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3篇
  免费   154篇
  国内免费   76篇
耳鼻咽喉   32篇
儿科学   24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67篇
口腔科学   106篇
临床医学   269篇
内科学   158篇
皮肤病学   46篇
神经病学   55篇
特种医学   99篇
外科学   284篇
综合类   564篇
预防医学   231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191篇
  2篇
中国医学   152篇
肿瘤学   96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124篇
  2010年   150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144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目的 探讨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诊断和外科术式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1年12月15例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病例资料.结果 15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1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1例行Frey手术,1例行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1例行胆总管十二指肠侧侧吻合.发生术后并发症2例,1例发生胆瘘和坏疽性胆囊炎;另1例为急性心肌梗死;其余13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多于术后2周内痊愈出院.术后病理诊断12例为慢性胰腺炎,3例为胰腺癌.结论 本病主要症状为腹痛;CT是首选检查方法,术前难以判断胰头肿块性质;建议早期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尽可能地采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探讨家庭干预对抑郁症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 将75例符合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5例和对照组40例,均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研究组同时进行家庭干预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Ⅱ-CV)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患者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结果 经6个月治疗,研究组和对照组显效率分别为77.1%和5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GQOLI-74各维度和FACESⅡ-CV各因子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且均高于治疗后对照组各相应项目评分(P<0.05).结论 抗抑郁药物合并家庭干预对抑郁症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联合水飞蓟宾胶囊对糖耐量减低(IGT)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IGT合并NAFLD患者72例。对照组36例,予以饮食及运动治疗;观察组36例,在饮食及运动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二甲双胍片及水飞蓟宾胶囊口服,疗程均为12周。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所有患者进行肝脏CT检查,比较两组临床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肝脂肪变等的变化。结果  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G)、空腹血浆胰岛素(FIN)、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TNF-α均明显改善(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肝脂肪变的程度与BMI、HOMA-IR、TG、TC、TNF-α呈正相关(P <0.05)。结论  二甲双胍联合水飞蓟宾胶囊能够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肝酶及炎症因子TNF-α水平,减少肝脏脂肪变程度。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六味地黄丸联合唑来膦酸治疗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1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6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注射液,5 mg/次,1次/年。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六味地黄丸,8丸/次,3次/d。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12个月。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VAS)评分、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评分、腰椎1~4骨质密度(BMD)、全髋关节骨BMD、左侧股骨颈BMD、Ⅰ型原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GP)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9.07%、95.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血清PINP、β-CTX、ALP及BGP水平显著降低,SF-36评分、腰椎1~4 BMD值、全髋关节骨BMD值、左侧股骨颈BMD值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血清PINP、β-CTX、ALP及BGP水平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腰椎1~4 BMD值、全髋关节骨BMD值、左侧股骨颈BMD值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味地黄丸联合唑来膦酸治疗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增加骨密度,提高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淋巴结清扫在肝内胆管癌根治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倾向评分匹配及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12月至2017年12月12家医疗中心收治的448例(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79例、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32例、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1例、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20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19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18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18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16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10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7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5例、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3例)肝内胆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81例,女167例;中位年龄为57岁,年龄范围为22~80岁。448例患者中,143例术中常规行淋巴结清扫设为清扫组,305例术中未常规行淋巴结清扫设为对照组。观察指标:(1)倾向评分匹配情况及匹配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2)术中和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4)生存分析。采用门诊、电话及邮件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和肿瘤复发情况。术后2年内每3个月随访1次,术后2~5年每6个月随访1次,5年后每1年随访1次。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10月31日或患者死亡。倾向评分匹配按1∶1最近邻匹配法匹配。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结果(1)倾向评分匹配情况及匹配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448例肝内胆管癌患者中,286例(清扫组和对照组各143例)配对成功。倾向评分匹配前清扫组患者性别(男、女),合并肝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B级),切缘距肿瘤距离(<1 cm、≥1 cm),肿瘤分化程度(高分化和中分化、低分化),肝切除方式(解剖性肝切除、非解剖性肝切除)分别为77例、66例,33例,96例、47例,70例、73例,105例、38例,79例、64例,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04例、101例,121例,165例、140例,207例、98例,251例、54例,124例、181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079,11.885,7.098,14.763,5.184,8.362,P<0.05);经倾向评分匹配后清扫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77例、66例,33例,96例、47例,70例、73例,105例、38例,79例、64例,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79例、64例,29例,88例、55例,71例、72例,112例、31例,74例、69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56,0.329,2.158,0.014,0.936,1.400,P>0.05)。(2)术中和术后情况:倾向评分匹配后,清扫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例数、术后并发症例数、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65 min(160~371 min)、300 mL(200~500 mL)、37例、46例、12 d(9~17 d),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59 min(46~250 min)、200 mL(100~400 mL)、24例、25例、9 d(7~11 d),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700,χ2=3.520,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例数、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520,χ2=8.260,Z=4.270,P<0.05)。(3)随访情况:清扫组14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26个月。清扫组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6.9%、32.8%、25.0%,中位生存时间为22.0个月(18.0~26.0个月)。对照组143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1~32个月。对照组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1.7%、38.0%、31.0%,中位生存时间为22.0个月(11.0~32.0个月)。两组患者总体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66,P>0.05)。(4)生存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切缘距肿瘤距离、肿瘤直径、肿瘤数目、微血管侵犯、病理学检查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肝内胆管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因素(χ2=10.662,9.477,16.944,6.520,11.633,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切缘距肿瘤距离<1 cm、肿瘤直径>5 cm、肿瘤数目为多发、微血管侵犯和病理学检查淋巴结转移阳性是影响肝内胆管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0.600,1.571,1.601,1.750,1.723,95%可信区间为0.430~0.837,1.106~2.232,1.115~2.299,1.083~2.829,1.207~2.460,P<0.05)。结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肝内胆管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淋巴结转移患者在肝内胆管癌根治术中行淋巴结清扫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86.
为评价二尖瓣球囊成形术(PBMV)后心房颤动的复律疗效及维持窦性心律的影响因素,对30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心房颤动(简称二狭房颤)的患者在PBMV后1~2周进行复律治疗。结果显示:PBMV后近期复律治疗房颤均能转复为窦性心律。随访19~46(31.6±7.1)月,22例患者仍维持窦性心律(73.3%)。房颤复发与患者的年龄、二狭程度无明显关系。房颤病程超过12个月,PBMV后左房残留压较高和术后左房回缩程度小是房颤复发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7.
目的 提高医学信息教育水平,促进医疗信息化更快更好发展.方法 根据医学信息学教育及医疗信息化现状中存在学科发展滞后、师资力量薄弱等种种弊端,研究人才培养解决方案.结果 从医疗信息化实践出发,提出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变革、建立医院信息系统模拟实验室等建议.结论 对于医学信息教育的发展和成熟,促进医学信息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8.
目的通过与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相比较,探讨经皮微创普通椎弓根钉内固定辅助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将86例胸腰椎骨折随机分为两组(n=43),分别采用经皮普通椎弓根钉内固定(微创组)和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开放组)治疗胸腰椎骨折,比较两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值、矢状面Cobb角、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所有患者随访6~48个月,平均18.6个月。微创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平均从术前(47.5±8.6)%恢复至术后(90.3±5.8)%,Cobb角平均从术前(17.6±6.20)°恢复至术后(2.0±1.30)°,微创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与开放组(91.7±5.0)%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伤椎矢状面Cobb角与开放组(1.9±1.20)°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手术时间平均(94.0±21.3)min,与切开组(98.5±16.5)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中出血量平均(54.4±12.6)mL,与切开组(289.1±20.5)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开放组1例出现切口感染外,两组未出现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经皮普通椎弓根钉内固定辅助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与开放性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相比创伤小,出血少,患者恢复快,可达到开放复位同样的疗效。  相似文献   
89.
郭伟  李小臣  李慧  曹丽  李娜  仰曙芬 《安徽医药》2019,23(8):1566-1569
目的 探讨血糖控制优化方案(BGCOP)在肝胆外科术后应激性高血糖(SHG)病人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简单化随机分组法将2015年1—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86名符合条件的肝胆外科病人分为试验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试验组采取BGCOP控制血糖,对照组采取常规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CIIT)控制血糖。比较术后两组病人的血糖控制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在年龄、体质指数(BMI)、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后续研究没有影响。试验组采取BGCOP方案后血糖控制到目标值的时间为(4.54±1.51)h,对照组采用CIIT方案后血糖控制到目标值的时间为(8.54±2.68)h,试验组采用BGCOP方案后血糖控制到目标值的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高血糖指数(0.86±0.24)也明显低于对照组(1.97±0.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24,t=7.895,P<0.001);试验组病人50%葡萄糖救援、低血糖、严重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发生高渗性昏迷的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病人发生肺部感染、腹部感染和切口感染的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CIIT相比,BGCOP方案能更有效地控制肝胆外科术后SHG病人的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