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对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治疗作用。方法:用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38例,比较治疗前后PaO2/F iO2的变化,并与25例机械通气(CMV)治疗患儿比较机器使用时间、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经口喂养时间、住院日之间的差异。结果:NCPAP治疗前后PaO2/F iO2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CMV相比机器使用时间、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5);经口喂养时间、住院日无显著性差异。结论: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可显著减少CMV的应用及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胎龄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生率和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胎龄≤32周、且存活28天以上的早产儿临床资料,发生BPD的早产儿为BPD组,按1∶2的比例随机选取未发生BPD的早产儿为对照组。结果共纳入197例早产儿,BPD组28例,BPD发生率14.2%,早产儿随胎龄和出生体重降低BPD发生率明显增加,各胎龄段和体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2.269,30.244,P=0.000)。通过对23个单因素的分析发现,BPD组和对照组胎龄、出生体重、吸氧时间、最高吸入氧浓度、住院时间、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贫血、使用美罗培南、第10天体重/出生体重比值、氧合指数<300和生后第1次血气评分值12个单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出生体重低(OR=0.996)、吸氧浓度高(OR=0.898)、第10天体重/出生体重比值小(OR=1.069)为发生BPD的高危因素(P均<0.05)。中重度BPD组与轻度BPD组相比,窒息和使用利尿剂比例高、吸氧时间长、生后第1次血气评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出生体重低、吸入高浓度氧、第10天体重/出生体重比值低为小胎龄早产儿发生BPD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比例辅助通气(PAV)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在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MAS)应用时相关临床指标变化。方法 30例符合MAS诊断且需要呼吸支持的新生儿随机分为PAV组和SIMV组,每组15例,分别给予PAV模式和SIMV模式支持;观察通气前、通气后1h、12h、24h、48h和撤机前的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血压(MABP)、潮气量(VT)、每分通气量(MV)、平均气道压(MAP)、气道峰压(PIP)、动脉血气值及氧合指数(OI)。结果两组新生儿均治愈出院;在机械通气时间(F=1.425,P=0.243)、吸氧时间(F=3.057,P=0.091)、住院时间(F=0.148,P=0.703)和胸部X线清晰时间(F=0.315,P=0.579)方面,两组数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取得相同疗效情况下,机械通气后PAV组各个时间点:RR数值均显著高于SIMV组(P均<0.05);MAP、PIP和VT数值均显著低于SIMV组(P均<0.05);HR、MABP、MV、PH和OI数值与SIMV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PAV和SIMV模式治疗MAS时,在取得相同疗效情况下,PAV模式采取浅快的呼吸、较小的潮气量和较低的MAP和PIP。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调节呼气末正压的肺复张方法在比例辅助通气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淮安市妇幼保健院住院的30例患有RDS且接受比例辅助通气的早产儿,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肺复张组和对照组(未采用肺复张)各15例.肺复张组女7例,出生胎龄(29.3±1.2)周,出生体重(1 319±97)g,开始机械通气时Silverman Anderson评分7.3±1.2,肺复张开始时吸入氧浓度(FiO2)0.54 ±0.12;对照组分别为6例,(29.5±1.1)周,(1 295±85)g,6.9±1.4,0.50±0.10.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肺复张的方法为每5分钟增加呼气末压力(PEEP)0.2 cmH2O(1 cmH2O=0.098 kPa),直至FiO2降低为0.25.然后PEEP开始逐步下调,根据压力-容量曲线设置确定PEEP水平和肺容量.当脉搏氧饱和度(SpO2)下降和FiO2升高时,再次增加PEEP水平直至SpO2稳定.观察2组间相关临床指标的变化.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t检验.结果 肺复张组在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次数、最低FiO2、达到最低FiO2的时间和氧气依赖天数均低于对照组[(1.1±0.3)比(1.5±0.5)次、0.29±0.05比0.39 ±0.06,(103 ±18)比(368±138) min,(7.6±1.0)比(8.8±1.3)d,P=0.027、0.000、0.000、0.021].肺复张过程中肺复张组的最大PEEP高于对照组[(8.4±0.8)比(6.8±0.8)cmH2O,P=0.000].动脉/肺泡氧分压(a/AO2)率逐渐升高(F=37.654,P=0.000).吸入氧浓度逐渐降低(F=35.681,P=0.000).两组均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肺复张能减少RDS早产儿的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次数、呼吸支持和氧气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5.
52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病因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国方 《右江医学》2009,37(3):335-336
血小板减少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内高危新生儿的常见表现,也是引起新生儿出血与紫癜的常见原因,严重者可引起颅内出血而导致死亡或神经系统后遗症。引起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较多,其预后与病因及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关系密切。现就我院NICU近2年收治的52例血小板减少的病因与预后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PBL教学模式在儿科硕士研究生临床和科研培养中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BL教学是国际上非常流行的教学模式。将PBL教学模式应用于儿科学硕士研究生临床和科研培养中,有助于研究生全面掌握儿科学理论知识,提高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PBL是提高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高频振荡通气叠加常频机械通气(HFOV+CMV)与常频机械通气(CMV)Of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治疗作用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治愈率等的差异。方法:治疗组15例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采用HFOV+CMV治疗,对照组19例新生儿呼吸衰竭惠儿采用CMV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变化、用氧浓度、上机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治愈率。结果:治疗组治愈13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1例,对照组治愈11例,死亡2例,放弃治疗6例。与机械通气前相比治疗组2h后PC02即明显下降(P〈0.05),与CMV组比较差异极为显著(P〈0.01),8h后下降极为显著(P〈0.01),与CMV组比较有显著意义(氏0.05);治疗组机械通气治疗8h后氧舍功能即明显改善,表现为FiO2、OI、MAP均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意义(P〈0.05),24h~48h后氧舍功能进一步改善,FiO2、OI、MAP均进一步下降,患儿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愈率高、机械通气时间缩短,气胸及VAP发生率下降(P值均〈0.05),但Ⅲ级以上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明显(P〉0.05)。结论:HFOv+CMV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疗效优于传统机械通气,并发症低,可作为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首选模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高频振荡通气叠加常频机械通气(HFOV+CMV)与常频机械通气(CMV)对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治疗作用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治愈率等的差异。方法:治疗组15例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采用HFOV+CMV治疗,对照组19例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采用CMV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变化、用氧浓度、上机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治愈率。结果:治疗组治愈13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1例,对照组治愈11例,死亡2例,放弃治疗6例。与机械通气前相比治疗组2h后PCO2即明显下降(P<0.05),与CMV组比较差异极为显著(P<0.01),8h后下降极为显著(P<0.01),与CMV组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组机械通气治疗8h后氧合功能即明显改善,表现为FiO2、OI、MAP均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意义(P<0.05),24h~48h后氧合功能进一步改善,FiO2、OI、MAP均进一步下降,患儿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愈率高、机械通气时间缩短,气胸及VAP发生率下降(P值均<0.05),但Ⅲ级以上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明显(P>0.05)。结论:HFOV+CMV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疗效优于传统机械通气,并发症低,可作为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首选模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滴定调节”早产儿吸入氧浓度方法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需要吸氧的早产儿120例,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均用脉搏血氧仪监测,采用“30-60-90”规则按照目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调节吸入氧浓度(FiO2),稳定半小时后进行血气分析。观察组采用“滴定调节”方法调节FiO2,每次FiO2变化为0.01;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调节FiO2,每次FiO2变化为0.05。测定动脉血氧分压(PaO2),计算两组早产儿PaO2达到正常范嗣的氧疗调节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氧疗调节成功率(82.1%)显著高于对照组(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788,P〈0.05);观察组PaO2大于90mmHg的发生率(9.2%)显著低于对照组(2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706。P〈0.05);观察组PaO2小于50mmHg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78,P〉0.05)。结论“滴定调节”新生儿吸入氧浓度方法能减少引起氧损伤或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肺复张策略在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气管内吸痰时的应用效果。方法2011年9月至2012年4月将30例需要机械通气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吸痰法(OSS),观察组在OSS的基础上加用肺复张策略(LRM)。比较两组早产儿吸痰前后的脉搏氧饱和度(SpO2)、心率(HR)、吸痰时SpO2超出范围的次数、吸痰后的SpO2及HR(心率)恢复时间等变化。结果观察组SpO2变化值及SpO2恢复时间分别为(9±3)%,(9±3)s;对照组为(14±4)%,(14±5)s,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205,-2.976;P〈0.05)。两组患者的HR变化值及HR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1.798,-1.344;P〉0.05)。观察组吸痰时Sp02超出范围的次数为(1.60±0.74)次,对照组为(3.13±1.06)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54,P〈0.05)。两组患者呼吸机及氧气应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1.350,-1.764;P〉0.05)。结论吸痰前后使用肺复张策略可以维持SpO2的稳定,减少缺氧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