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27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0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伽玛刀治疗脑部疾患晚发灶周水肿原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后晚发灶周水肿的原因,从而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伽玛刀治疗后不同程度晚发灶周水肿患者22例,临床资料齐全及影像资料完整,其中转移瘤2例,胶质瘤7例,脑膜瘤5例,血管畸形7例,帕金森氏病1例(其中4例为院外作伽玛刀治疗),3例用了MRA复查(院外),全部病例术前MRI图像上均无明显水肿.于治疗后2~12个月行MRI复查.灶周水肿程度分为轻、中、重度.结果:轻度水肿5例,其中胶质瘤4例,转移瘤1例;中度水肿8例,其中血管畸形4例,胶质瘤3例,转移瘤1例;重度水肿9例,其中脑膜瘤5例,血管瘤3例,帕金森氏病1例.结论:产生灶周水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病灶大小及照射剂量似有一定关系.笔者根据一些特定部位及血管畸形治疗后易发生水肿的特点,提出可能与损伤邻近的引流静脉导致回流障碍及照射后组织坏死吸收引起自身免疫有关.  相似文献   
12.
探讨中枢性尿崩症的脑部MRI诊断及相关性问题,报道了27例DI患者的MRI所见,9例通过手术证实,5例作过Gd-DTPA增强扫描,均采用SE系列,以DI的成因及其与脑MRI的相关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枢性尿崩症(centraldiabetesinsipidus,DI)的脑部MRI诊断及相关性问题。材料与方法:报道27例DI患者的MRI所见,9例通过手术证实,5例作过Gd-DTPA增强扫描,均采用SE系列,对DI的成因及其与脑MRI的相关性进行探讨。结果:27例中,9例表现正常及空蝶鞍,其余病变均累及下丘脑-垂体系统,其中肿瘤(垂体腺瘤,颅咽管瘤,生殖细胞瘤)10例,单纯垂体后叶高信号消失5例,合并垂体后叶高信号消失12例,鞍区手术2例,组织细胞病X1例。结论:中枢性尿崩症病因复杂多样,最常见于垂体腺瘤,颅咽管瘤,生殖细胞瘤,鞍区术后。后叶高信号消失对DI的诊断具有特征性价值,对DI患者的影像学检查,MRI应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   
14.
背景:四肢创伤常合并有肌腱、关节囊、骨质和内植物的外露,需要行皮瓣修复。研究表明,皮瓣是修复四肢创伤后软组织缺损的重要方法,但皮瓣围手术期软组织床的处理至今少有报道。目的:文章探讨皮瓣修复创伤性软组织缺损的的围手术期处理策略。方法:纳入二期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94例,术中止血带下清创,根据情况决定骨、肌腱、关节囊和内植物的取舍,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后,切取皮瓣覆盖创面,并恰当引流。结果与结论:修复的皮瓣全部成活,5例骨外露病例皮瓣渗出,28例肌腱及关节囊外露组均正常愈合。未发生与保留内植物相关的并发症,但有3例出现骨折延迟愈合,1例出现骨不连。结果提示,皮瓣治疗围手术期的处理要引起关注,仔细清创,合理选择皮瓣,充分引流,规范应用抗生素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对于创面中骨、肌腱、关节囊和钢板等所谓异物的处理,既要权衡利弊,更要适当放宽保留的指征。  相似文献   
15.
经下入路介入法治疗输尿管狭窄(附25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下入路介入法治疗输尿管狭窄的应用效果。材料与方法 25例经影像学确诊为输尿管狭窄并上尿路积水中,20例为输尿管取石术后狭窄,5例为不明原因非外压性狭窄。经膀胱镜将导丝送至输尿管狭窄以上,采用导丝导管交换及对比剂定位技术,在狭窄处行球囊扩张。结果 18例成功放置双J管行内引流,1例因输尿管上段高度纤曲狭窄置管失败,6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术后分别观察3、6、12个月及1~5个月,复查B超、TV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测绘健康人脑参与数字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的脑功能区,并比较两种类型数字记忆认知脑区的激活特点和差异.方法 18名右利手健康受试者分别进行数字长时和短时记忆任务时行fMRI扫描.任务采用组块设计,SPM99软件行数据分析,计算激活脑区像素值的偏侧化系数(LI值).结果 经单样本t检验(P<0.000 1)显示,数字长、短时记忆任务主要激活的大脑皮质脑区分别为左额中回[激活强度(T值=9.68)]和左颞叶视区(T值=11.19);右侧小脑(T值=9.85和8.90)在两任务中均被显著激活,皮质下的丘脑和纹状体也被激活.数字长、短时记忆任务激活脑区像素值的LI值分别为0.52和0.09.结论 数字记忆的脑功能区广泛分布于双侧大脑皮质,左侧额中回是数字长时记忆的主要功能区,而左侧颞叶视区是数字短时记忆的主要功能区;右侧小脑也是数字记忆的重要脑结构;数字长时记忆有明显的左半球优势现象.  相似文献   
17.
背景:可吸收内固定材料具有手术简便、恢复快及无需二次手术等诸多优点,受到骨科界的青睐,并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应用,但仍缺乏可靠的系统实验依据.目的:通过对可吸收材料(可吸收张力带加可吸收棒或螺钉)和钢丝张力带加克氏针在髌骨横断性骨折修复固定中的生物力学比较,研究可吸收材料替代钢丝张力带加克氏针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对照实验,生物力学分析,于2007-03/2008-01在上海大学生物力学研究所实验室完成.材料:采新鲜成年尸体髌骨标本8个,保留完整髌骨、关节囊、髌韧带3.0~4.0 cm和股四头肌4.0~5.0 cm.方法:随机分成AO钢丝组2个和可吸收张力带组6个,制成横断骨折模型.分别用可吸收张力带、钢丝张力带加克氏针进行内固定,测定它们的生物力学性能,骨折端分离1.0 mm为固定失效.主要观察指标:髌韧带拉力、股四头肌拉力、髌骨分离性位移、股四头肌位移、髌韧带位移及髌骨拉应变在外载荷作用下的变化.结果:在外载荷作用下,可吸收张力带组的总体位移与AO钢丝组相差不大(两者相差9%~10%),可吸收张力带组髌骨的应变与AO钢丝组相差不大(两者相差9%~10%),可吸收张力带组的髌股关节力与AO钢丝组基本相似,且髌骨骨折内固定位移1 mm时,可吸收张力带组载荷为587 N,AO钢丝组载荷为650 N,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可吸收材料具有优越的生物性能和良好的骨折断端稳定性,在髌骨横断性骨折内固定中替代钢丝张力带和克氏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数字工作记忆与长时数字记忆的fMRI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比较数字工作记忆与长时数字记忆的脑区激活的特点及差异,探索短时数字记忆与长时数字记忆的不同神经机制。方法实验采用组块设计,利用功能磁共振技术(fMRI)对12名右利手志愿者进行2位数的数字工作记忆和长时数字记忆实验时的fMRI数据进行采集,两组任务均设相应对照任务,数据采用SPM99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Ta-lairach坐标进行脑功能区定位。结果进行两组任务时,志愿者以左侧优势的额叶和顶叶,扣带回、双侧枕叶、纹状体、丘脑以及小脑均有激活。进行数字工作记忆时,在额叶的背外侧面左半球优势比长时数字记忆显著,而在进行长时数字记忆时,顶叶的激活要明显高于数字工作记忆。结论各个不同的脑区在进行不同时程的数字记忆任务时所参与的阶段和所起的作用不同,左侧优势的额叶背外侧面可能在数字工作记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而顶叶则可能在长时数字记忆中作用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19.
局灶性结节状肝脂肪浸润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局灶性结节状肝脂肪浸润(FNHFI)的CT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诊断并随访观察6-28个月(平均8.5个月),排除了其他病变的FNHFI患者共23例的CT资料。全部患者均行CT平扫、增强扫描和B超检查,其中3例行CTA检查,8例行MRI检查。CT复查1次者15例,复查2次者8例。结果23例共25个病灶,24个病灶位于肝左叶内段,其中镰状韧带旁19个,内段后缘5个;左叶外段镰状韧带旁1个。病灶呈类圆形、椭圆形或三角形,14个病灶边缘清晰,11个病灶边缘模糊,直径0.8-3.5cm,平均1.6cm,无占位效应;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边缘变清晰。随访中1例病灶消失。结论肝左叶内段镰状韧带旁和肝门旁是FNHFI的好发部位,熟悉其好发部位和相应CT表现,有利于FNHFI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20.
骶髂关节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目的 阐明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材料与方法 搜集经临床确诊或病理证实的35例骶髂关节病变者,男22例,女13例。其中强直性脊柱炎(AS)1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RA)7例,化脓性骶髂关节炎2例,骶髂关节结核5例,髂骨致密性骨炎6例,创伤性关节炎2例,结果 CT表现:AS常双侧对称发病,自关节下部开始,关节面硬化与破坏,间隙狭窄或消失,骨桥形成,RA常一侧发病,易侵犯关节上壮举剖,关节面密度减低,骨质疏松,关节面下出现周围硬化的小囊状骨缺损;化脓性骶髂关节炎常单发,骨一侧发病,易侵犯关节上半部,关节面密度减低,骨质疏松,关节面下出现周围硬化的小囊状骨缺损;化脓性骶髂关节炎常单发,骨质疏松,破坏,半生,关节间隙增宽或变窄,关节囊肿胀,关节强直,周围软组织肿胀或钙化;骶髂关节结核常单侧发病,多位于关节中下部,关节面模糊,骨质破坏及死骨形成,关节间隙增宽,常伴冷脓肿和窦道形成;髂骨致密性骨炎示髂骨面硬化区,不累及关节;创伤性关节炎骨关节面增生,浓密,关节间隙狭窄,可伴骨性强直。结论 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各不相同,CT能清楚显示骶髂关节及其周围结构,是目前诊断骶髂关节病变最理想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