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2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对比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与正常人群不同部位心外膜脂肪体积差异,探讨心外膜脂肪组织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关联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65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65例在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与之匹配的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对象均记录基线资料及伴发疾病,采用冠状动脉CT测定总心外膜脂肪组织(EAT-total)体积,心室周心外膜脂肪(EAT-ventricular)体积,心房周心外膜脂肪(EAT-atrial)体积,左房周心外膜脂肪(EAT-LA)体积及右房周心外膜脂肪(EAT-RA)体积。比较2组不同部位心外膜脂肪体积差异,分析心外膜脂肪组织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相关性。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除心室周心外膜脂肪组织外,其余区域心外膜脂肪组织在病例组中均较对照组升高[EAT-atrial,(55.3±19.6)vs(68.7±29.1)cm~3,P0.05; EAT-LA,(31.9±11.9)vs(39.5±19.3)cm~3,P0.05; EAT-RA,(23.4±8.7)vs(29. 2±11.5)cm~3,P0.05; EAT-total,(130.5±42.1)vs(150.5±61.2)cm~3,P0.05]。在多因素分析中校正混杂因素后,总心房周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及右心房周心外膜脂肪体积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发生有关(P0.05)。结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心外膜脂肪集聚,增多的心外膜脂肪组织可能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发生及发展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2.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复发是一个需要进一步认识和解决的临床难题,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内的联合治疗是现阶段减少复发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33.
胺碘酮治疗对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而植入ICD患者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Kazuhiro  S  Takashi  K  Seiji  T  郭红阳 《心血管病学进展》2006,27(5):673-673
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不能使患者绝对免于心律失常引起的死亡。通过合并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有可能减少ICD电击而提高患者的预后和牛活质量。但由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并可能对ICD正确放电治疗产生干扰,因此并非所有的合用均对患者有益。目前仅索他洛尔被证实可减少ICD植入后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肾功能不全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衰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 - 2012 年于解放军总医院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装置的51 例心衰患者。根据肾病膳食改良试验(modification of diet in renal disease,MDRD) 公式法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 将患者分为两组:显著肾功能不全组(GFR < 60 ml/min) 和肾功能正常或轻度受损组(GFR ≥ 60 ml/min),观察其治疗和预后情况。 结果 经平均31.4 个月随访,显著肾功能不全组全因死亡率(Logrank检验P =0.02) 及全因死亡与因心衰住院联合终点事件风险(Log-rank 检验P =0.001) 均显著高于肾功能正常或轻度受损组。Cox 回归分析显示GFR、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eft ventricle end systole diameter,LVEDd) 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CEI/AERB) 治疗与全因死亡及因心衰住院风险升高显著相关。 结论 肾功能不全显著增加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衰患者的死亡率和住院率。  相似文献   
35.
目的 研究肺静脉电隔离(pulmonary vein isolation,PVI)或迷宫手术(maze procedure,MAZE)联合神经节消融,和单独神经节消融治疗房颤的疗效.方法 在PubMed、Embase、Cochrane、ClinicalTrials、Sinomed以及万方数据库中进行了系统的文献检索(1968年-2013年6月),纳入了PVI/MAZE联合神经节消融与传统PVI/MAZE的比较,单独神经节消融与PVI/MAZE的比较的对照试验文献.主要结局终点是单次手术后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无颤或房速复发的成功率.检索的303篇文献中有7篇入选.结果 PVI/MAZE联合神经节消融显著提高了阵发性房颤患者窦性心律的维持(n=395,OR 6.94;95% CI:2.97 ~ 16.21),而对于非阵发房颤的患者则无明显获益(n=174,OR 2.84;95% CI:0.81~10.03).单独神经节消融术后窦性心律维持率低于PVI/MAZE(n=106,OR 0.31;95% CI:0.14~ 0.71).结论 PVI/MAZE联合神经节消融可提高阵发性房颤患者窦性心律的维持率,但非阵发性房颤患者无明显获益;单独神经节消融成功率低于PVI.  相似文献   
36.
二维及三维超声心动图诊断单纯性二尖瓣前叶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二维及三维实时超声心动图探讨单纯性二尖瓣前叶裂的诊断特点,进一步确认二尖瓣前叶裂的超声诊断标准.方法 对26例单纯性二尖瓣前叶裂患者的二维及三维实时超声心动图图像进行分析,观察裂的形态、位置及二尖瓣反流等.结果 26例患者中,23例二尖瓣前叶裂位于近联合处,3例位于二尖瓣前叶中间;8例合并二尖瓣脱垂及腱索断裂;15例二尖瓣前叶裂呈近"I"型,11例呈近"C"型或"S"型;5例二尖瓣口未见反流信号,9例伴二尖瓣中度以上反流.结论 动态图像下二尖瓣短轴切面显示二尖瓣前叶不连续,可探及回声失落处,是二尖瓣前叶裂的特异性诊断特点.二尖瓣裂致二尖瓣关闭不良者彩色多普勒显示二尖瓣反流源于裂口处.连续扫查二尖瓣配合三维超声心动图可以清晰显示二尖瓣裂的位置、形态以及程度.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探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后复发原因。方法: 对356 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射频消融术后进行随访,回顾性分析其电生理资料。结果: 356例中10例复发,复发率2.8%,320例患者射频术后无心房回波,无跳跃现象,一直未复发;术后有心房回波无跳跃现象未诱发出室上速17例,其中3例复发;术后有跳跃及心房回波未诱发出室上速11例,其中5例复发;术后有跳跃无心房回波未诱发出室上速8例,2例复发。10例复发患者,第2次射频消融术后房室结不应期均较第1次术后延长,且与术前快径不应期差值明显减小,第2次射频消融术后随访至今(>9个月),无1例复发。结论: 慢径残存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8.
目的:通过程序式功能锻炼表预防起搏器植入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方法:将功能锻炼的方式、方法、锻炼时间列成程序表,应用于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中。分别在术后7 d及1,3,6,12个月时抽血复查血浆D-二聚体,观察术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随访1年患者均未检测到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无颈肩痛、肩周炎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恢复顺利,临床治疗效果满意。结论: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程序式的功能锻炼能够有效降低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促进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9.
目的:观察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6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予西医常规处理,治疗组使用疏血通.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其血液流变学主要指标的改善亦优于对照组.结论:疏血通是一种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可靠的药物.  相似文献   
40.
有机硝酸酯类通过释放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而产生舒张血管的效应,其中的硝酸甘油(Nitroglyeerin,NTG)至今仍作为抗缺血性心脏病最重要的药物之一,但持续应用NTG可导致快速发生的耐药现象,从而限制了’在临床上的应用。现已提出多种关于NTG耐药的机制,但它们之间似乎相互独立而缺乏明显的关联,这虽然提示NTG耐药机制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更说明了目前对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