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摘要:目的:探讨浙江地区2012年3~9月麻疹病毒(MV)的基因特征。 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麻疹患者的咽拭子标本,对部分PCR扩增阳性的片段进行基因测序并绘制系统进化树进行同源性分析。 结果:88例麻疹患者咽拭子标本中经RT-PCR检测阳性76例,阴性12例;随机选择13例阳性标本进行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均为H1a亚型;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13株均为H1a基因亚型,与该型参考株AF045205、AF045206核苷酸同源性为98.0%~99.0%。 结论:H1a基因型是浙江地区2012年MV流行的优势亚型,无输入性的其他亚型出现。 相似文献
132.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东部沿海地区(江苏、浙江和上海)甲型H1N1流感病毒[A(H1N1) pdm09]的分子特征,为防控A(H1N1) pdm09流感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从GISAID数据库中获得江浙沪地区2013~2016年分离的A(H1N1) pdm09病毒株和WHO推荐疫苗株的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基因序列。运用MEGA6.0软件分析HA和NA的分子特征、关键氨基酸位点和耐药位点的变异情况。 结果:进化树分析显示江浙沪地区A(H1N1) pdm09病毒株与WHO参考株的HA、NA基因序列差异较小,与WHO推荐疫苗株A/California/07/2009(H1N1)间的同源性分别为97.0%~99.5%和97.9%~99.6%;与WHO推荐疫苗株A/South_Africa/3626/2013(H1N1)间的同源性分别为98.0%~99.8%和98.6%~99.9%。病毒氨基酸变异分析显示70株A(H1N1)pdm09病毒的HA蛋白均发生83位(P83S)、203位(S203T)和321位(I321V)突变,且2016年分离株出现A195V突变;HA的裂解位点未发生变异,仍为IQSR↓GLF;2013年有2株NA蛋白出现H275Y耐药位点的变异。 结论:2013~2016年东部沿海地区A(H1N1) pdm09流感病毒的HA和NA蛋白与WHO推荐疫苗株具有高度同源性,关键的氨基酸位点发生变异与病毒的毒力及对药物的敏感性相关,因此我们要密切关注A(H1N1) pdm09病毒,防止其再次发生暴发。 相似文献
133.
目的通过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不稳定糖化血红蛋白(LA1C)与7个时间点平均血糖波动幅度的相关研究,分析LA1C作为血糖波动评价指标的价值。方法分析373例住院T2DM患者的LA1C与7个时间点血糖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平均血糖标准差(MGS)的相关性;比较LA1C不同水平患者组间MAGE、比较不同空腹血糖(FBG)和不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患者组间LA1C和MAGE的变化。结果 T2DM患者LA1C与MAGE、MGS间呈正相关(r分别为0.308、0.322,P0.05)。LA1C≥1.68%组的MAGE高于LA1C1.68%组(Z=3.386,P0.05),FBG6.5mmol/L组的LA1C和MAGE低于FBG(6.5~11.0)mmol/L组和FBG11.0 mmol/L组(Z=11.16~11.88,P均0.05;Z=2.52~4.98,P均0.05),HbA1c6.5%组LA1C和MAGE低于HbA1c 6.5%~9.0%组、HbA1c 9.0%~11.0%组和HbA1c11.0%组(Z=2.87~4.55,P均0.05;Z=3.11~5.40,P均0.05)。结论 T2DM患者LA1C水平与患者7个时间点平均血糖波动幅度相关,可以作为评价血糖波动的简易指标。 相似文献
134.
135.
目的用"自上而下(top-down)"方法评定北京市49家三级医院临床实验室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常规检验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鉴别并分析其主要来源。方法应用"top-down"方法,通过酶学参考测量程序赋值的人血清和实验室室内质控数据评估酶学检验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以常规实验室重复测量赋值血清10次数据评估偏移引入的相对测量不确定度分量[ucrel(bias)];以连续3个月实验室室内质控统计数据评定实验室内复现性引入的相对测量不确定度分量[urel(RW)];再通过ucrel(bias)和urel(RW)计算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crel)和相对扩展不确定度(Urel)。结果 49家实验室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结果显示:对于CK、LDH、GGT 3个指标,在合成ucrel(bias)的3个分量中,测量平均值与赋值血清定值的相对偏移量值(brel)是ucrel(bias)的主要来源。3个指标ucrel(bias)引入的不确定度均大于urel(RW)引入的不确定度;ucrel(bias)的离散度亦明显大于urel(RW);并依CK、LDH、GGT次序顺序增大。CK、LDH、GGT指标Urel的中位数和四分位数分别为8.72%(6.08%,12.26%)、9.45%(6.66%,16.68%)、9.90%(6.28%,21.29%);若修正偏移,Urel将会有相当程度的改善,中位数和四分位数分别为4.77%(3.84,7.41%)、5.50%(4.06%,7.35%)、4.68%(3.56%,6.31%)。检测系统分组数据显示:依组成分组,其组间平均brel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据校准品分组,LDH、GGT指标组间平均brel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rel是实验室主要不确定度来源;使用某厂家校准品或不使用校准品的分析系统是产生偏移的主要因素。统一评估测量不确定度是改善酶学检验结果实验室间可比性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6.
目的探讨对氧磷酶-1(paraoxonase 1,PON1)基因多态性位点rs705381、rs854572、rs3735590、rs854571和rs662与南京地区人群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Massarray SNP分型技术检测并分析292例脑梗死患者和292例健康人群中上述5个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和频率分布;AU5400生化分析仪检测上述人群的常规生化指标;二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上述位点不同基因型与脑梗死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结果血压、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的表达异常与脑梗死相关(P均0.05)。PON1基因4个多态性位点(rs705381、rs854572、rs3735590和rs854571)在脑梗死患者和健康人群间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脑梗死患者PON1基因rs662位点的CT(52.4%vs 41.44%,P0.05,校准OR=1.62,95%CI=1.06~2.49)和CT/TT(65.41%vs 56.16%,P0.05,校准OR=1.49,95%CI=1.00~2.25)基因型频率分布明显高于健康人群,但与上述临床指标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PON1基因rs662位点的多态性可能是南京地区脑梗死发病的遗传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137.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外周血活化T细胞趋化因子(RANTES)、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冠心病GRACE评分的关系。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住院患者150例,其中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组2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5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63例。用ELISA法测定血清RANTES、PAI-1和ADMA水平,并计算患者GRACE评分,分析RANTES、PAI-1和ADMA水平与GRACE危险分层的关系。结果 ACS组外周血RANTES、PAI-1、ADMA水平均高于SMI组和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和SMI组RANTES、PAI-1、ADMA水平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RANTES与PAI-1、ADMA水平均呈正相关(r=0.334,P=0.000;r=0.173,P=0.021),而血清PAI-1与ADMA水平无明显相关性,血清RANTES、PAI-1、ADMA水平与患者GRACE评分均未显示出明显相关性。结论 GRACE评分联合检测外周血RANTES、PAI-1和ADMA水平,可能有助于冠心病患者危险分层,能更有效地预测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8.
摘 要 目的:系统评价泮托拉唑的不良反应,分析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为泮托拉唑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linicaltrials.gov、CNKI、WanFang Data和SinoMed数据库,搜集单用泮托拉唑或在对照组(使用其他药物)基础上加用泮托拉唑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8年5月31日。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进行偏倚风险评价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26个RCTs,合计6 39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1,95%CI(0.77,1.08),P>0.05]。亚组分析显示,适应证为食管炎时,泮托拉唑组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9,95%CI(0.80,1.76),P>0.05];适应证为消化性溃疡[OR=0.56,95%CI(0.33,0.94),P=0.03]、口服用药[OR=0.68,95%CI(0.48,0.96),P=0.03]、单独用药[OR=0.60,95%CI(0.37,0.98),P=0.04]时,泮托拉唑组胃肠系统损害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疗程>8周时,泮托拉唑组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7,95%CI(0.79,1.45),P>0.05];与奥美拉唑比较,泮托拉唑胃肠系统损害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60,95%CI(0.44,0.83),P=0.002]。结论: 泮托拉唑不良反应主要累及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胃肠系统、皮肤及其附件。治疗食管炎时、疗程>8周时,应特别注意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在治疗消化性溃疡、口服用药、单独用药或与其他药物比较时,泮托拉唑胃肠系统损害发生率更低,适合胃肠功能障碍的患者。 相似文献
139.
摘 要本文分析1例急性脑梗死并发脑水肿患者的脱水治疗方案,为临床合理使用脱水降颅压药物提供参考。该患者使用大剂量甘露醇脱水后出现急性肾损伤,换用人血白蛋白治疗,脑水肿并未见好转,药师建议再次给予小剂量甘露醇与其他脱水药物交替使用,患者脑水肿症状明显改善,未再出现肾损伤。提示小剂量的甘露醇与其他脱水药物交替使用可以在保证脱水疗效的同时,还避免急性肾损伤的发生;人血白蛋白不建议作为脑水肿脱水降颅压的常规治疗方案;临床药师可以通过专业的药物治疗知识优化药物治疗方案,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