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3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究3D-TOFMRA和CTA对颅内无症状动脉瘤诊断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月到2019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0例颅内无症状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观察组给予3D-TOFMRA检查方案,对照组给予CTA检查方案。将两组患者检出率、误诊率、漏诊率以及敏感度和特异度进行记录和对比。结果:观察组检出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误诊率为2.00%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漏诊率为2.00%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敏感度为96.00%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特异度为91.00%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无症状动脉瘤患者给予3D-TOFMRA检查方案,相比CTA诊断,能够有效提升诊断准确率,显著降低误诊和漏诊率,能够清晰显示血管狭窄部位、狭窄程度和范围,有助于医生对患者病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1目的 探讨无插管倾斜法小肠气钡双对比造影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 2方法 随机选取 5 0例行全消化道检查的病人 ,采用无插管倾斜法小肠气钡双对比造影法对其进行检查。跟踪观察各组小肠的气钡双对比效果并摄片 ,记录检查时间。 3结果  5 0例病人均取得满意的气钡双对比效果。其中 35例服用胃复安者完成检查用时 5~ 10 m in,未服用者用时 10~ 15 min.4结论 无插管倾斜法气钡双对比造影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检查方法 ,可作为插管法的替代方法 ,同时服用胃复安可缩短检查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26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临床影像学表现,讨论其影像学诊断。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MFH 26例,男15例,女11例,40岁21例,占80.77%。病史3个月~5年。7例摄有X线平片。CT平扫17例,增强扫描8例。MR平扫15例,增强扫描8例。病灶大多位于大腿、小腿、前臂和臀部。23例位于深部软组织,3例位于表浅软组织。结果:21例(80.77%)呈不规则长圆形或长条形软组织肿块,直径5cm。3例X线平片表现为软组织肿块伴邻近骨质侵蚀性破坏,2例伴有骨膜增生。CT平扫多呈等、低或略低密度,仅1例高密度。CT增强均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边界均不清,累及邻近肌肉。CT上2个病灶内可见弧形钙化,其病灶直径均5.0cm。13例可见邻近骨骼破坏或骨膜增生。MR平扫15例,T1WI多呈等或低信号,合并出血4例。T2WI多呈高信号或混杂信号,10例病灶周围可见片状水肿信号。MR增强扫描8例,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2例边界清楚,邻近肌肉受压推移,12例边界不清,邻近肌肉侵犯。6例可见邻近骨骼受侵。结论:发生于中老年人,位于下肢、前臂深部软组织的巨大肿块,尤其是呈长圆形分叶状或不规则长条状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伴有邻近骨质破坏或骨膜反应,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者,应首先考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相似文献   
14.
该文报道了1例右肾透明细胞癌切除术后12年咬肌转移患者的影像学表现。患者男, 65岁, 颈部CT表现为右侧咬肌团块状软组织密度肿块, 密度不均, 内见片状囊状低密度影, 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明显强化, 囊性部分未见强化。颈部MRI表现为实性部分T1WI呈稍高信号, T2WI呈高信号, DWI呈稍高信号, ADC呈低信号。病理诊断:肾透明细胞癌咬肌转移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复习12例周围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的临床影像表现,以提高诊断的正确率。方法搜集经过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的骨与软组织pPNET12例,平均年龄23.8岁,9例〈30岁。12例均摄有X线片,10例行多层螺旋CT,9例行MR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12例的临床和影像表现特点。结果pPNET发病年龄较轻,患者临床症状重。10例X线片可见溶骨性改变。6例软组织pPNETCT显示病灶侵犯并包绕周围相邻的血管神经间隙,邻近骨被包埋或破坏。6例发生于骨的pPNE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未见到骨膜反应及瘤骨或钙化。病变于MR T1WI上表现为低或等信号,T2WI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6例原发于骨的pPNET,MRI显示软组织肿块巨大,边界不清。3例呈多椎体弥漫性长T1、长T2信号,并沿硬膜外和韧带下跨节段浸润。2例发生于椎管内的pPNET沿脊神经蔓延,但其对邻近结构有明显的侵蚀破坏。CT及MR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查,12例均有CD99(+)、波形蛋白(+)及血清肿瘤标志物、嗜铬粒A、神经丝等高表达。结论pPNET具有一定临床和影像特点,密切结合临床和影像表现是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寰齿关节和寰枢外侧关节退变性骨关节病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寰齿(AO)关节与寰枢(AA)外侧关节退变的关系。方法:对164例接受头颅CT检查病人的AAU关节行CT扫描。结果:寰枢关节退变性骨关节病(AAOA)的影像学表现主要为关节间隙变窄和骨赘。二关节退变有相关性。结论:AO关节和AA外侧关节退变分别见于40岁和50岁以后,二者有一这一的关联。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Revolution CT能谱成像测量腰椎体模骨密度(BMD)的准确性及可重复性。方法采用2台同型号Revolution CT,分别以不同管电流及不同球管转速组合共计20组扫描条件对欧洲腰椎体模(ESP)重复进行10次扫描;利用能谱物质分离功能分别测量体模L1、L2、L3椎体羟基磷灰石(HAP)值,比较HAP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评价其准确性;记录各扫描条件下CT容积剂量指数(CTDI_(vol))。对比不同CT设备之间测量结果的可重复性。结果 20组条件下,L1、L2、L3椎体HAP测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取管电流230 mA、球管转速0.8 s/rot及管电流315 mA、球管转速1.0 s/rot,L1、L2、L3椎体HAP测值与体模实际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TDI_(vol)分别为9.09 mGy和15.46 mGy,且2台CT所测L1、L2、L3椎体HA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Revolution CT扫描测量ESP BMD准确性高,尤以球管转速0.8 s/rot配合管电流230 mA条件准确性更高,且辐射剂量低;同型号不同CT设备间可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18.
滑膜肉瘤的临床影像学诊断(附3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33例滑膜肉瘤的临床影像学表现特点,探讨其诊断依据。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滑膜肉瘤33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3例,病史1个月~5年,主要症状为局部软组织肿块。33例均摄有X线平片;21例行CT检查,其中14例同时行增强扫描。18例行MR平扫,15例行增强扫描。结果:33例X线表现为局部软组织肿块,5例(15.15%)可见斑点状钙化灶,2例(6.06%)可见大片状钙化。21例CT平扫均表现为低密度类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6例边界清楚,周围肌肉受推压变薄;15例边界不清,周围肌肉与病灶间无清楚边界。病灶最大径2.10~18.60cm。9例伴有邻近骨质侵蚀性溶骨性破坏,破坏边缘锐利,无硬化边;6例(28.57%)软组织肿块内可见斑点状或斑片状钙化灶;2例(9.52%)可见大片状不均匀钙化。7例包绕邻近关节生长。14例行CT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不均匀逐渐强化,其中12例(57.14%)可见到大小不一的囊状无强化区。18例T1WI均表现为不均匀低信号或略低信号,T2WI上呈不均匀高信号,11例(61.11%)出现高、中、低"三重信号"征。病灶最大径2.40~20.10cm。8例边界清楚;10例侵犯邻近肌肉,边界不清,周围出现明显水肿信号。4例病灶中可见短T1长T2出血信号;2例(11.11%)病灶囊变区内可见明显的液-液平面。15例MR增强扫描表现为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其中10例(66.67%)病灶内含有大小不一、无强化的囊状结构。7例包绕邻近关节生长的病灶,侵蚀性骨质破坏表现较CT明显。结论:滑膜肉瘤具有一定的临床影像学特征,但需要与多种软组织肿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肌内黏液瘤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肌内黏液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检查资料。结果 病变位于下肢7例,颈部2例,臀部1例,上肢1例。CT扫描3例,平扫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低密度肿块,增强扫描病灶不均匀轻度强化。MR扫描8例,7例呈均匀长T1长T2信号,DWI呈较均匀高信号,3例出现"周围脂肪带"征和周围肌肉内水肿,其中3例行MR增强扫描,均呈明显不均匀渐进性强化。3例患者同时接受彩超检查,显示为肌内囊实性团块,形态规则,2例可探及少量血流信号。结论 综合分析肌内黏液瘤的影像学表现,特别是MR表现有助于本病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低剂量定量CT(QCT)测量不同体质量指数(BMI)人群腰椎体积骨密度(vBMD)的准确性。方法 对80例临床疑诊骨质疏松症患者行腰椎L1~L3常规QCT扫描及低剂量QCT扫描,根据BMI将其分为体质量正常组(BMI<24 kg/m2,n=29)、超重组(24 kg/m2≤BMI<28 kg/m2,n=27)和肥胖组(BMI≥28 kg/m2,n=24);记录2种扫描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比较其所示椎体整体vBMD、各椎体vBMD以及各组椎体vBMD的差异及2种测量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QCT与低剂量QCT扫描所示整体vBMD、各椎体vBMD及3组整体vBM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测vBMD均呈正相关,r值0.96~0.99(P均<0.05)。QCT扫描的CTDIvol为(26.32±3.42)mGy,DLP为(387.39±16.41)mGy·cm;低剂量QCT扫描的CTDIvol为2.18 mGy,DLP为(33.04±4.95)mGy·cm。结论 低剂量QCT测量腰椎vBMD对于不同BMI人群的准确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