗及对症处理,其中31例颅内出血者手术治疗.除4例严重者自动出院外,其余78例临床治愈出院.结论:婴幼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使用维生素K1治疗近期效果良好,伴有颅内出血者可手术治疗;孕母及婴儿预防使用维生素K可减少甚至避免本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9.
对23例嗅神经母细胞的治疗经验作回顾性分析.男12例,女11例.中位年龄27岁.平均病程16.8月。主要症状为鼻塞、涕血和嗅觉减退.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分析,总的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60%、48.8%.男性患者及30岁以下者预后较好。根据Kadish分类法,A、B、C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5.7%、34%、和28.6%.根治性手术组、放疗组和手术加术后放疗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33.3%、42.8%和60%。由于本清对放疗有中度敏感性,我们认为本病的治疗应是根治性手术加术后放疗为佳.化疗对部分病人有一定的疗效.本文还结合文献讨论了本病的起源和诊断等问题.  相似文献   
30.
针刺结合铺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87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棘手的常见病,属于中医“尪痹”的范围。笔者采用针刺结合铺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87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