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35篇
  免费   1535篇
  国内免费   946篇
耳鼻咽喉   173篇
儿科学   164篇
妇产科学   143篇
基础医学   1163篇
口腔科学   358篇
临床医学   3985篇
内科学   2132篇
皮肤病学   210篇
神经病学   571篇
特种医学   887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861篇
综合类   7661篇
预防医学   3197篇
眼科学   301篇
药学   3099篇
  49篇
中国医学   3393篇
肿瘤学   767篇
  2024年   176篇
  2023年   645篇
  2022年   688篇
  2021年   588篇
  2020年   631篇
  2019年   703篇
  2018年   712篇
  2017年   464篇
  2016年   615篇
  2015年   663篇
  2014年   1369篇
  2013年   1353篇
  2012年   1471篇
  2011年   1616篇
  2010年   1499篇
  2009年   1418篇
  2008年   1437篇
  2007年   1366篇
  2006年   1276篇
  2005年   1237篇
  2004年   1150篇
  2003年   1044篇
  2002年   1008篇
  2001年   970篇
  2000年   782篇
  1999年   609篇
  1998年   546篇
  1997年   512篇
  1996年   514篇
  1995年   452篇
  1994年   414篇
  1993年   305篇
  1992年   270篇
  1991年   207篇
  1990年   195篇
  1989年   159篇
  1988年   146篇
  1987年   142篇
  1986年   128篇
  1985年   124篇
  1984年   80篇
  1983年   78篇
  1982年   75篇
  1981年   68篇
  1980年   53篇
  1979年   34篇
  1978年   13篇
  1965年   14篇
  1964年   13篇
  1959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应用目前较广泛的Microsoft出品的Excel5.0对实验室室内质量控制数据进行处理,克服手工计算,绘图繁琐精确性差的缺点,与专用软件包相比,也具有更强的扩充性和更大的灵活性,对实验数据的计算机管理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探讨甲状腺常见良、恶性单发结节的CT平扫及单期增强影像特征,应用多征象联合的方法提高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搜集甲状腺单发结节患者61例(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27例,腺瘤7例,甲状腺癌27例),比较分析良、恶性结节的影像征象(包括是否囊变、增强后结节与甲状腺组织的边界、钙化、甲状腺边缘腺体的完整性、增强扫描结节实性成分密度是否均匀及颈部有无异常淋巴结),进行x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区分主要征象及次要征象,使用主次多征象联合方法判断结节性质.结果 经x2检验良恶性甲状腺结节以上影像征象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无囊变、增强后结节与正常甲状腺组织边界不清晰及颈部异常淋巴结为甲状腺恶性结节的危险征象(OR值分别为10.672、27.188、94.000),上述3个征象作为鉴别甲状腺结节性质的主要征象,其他3个征象作为次要征象,以2个主要征象加1个次要征象或1个主要征象加3个次要征象作为诊断恶性结节的最低标准,诊断本组恶性结节敏感度为88.9%,特异度为88.2%,阳性预测值为85.7%,阴性预测值为90.9%,总体诊断符合率为88.5%.结论 CT平扫及单期增强检查对评估甲状腺常见单发结节性质具有重要价值,应用主次多征象联合判断的方法可获得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探讨乳腺X线摄影非晶硒探测器点状脱膜伪影及其空间分布特点与X线曝光参数(kV,mAs)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方法 用不同厚度乳腺体模在不同的X线曝光参数(kV,mAs)下成像,通过系统坏点检测程序计算点状脱模伪影数量与成像参数的关系并观察其空间分布特点.选择恰当的校准参数对非晶硒探测器进行校准后通过体模成像和临床实践,观察校准后点状伪影的变化.结果 不同厚度乳腺体模在不同的曝光参数成像时,点状脱膜伪影的空间分布特点和数量不同.恰当校准后,体模成像和临床实践显示,点状脱模伪影明显减少.结论 为了提高乳腺X线成像质量,需根据点状脱膜伪影与曝光参数的关系选择恰当的校准参数.  相似文献   
994.
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提高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早期诊断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因乳头溢液及疼痛就诊而临床触诊阴性、超声及钼靶 X 线检查未见明确病灶的8例患者,经手术证实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术前 MRI 图像———T2 WI 脂肪抑制(T2 WI-SPAIR)、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最大密度投影(MIP),并与术后病理对照,总结其早期病变的形态、分布、信号特点以及内部强化特征。结果8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病变隐匿,MRI 表现分为3类:(1)隐匿型导管内乳头状瘤,仅见大导管扩张、未见明确实性结节3例(占37.5%);(2)条形扩张导管内见实性微小结节型3例(占37.5%);(3)沿乳腺末梢导管散在分布类圆形小结节型2例(占25%),结节最大径约0.4~1.0 cm,平均0.7 cm。导管内乳头状瘤早期表现多为隐匿型及条形扩张导管内实性微小结节型,占75%。病灶 T2 WI-SPAIR 以等信号、等/高混杂信号为主,呈导管样强化,ADC 值及动态增强 TIC 表现多样性,其诊断需结合形态学及伴随征象。结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早期病变隐匿,MRI 可以敏感检出并定位,并对病灶的形态及功能成像具有优势,可为临床确诊及早期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单纯后路骶骨整块切除、纱布填塞技术治疗累及S_2水平原发恶性骶骨肿瘤的手术入路、切口选择、手术方法及并发症。方法采用单纯后路骶骨整块切除、纱布填塞技术治疗9例累及S_2水平的原发恶性骶骨肿瘤患者,均未行腰骶部重建,其中脊索瘤6例,Ewing肉瘤2例,软骨肉瘤1例。用VAS评分评价手术前后疼痛程度,用改良Biagini评分评价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结果 9例患者瘤体均顺利切除,截骨水平位于S_26例,S33例。手术时间150~320(221.7±35.6)min,术中出血800~1 800(1 144±332.5)ml。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5~61个月。4例出现皮肤坏死后伤口感染,二次手术后伤口愈合。术前9例神经功能基本正常;术后2例括约肌功能基本正常,6例括约肌功能障碍、排尿排便刺激感存在,1例括约肌功能丧失、不能感觉排便刺激。6例术后存在神经性疼痛,治疗4个月后VAS评分为0.5~3分。1例Ewing肉瘤与1例软骨肉瘤复发;1例脊索瘤患者术后32个月死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结论单纯后路骶骨整块切除、纱布填塞技术能顺利完成S_2水平骶骨整块切除手术,方法可靠,可达到彻底的肿瘤切除边缘;但其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对患者大小便功能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19例(共21条肢体),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进行腔内治疗。结果 19例患者中,重度肢体缺血(卢瑟福分级4~6级)6例,间歇性跛行(卢瑟福分级2~3级)13例。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12例,高血压病13例,糖尿病11例,含碘对比剂过敏2例,肾衰竭2例。21条肢体中,泛大西洋介入学会协议(TASC)A级12条、TASC B级6条、TASC C级3条。1例TASC C级病变腔内治疗失败,转开放转流手术,余18例20条肢体均治疗成功,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前踝肱指数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47±0.12vs 0.89±0.15,P0.05)。术后1个月病变段通畅率100%(20/20),术后6个月通畅率90.00%(18/20)。术后随访期间肾功能无恶化。结论对于存在对比剂肾病风险、含碘离子对比剂过敏的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的下肢动脉成形术是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异体皮质骨板股骨内侧辅助固定结合外侧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髁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03—2013-06采用异体皮质骨板股骨内侧辅助固定结合外侧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髁部粉碎性骨折及该部位术后骨不连、钢板断裂及感染病灶清除术后骨缺损33例。结果本组33例均获平均32(12~69)个月随访。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7.6(3~18)个月。无感染、内固定物松动、再骨折、免疫排斥反应等并发症发生。影像学资料示术后6个月异体骨板边缘变圆钝,异体骨板与宿主骨之间存在部分间隙,术后12个月异体骨板边缘进一步变薄、变圆,异体骨板两端与股骨之间间隙消失,可见边缘与宿主骨愈合征象。按Merchan等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定:优16例,良12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4.8%。结论应用异体皮质骨板股骨内侧辅助固定结合外侧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髁部粉碎性骨折,增加了股骨内侧的支撑力度,提高了固定的稳定性,术后可以早期膝关节功能锻炼,减少钢板的疲劳断裂。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分析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并分析不同清扫范围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23例接受胃癌根治术治疗的进展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分型及其他临床资料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分析不同清扫范围对临床预后的影响。结果淋巴结转移率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无关(P>0.05);肿瘤直径越大、Borrmann分型、TNM分期越高及分化程度越低,淋巴结转移率越高(P<0.05);D2淋巴结清扫术在淋巴结转移率及3年、5年存活率方面均优于D1、D3清扫术(P<0.05)。结论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的大小、Borrmann分型、TNM分期、分化程度密切相关。由于D2根治术较D1、D3根治术在预后有明显优势,且D3根治术损伤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因此,胃癌D2根治术清扫范围较为合理,D3根治术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探究《3+1》整体康复护理方式在老年痴呆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的方法,观察组采用《3+1》整体康复护理方式,具体的护理方法是评估病情、健康教育、认知能力的训练以及护理时间的训练。结果 护理前,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简易智能状态量表评分与日常自理能力量表评分对比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MMSE评分与ADL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的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测法量表评分对比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CRRCAE量表的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1》整体康复护理方式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日常自理能力和认知能力,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护理方式。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评估氢吗啡酮用于骨科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与传统强阿片药舒芬太尼的镇痛效能和副作用进行比较。方法全麻下行骨科手术、术后接受24小时自控静脉镇痛患者114例。将114例患者随机分为氢吗啡酮组和舒芬太尼组,镇痛药液包含0.16 mg/ml盐酸氢吗啡酮或1μg/ml枸橼酸舒芬太尼。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手术部位、后静脉镇痛期间、记录用药剂量、静止和运动疼痛评分、镇静评分、心率、血压、脉搏氧饱和度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氢吗啡酮组患者术后各个时点患者心率(80±15)次/分,收缩压(113±15)mmHg,舒张压(65±10)mmHg,脉搏氧饱和度(98±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小时氢吗啡酮组VAS评分低于舒芬太尼组,而术后18小时、24小时氢吗啡酮组VAS评分高于VAS组。术后6小时、18小时和24小时氢吗啡酮组PCA按压次数和药物用量均高于舒芬太尼组。两组患者以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均为2(2,2),也未出现术后镇痛相关的呼吸抑制。氢吗啡酮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和眩晕的发生率分别为7.1%和1.9%,与舒芬太尼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对术后镇痛的满意度均为5(4,5)。结论氢吗啡酮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成人骨科术后静脉自控镇痛,0.16mg/ml盐酸氢吗啡酮与1μg/ml枸橼酸舒芬太尼的镇痛效能和不良反应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