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4篇
肿瘤学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1.
许杰  郝牧 《肿瘤防治研究》2021,48(2):186-190
p73蛋白是p53蛋白家族的主要成员之一,其编码基因TP73与TP53基因高度同源.与p53蛋白类似,p73蛋白功能涉及细胞生命活动的各个方面;但又与p53不同,p73蛋白在机体正常的细胞活动和肿瘤的发生发展中不仅扮演着抑癌因子的角色,其功能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丝毫不亚于p53蛋白.肿瘤发生涉及多种细胞生物学过程,例如细胞...  相似文献   
42.
目的研究并比较IL-12联合结核分枝杆菌(TB)DNA(Ag85A和ESAT-6)疫苗初免-BCG加强免疫的应答效果。方法将小鼠随机分成PBS阴性对照组和4组免疫组:BCG组、DNA(Ag85A和ESAT-6)初免-BCG异源加强组、DNA IL-12初免-BCG异源加强组和DNA初免-BCG IL-12异源加强组。末次免疫后4、6、8周分别测定血清总IgG水平,同时分离小鼠脾细胞,进行淋巴细胞增殖实验(流式细胞仪检测),测定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分泌水平,并检测小鼠脾脏淋巴细胞表型。结果4组免疫组体外经TB纯蛋白衍生物(TB-PPD)刺激后均检测到特异性IgG抗体产生,且抗体水平在末次免疫后4~8周逐渐增加,4组平均效价为1∶80,1∶120、1∶160、1∶160,各组抗体水平增加无明显差异(P>0.05);小鼠脾细胞体外经TB-PPD刺激后,4组免疫组均能产生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并诱生较强的IFN-γ反应,且DNA IL-12/BCG和DNA/BCG IL-12组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和IFN-γ分泌水平均明显强于BCG,DNA/BCG组(P<0.05),但DNA IL-12/BCG和DNA/BCG IL-12组间差异不明显;4组免疫组小鼠CD4 、CD8 T淋巴细胞较PBS组有较大升高(P<0.05),且DNA IL-12/BCG和DNA/BCG IL-12组CD4 、CD8 T淋巴细胞百分比大于BCG以及DNA/BCG组(P<0.05)。结论IL-12联合DNA疫苗初免-BCG加强的免疫策略较BCG免疫以及单纯的DNA疫苗初免-BCG加强免疫能在小鼠体内诱导更强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产生高水平的IFN-γ。  相似文献   
43.
目的:利用通用引物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登革病毒RNA,并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鉴定病毒型别。方法:用C6/36细胞培养登革病毒,碘化钠法提取病毒RNA,利用通用引物进行RT-PCR,对PCR产物用Mav I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鉴定。结果:应用通用引物RT-PCR方法可检测到含量为0.212ng/L的病毒RNA,扩增的产物及酶切片段与预期的靶序列长度和限制酶谱分析相一致。结论:用登革病毒NS1区通用引物通过RT-PCR并经酶切分型,是诊断登革病毒感染的一种简易快速的方法。  相似文献   
44.
目的 对从登革出血热 (denguehemorrhagicfever,DHF)病人血清分离到的一株登革 2型病毒 (denguevirustype 2 ,DEN 2B株 )和DEN 2NGC株作E、NS1蛋白部分基因序列测定并进行系统发生树分析 ,了解其变异及分子进化特征。方法 利用RT PCR法扩增B株和NGC株E、NS1部分基因片段 ,PCR产物直接测序 ;利用DNAssist软件预测其氨基酸序列 ,以及PHYLIP软件的CLUSTAL方法绘制系统发生树。结果 B株与NGC株E蛋白基因区第 1~ 4 76nt( 4 76bp)碱基序列存在 8个位点的差异 ;编码氨基酸存在 4个位置的不同 ;NS1基因区第 5 89~ 10 0 2nt( 4 13bp)碱基序列存在 7个位点的差异 ,编码氨基酸有 2个位置的改变 ;B株与NGC株和DEN 2 4 4株E区部分片段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9 .1%和 98.7% ;与NS1区部分片段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 98.3%和 98.1%。B株E基因、NS1基因序列已登录GenBank ,注册号分别为AY179733和AY2 384 71。结论 B株E、NS1基因序列和氨基酸序列与NGC株存在差异 ;B株与我国海南 1989年流行的DEN 2 4 4株和NGC株系统进化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45.
张会东  郝牧  鲍朗  黄毕  高蕾 《西部医学》2008,20(2):231-233
目的寻找钩体致病的信号传导通路,分析ompl17基因表达产物在体内相互作用的靶蛋白。方法分别构建诱饵质粒载体和血管内皮细胞cDNA文库,通过顺序性转染转入酵母细胞中,然后进行初步的鉴定。结果PCR和酶切分析证实构建成功了诱饵质粒载体和血管内皮细胞cDNA文库。结论成功构建酵母双杂交系统为发现ompl17基因表达产物在体内相互作用的靶蛋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6.
47.
目的:寻找多发性骨髓瘤(MM)基因芯片数据集中的潜在致病基因、疾病诊断和预后相关因子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获取基因芯片数据集 GSE13591 和 Zhan Myeloma,使用 R 语言进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对共同高表达基因进行 Meta分析,得到 P值中位秩次 TOP10基因。CCLE数据库分析 TOP10基因在各肿瘤细胞系中的 mRNA表达情况,筛选出蛋白酶体通路相关基因8(DCAF8)。cBioPortal数据库中分析DCAF8基因在各肿瘤细胞系的突变率。WB检测DCAF8蛋白在骨髓瘤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SPSS和Graph Pad软件分析DCAF8表达量和MM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绘制和生存分析。R语言Custer Profiler Package和Metascape数据库对DCAF8互作蛋白基因和共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数据集GSE13591和Zhan Myeloma的上调基因取交集得到477个共同高表达基因。在合并数据集中对上述基因进行 Meta分析,得到 P值中位秩次 TOP10基因,DCAF8在 MM细胞系中的平均表达水平最高。DCAF8基因在浆细胞骨髓瘤中的突变率位于各肿瘤细胞系的第一位。DCAF8蛋白在多种MM细胞系中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DCAF8表达量与MM患者的肿瘤负荷显著正相关,1q21扩增阳性组的DCAF8的表达量显著高于1q21阴性组。ROC曲线显示DCAF8的表达水平可以很好地区分MM患者和正常人(P<0.01)。DCAF8高表达组比DCAF8低表达组中位生存时间显著缩短。蛋白互作网络显示DCAF8可与XPO1蛋白直接相互作用。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结果表明,DCAF8与蛋白酶体功能、剪切体活性、组蛋白乙酰化酶活性、RNA转运等功能相关。结论:DCAF8在MM中显著高表达,其表达水平可以很好地区分MM患者和正常人;其高表达与MM患者的生存预后显著负相关,且与1q21扩增和XPO1蛋白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