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5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基础医学 | 1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29篇 |
内科学 | 11篇 |
皮肤病学 | 3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15篇 |
外科学 | 6篇 |
综合类 | 64篇 |
预防医学 | 19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107篇 |
中国医学 | 37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28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应用MR波谱(MRS)检测代谢综合征(MS)患者的脑内代谢物,早期发现亚临床脑细胞损害。材料与方法对病例组(MS患者15例)和对照组(健康体检者17例)评估检查有否肥胖、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4项指标和神经功能相关量表评分后,行头颅MRS检查,测定扣带回后部、背侧丘脑及侧脑室后角NAA/Cr、Cho/Cr、NAA/Cho的比值,对所测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病例组及3项指标异常、2项指标异常组NAA/Cr、NAA/Cho在背侧丘脑、扣带回、侧脑室后角都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Cho/Cr在扣带回、侧脑室后角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①NAA/Cr(背侧丘脑)与血糖呈负相关(r=-0.187,P值<0.05),NAA/Cr(侧脑室后角)与LDL呈负相关(r=-0.179,P值<0.05)。②NAA/Cr(背侧丘脑)与高脂血症年限呈负相关(r=-0.033,P值<0.01);侧脑室后角NAA/Cr与高血压年限、糖尿病年限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028、-0.029,P值均<0.05)。NAA/Cho(背侧丘脑)与高脂血症年限呈负相关(r=-0.027,P<0.05);(侧脑室后角)与糖尿病年限、肥胖年限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047、-0.017,P值均<0.05)。结论病程在5年以上的MS患者存在亚临床脑损害。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肥胖是脑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脑损害严重程度与MS代谢异常病程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22.
背景:慢性冠状动脉缺血患者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 couple dissociafion,QTcd)比健康老年人要长,有些中药制剂能对这种异常延长加以纠正。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冠脉缺血患者心电图QTcd与健康老年人相比有无显著差异及自主研制的复方黄芪袋泡饮能否改善这种差异。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对象和方法:在杭州铁路分局离退休老干部健康体检基础上,确定31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缺血组,另有33例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QTd;之后缺血组给予复方黄芪袋泡饮1袋代茶饮用,2次/d,连续4周干预,测定该组干预前后的QTd和血液流变学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老年人QTcd比较。②复方黄芪袋泡饮对缺血组治疗前后的QTcd比较。结果:缺血组QTcd值[(46.2&;#177;11.1)ms]显著大于对照组[(28.1&;#177;9.8)ms](t=6.91,P&;lt;0.01),复方黄芪袋泡饮干预缺血组后,QTcd值有显著缩短(t=5.31,P&;lt;0.01)。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均有所下降(t=2.72,2.66,P&;lt;0.01)。冠状动脉缺血症状改善率达90%(28/31)。结论:老年慢性冠状动脉缺血患者静息心电图QTcd值较健康老年人显著延长,复方黄芪袋泡饮能够改善这种异常延长。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峰度成像技术(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对急性脑梗死半暗带诊断、病情严重度判断、疗效观察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急性脑梗死43例,分为三组:超急性期(13例)、急性期(14例)、亚急性期(16例),行头颅MRI、DTI、DKI、T2-FLAIR扫描,测量MK、MD图的病灶面积及MK、MD值,以病灶对侧正常镜像区作为对照,经对比及分析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三组MK图异常信号区表现为不均匀、边缘清晰的高信号,MD图异常信号区则相反。(2)三组病灶区MK值升高、MD值下降与镜像区比较有显著性差异。(3)三组MK图病灶面积明显小于MD图。二者重叠部分为匹配区,非重叠部分为不匹配区。不匹配区出现率:超急性期组86.4%,急性期组92.8%,亚急性期组75%。(4)三组病灶区?MK明显大于?MD。(5)三组病灶侧匹配区的MK、MD值和?MK、?MD变化明显大于不匹配区。(6)三组MK、MD面积和MK、MD值与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NIHS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和正相关。(7)14例复查T2-FLAIR病灶:(1)同首次MK图比较:10例基本一致,提示疗效佳,4例明显变大,提示疗效差;(2)与首次MD图比较:10例变小,提示疗效佳,2例基本一致,提示稳定,2例明显变大,提示效果差。结论 DKI可显示急性脑梗死坏死区和缺血区,对半暗带有诊断价值;能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动态监测可评价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4.
目的 了解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器械相关感染发病率,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寻找有效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环节及防控措施。方法 采取前瞻性目标性监测方法,对2012年1月-12月入住ICU 48 h以上的294例患者进行调查,主管医生填写ICU患者相关信息调查表,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进行追踪、感染判断及结果统计分析。结果 294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61例,78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为20.75%,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为26.53%。患者日医院感染发病率为16.01‰,患者日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为20.47‰,经患者平均病情严重程度调整后的患者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为7.48%。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感染率为27.27‰,中心静脉相关血流感染率为6.58‰,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率为3.15‰。结论 ICU属于医院感染高危科室,在器械相关感染中,VAP感染发病率最高。需要通过监测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培训、医务人员与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密切沟通、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落实等降低ICU医院感染发病率及器械相关感染发病率。 相似文献
25.
20世纪 70年代之后我国的心血管外科专业得到迅速发展 ,各种先进的诊查方法、医疗器械和设备的发明和应用 ,体外循环技术的发展 ,麻醉的进步 ,手术水平的提高 ,重症监护病房 (ICU)的建立 ,使得这个专业取得巨大成就。但由于心血管外科手术的范围及难度一般较大 ,手术时间较长 ,常需要借助于体外循环 ,采用人工材料进行修复 (如补片、人造血管、人工瓣膜 )、辅助装置的安放 (心脏辅助泵、起搏器 )、心脏移植手术等 ,均增加了医院感染的机会 ,一旦发生 ,后果十分严重。现将我院心外科 1987年 7月至 2 0 0 2年3月医院感染情况作回顾分析 ,见… 相似文献
26.
27.
道家对中医养生康复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晓红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5(1):9-10
本文指出道家对中医养生康复的思想的形成了起了开源的作用。道有养生思想中提倡顺应自然、形神共养、导引吐纳、恬炎养性等观点都为中医所汲取,并有所发展、发挥,形成较之道家更为科学的养生康复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28.
郑晓红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6):213-214
目的观察早期护理预防及护理在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体会。方法 100例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患者,根据所采用的护理干预措施的不同分成进行护理干预的观察组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每组50例。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98%显著优于对照组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患者行有效的早期预防干预措施,可以提高护理满意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应在临床呼吸内科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9.
30.
目的 探讨住宅室内空气品质加湿器使用与儿童过敏性症状和疾病的关系.方法 于2010年12月选取南京市11个主城区的23家幼儿园的4 014名1~8岁儿童以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儿童过敏性症状及疾病、近3个月家庭住宅内潮湿表征、室内空气品质感知和加湿器使用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过敏性症状及疾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儿童哮喘发生率为8.7%(347/3 987);出现潮湿表征的家庭对室内空气品质的不良感知百分率高于无潮湿表征的家庭(P<0.05),使用加湿器的比例高于无潮湿表征的家庭(P<0.05);有空气干燥感知的家庭使用加湿器的比例高于无干燥感家庭(P<0.01);有室内空气干燥感的儿童出现哮喘症状(AOR:1.51;95% CI:1.29~1.76)、患哮喘(AOR:1.49;95% CI:1.15~1.94)、鼻炎症状(AOR:1.58; 95% CI:1.37~1.84)的危险较高,室内使用加湿器的儿童患哮喘(AOR:1.39;95% CI:1.01~1.91)、过敏性鼻炎(AOR:1.67;95% CI:1.21~2.29)的危险较高.结论 有室内空气干燥感知及使用空气加湿器的家庭的儿童患哮喘等过敏性疾病的危险较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