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5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9篇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报告使用DS92H心脏射频治疗仪,对阵发性心劝过速患者进行18例次(15例)射频消融术的结果。前7例次采用美国USCl公司标准电极导管,无一例次成功,其中3例以后改用大头导管。11例次(11例)采用美国Mansfield公司大头导管,其中AVNA4例,APA6例,VTA1例。除首例APA与VTA1例均获成功,其中第17例次隐匿性左侧壁APA,标测定位后开始消融仅3秒AP逆传就被阻断,50分钟结束整个操作。文中并就提高本机的成功率、缩短操作时间应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介入性治疗及联合放疗的价值。方法 总结本院20例介入及放射治疗的病例,经介入用EP方案枞肠系膜动脉或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并联合放疗。结果 疼痛缓解达100%;便血减少达80%;大便次数减少66%;两次介入治疗后肿块缩小占75%,其中部分缓解达55%。结论 介入治疗对大肠癌可提高切除率,减少复发或转移,有效地提高区域灌注化疗药物的浓度,延长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33.
作者对8例室性心动过速(VT)患者进行9次VT起源点标测与电消融及手术治疗,其中1例直流电导管消融手术(DCCA)后15个月复发,再次行消融术。8例中,1例为开胸术中心外膜标测,1例由体表ECG定位,其余均为导管电极心内膜标测。8例共标出9个VT起源点,左室4个,右室5个。1例在开胸术中施行心外膜DCCA,2例手术切除VT起源点,其余5例6个起源点施行DCCA,其中3例次先行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不成功者而改用DCCA。结果显示,1例心内膜DCCA后15个月VT复发,进行第2次心内膜DCCA后控制(术中先施行RFCA无效),2例分别施行心外膜与心内膜DCCA后仍发VT,分别服美西律与维拉帕米即可控制。前者随访19个月、后者12个月未再发作,其余5例随访14~34个月(21.6±7.6)均未服药而无VT发作。这提示,对于顽固性VT患者,只要准确定位VT起源点,电消融或外科手术可望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4.
<正>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遇到2例顽固性心衰患者,一般处理效果不著,试用氯丙嗪治疗,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例1 杜某某,男,33岁,住院号158018。因劳累性心慌、气短10年,加重5天,于1984年6月8日入院。查体:血压124/80mmHg,脉搏90次/分,半坐位,颈静脉怒张,右腋下及肩胛下可闻干、湿罗音,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90次/分,律齐,心尖部Ⅲ—Ⅳ级双期杂音,腹软,肝大4cm,脾未及,双下肢中度可凹性水肿。诊断:风温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心力衰竭Ⅲ°,心功能Ⅳ级。入院后经强心、利尿、消心痛等治疗无好转,当晚11点20分出现急性肺水肿症状,给西地兰、速尿、心痛定、氢化考的松、多巴胺等,仍不缓解。患者烦躁,端坐呼吸,血压140/80mmHg,心率125次/分,两肺满布湿罗音,加用氯丙嗪12.5mg肌注,约20分钟后患  相似文献   
35.
报告5例心动过速患者6次电生理-药物试验(EPPT)结果。A组3例[2例室上性心动过速(SV7)与1例复发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RVT)]仅做了静注异搏定的急性药物试验,RVT患者间隔9月后复发而做了第2次EPPT;B组2例(1例SVT与1例RVT)做了持续一周的系列EPPT。EPPT不仅明确了各例心动过速发生的机理,而且找到了有效的治疗方法——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或)有效的起搏终止心动过速的方式。  相似文献   
36.
<正> 10多年来,我们在临床上使用小剂量酚妥拉明治疗心衰患者获得了较满意的疗效。为了进一步证明小剂量酚妥拉明对心衰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提高临床疗效,自1983年10月至1984年2月我们又进行了临床实验观察,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和方法一、研究对象27例(男12,女15)急、慢性心衰住院患者,年龄25—78(平均48.1±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探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植入静脉输液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6年1月在DSA引导下植入静脉输液港的15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记录输液港并发症、输液港留置时间,调查患者对输液港使用的满意度,用配对秩和检验比较输液港植入前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 15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完成静脉输液港植入术,手术成功率100%,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率为100%。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67% (1/15),发生在植入术后第8个月,表现为颈部牵拉感。输液港留置时间2~28个月,中位留置时间9个月。对输液港的满意度为86.67%(13/15)。输液港植入前后患者生活质量好的比例分别为46.67%(7/15)、100%(1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16,P=0.000)。结论 DSA引导下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植入静脉输液港操作安全、可行,并发症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38.
目的 综合分析影响接受栓塞化疗中晚期肝癌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方法 采用Cox回归模型,对43例中晚期肝癌栓塞化疗术后进行随访,对影响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总体0.5、1、1.5、2年生存率分别为76.74%、46.51%、25.58%、13.95%。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为AFP变化情况、肿块大小、肿瘤供血情况。结论 肝动脉栓塞化疗术治疗前后AFP减少值与治疗前AFP比值大于50%的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其能预测其疗效。肝动脉栓塞化疗术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39.
目的:采用气相色谱(GC)法建立去氢表雄酮中甲醇、丙酮、甲酸乙酯、二氯甲烷、醋酸异丙烯酯残留量的测定方法,旨在为去氢表雄酮的残留溶剂检测提供方法和依据。方法:采用Agilent DB-624型(30 m×0.32 mm×1.8μm)毛细管色谱柱进行测定,程序升温,顶空气相色谱法,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载气为氮气,进样口温度为220℃,检测器温度为250℃,进样体积为1000μL。结果:分别对专属性、重复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试验、加样回收试验、耐用性实验、样品测定系统化验证。结果显示,试验结果良好,其中甲醇、丙酮、甲酸乙酯、二氯甲烷、醋酸异丙烯酯残留溶剂在各自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35~0.9995,n=5),平均回收率为98.1%~103.8%,RSD为0.44%~2.10%。结论:该分析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重复性好、适用性强,结果准确,适用于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去氢表雄酮中的残留溶剂,为去氢表雄酮的分析检测、质量研究奠定了基础。该方法同样适用于生产工艺中使用甲醇、丙酮、甲酸乙酯、二氯甲烷、醋酸异丙烯酯的其他甾体原料药残留溶剂的检测。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自噬相关基因LC-3 mRNA、Beclin-1 mRNA、Agt-3 mRNA、Agt-5 mRNA、Agt-12 mRNA和Agt-16L1 mRNA在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2018年4月—2019年3月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SSc患者(SSc组)29例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对照组(健康体检者)29例,采用RT-PCR检测自噬相关基因在PBMC中的表达水平。运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比较组间自噬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自噬相关基因与临床资料之间的关系,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自噬相关基因LC-3、Beclin-1和Agt-3在SSc组中表达增加[LC-3:0.77(0.51,1.00)×10-3 vs. 0.46(0.37,0.63)×10-3;Beclin-1:6.13(5.01,7.88)×10-3 vs. 4.76(3.43,5.34)×10-3;Agt-3:15.67(11.52,23.66)×10-3 vs. 8.65(7.44,11.23)×10-3],而自噬相关基因Agt-5、Agt-12及Agt-16L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LC-3在抗核小体抗体、抗SSA/Ro抗体阳性患者中表达更高;(3)LC-3的相对表达量与SSc患者的年龄、ESR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62、0.428(均P<0.05)。 结论 自噬相关基因在SS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表达增加,并与年龄、ESR、抗体相关,提示自噬是SSc发病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