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49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9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总结靶向药物结合手术治疗双侧同时性肾细胞癌的成功经验.方法 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靶向药物(舒尼替尼)结合手术共治疗双侧肾癌患者3例.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40 ~59,平均48岁.1例患者因腰背部酸痛就诊,2例体检发现双肾占位,经B超、CT等影像学检查后确诊.肿瘤位于肾上极3枚,中极1枚,下极2枚;左肾3枚,右肾3枚.肿瘤直径2.0~5.5 cm,平均3.5 cm.3例均分期行保留肾单位手术,间隔8~10周.分期手术间隔时间内均服用舒尼替尼治疗.结果 手术顺利,术中出血约为200 ~400 ml,平均300 ml,患者均未输血.术后病理分期均为T1期,3例患者病理结果均为透明细胞癌.手术间期服用舒尼替尼后,所有的肿瘤都有一定程度的缩小或病灶稳定.术后均未发生尿瘘、再出血、伤口感染.3例随访5 ~11个月,平均9个月.无1例出现肿瘤局部复发及转移.结论 靶向药物辅助手术治疗双侧同时性肾细胞癌,能够降低肿瘤分期,增加保留肾单位手术的成功率,并可使原先需根治性肾切除的肾癌患者接受保留肾单位手术.  相似文献   
12.
回收式自体输血在嗜铬细胞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随着外科手术的不断发展,血源紧张、医疗用血长期供不应求的矛盾日益尖锐.由异体输血引起的传染性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的传播,免疫抑制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产生,即便是经现代技术正规检验的血液,仍不能完全避免上述疾病发生的可能性[1].大量实践证明,自体输血在解决血源紧张和减少输血传染病、输血并发症方面具有突出的优越性,我科1999年2月~2003年5月,在12例嗜铬细胞瘤患者手术中采用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恶性副神经节瘤(MPGL)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2011年1月诊治的12例MPGL患者的临床资料。高血压10例(83.3%),腰腹部疼痛3例(25.0%)。血浆游离变肾上腺素类物质(MNs)和24h尿儿茶酚胺(CA)升高者分别为100.0%(12/12)和83.3%(10/12)。B超、CT、MRI和131I-间碘苄胍扫描(131I-MIBG)定位准确率分别为83.3%(10/12)、91.7%(11/12)、80.0%(4/5)和88.9%(8/9)。1例行放射治疗,11例行开放手术治疗。结果:原发性肿瘤9例,复发性肿瘤3例;单发性肿瘤8例,多发性肿瘤4例。根据肿瘤的中心定位:腹主动脉旁6例,下腔静脉后2例,膀胱2例,肾门2例。根据术中所见确诊恶性5例(41.7%)。病理检查11例,确诊恶性8例(72.7%)。肺转移1例,肝转移1例,骨转移1例,局部淋巴结转移3例.广泛淋巴结转移2例,2个或多个脏器同时发生转移2例。9例随访4~84个月,平均39个月;复发4例,再次手术;因多发浸润及远处转移死亡2例。结论:病理难以区分副神经节瘤的良恶性,需结合影像学检查、生化检查及术中所见。根治性肿瘤切除是治疗MPGL最有效的方法,肿瘤复发时再次手术仍然有效;无法手术者可用放化疗控制高血压及延缓疾病进展。长期随访观察肿瘤的转移情况是确诊疑似病例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输尿管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原发性输尿管恶性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对原发性输尿恶性肿瘤33例作了回顾性分析,比较了各种检查手段。结果:33例均为移行细胞瘤,术前确诊21例,占63.6%。术后随访2个月 ̄8年,死亡6例。结论:静脉尿路造影、膀胱镜和逆行肾盂输尿管造影是原发性输尿管恶生肿瘤的基本检查手段;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部分切除术仍是其主要术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膀胱非尿路上皮癌的发病特点,总结其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59例膀胱非尿路上皮癌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22例,平均年龄72.6岁;临床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和膀胱刺激症状;辅助检查包括B超、盆腔CT及膀胱镜检+活检。另选同期膀胱尿路上皮癌51例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治疗,术后1、3和5年生存率等差异。结果 59例膀胱非尿路上皮癌患者,术后病理检查证实膀胱腺癌13例、膀胱鳞癌10例、膀胱小细胞癌5例、膀胱平滑肌肉瘤2例、副神经节瘤4例和混合癌肿25例。其中行全膀胱切除术41例,膀胱部分切除术6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BRT)12例。术前新辅助治疗4例,术后辅助放疗14例,术后辅助化疗35例。有效随访53例,术后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3.1%、54.7%和28.3%。51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均经病理证实诊断,其中行全膀胱切除术12例,膀胱部分切除术3例,TUBRT36例。术后成功随访43例,术后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1.8%、76.7%和72.7%。结论膀胱非尿路上皮癌临床少见,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是首选手术方法,结合不同肿瘤类型的病理特点,辅助或新辅助放、化疗可望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气化切除术(TUVP)治疗前列腺增生症(BPH)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远期效果。方法 312例BPH患者进行TUVP手术。术前以及术后3﹑6﹑12﹑24 m分别进行IPSS﹑QOL评分﹑尿流动力学﹑剩余尿量测定。301例(96 .47%)随访资料完整。结果 术后24月IPSS评分从26.52减少至6.1 (P<0.05);QOL评分也从5.32下降至1 .47 (P<0.05);最大尿流率(Qmax)增加明显,从7.6ml/s增至18.3ml/s(P<0.05);平均尿流率(AFR)从3 .4ml/s增至9.89ml/s;排尿量(VV)较前亦有所增加(P>0.05),尤以排尿等待时间(DT) 缩短,从61s减少至5.2s,剩余尿量(RU)从98.3ml减少至13.4ml(P<0.01)。结论 TUVP是一种易于掌握、出血量少、安全性高的治疗BPH的手术方法,远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嗜铬细胞瘤切除手术中,患者间羟去甲肾上腺素(NMN)和间羟肾上腺素(MN)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23例肾上腺肿瘤患者(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4例和非肾上腺嗜铬细胞瘤9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后、开始切皮时、探查肿瘤时、切除肿瘤时、麻醉结束时的5个时间点进行采血,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液样本中NMN和MN的水平。结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NMN水平,在手术中各时间点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MN无明显差异(P>0.05);非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NMN和MN水平,在手术期间各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肾上腺嗜铬细胞手术中,患者血NMN在不同时间点有明显变化,而MN相对稳定。提示术中麻醉诱导和探查是手术成功的关键,MN是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较为稳定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测定组织激肽释放酶7 mRNA(KLK7)在正常前列腺、良性增生前列腺及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探讨KLK7与前列腺良、恶性病变之间的关系,并阐明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表达状态。方法利用荧光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的方法,检测15例正常前列腺、25例良性增生前列腺和53例前列腺癌组织中KLK7的表达量。比较其在上述前列腺组织中表达量的差异;比较KLK在不同临床分期以及是否存在骨转移的前列腺癌组织间的表达差异。结果KLK7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平均表达量低于正常或良性病变的前列腺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晚期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局限性前列腺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有或无骨转移的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LK7在前列腺癌组织中呈低表达,在晚期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局限性前列腺癌,提示该基因可能是潜在的诊断前列腺癌及判断预后的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19.
目的:系统评价昂丹司琼联合地塞米松与昂丹司琼单药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的疗效及安全性,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系统检索与筛选Cochrane Library、Pub Med、EMBASE、SCI、CNKI、维普、万方数据库中对比昂丹司琼单药与联合用药预防LC术后PONV的随机对照试验。使用Google学术、百度学术等搜索引擎进一步补充检索。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文献后,由两位作者独立进行质量评价、数据提取,交叉核对后,使用Rev Man 5.3软件统计分析,合并效应量中计数资料采用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描述。结果:纳入12项随机对照试验,共1 15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较昂丹司琼单药组,联合地塞米松用药组LC术后24 h内PONV发生率显著下降[RR=0.45,95%CI(0.35,0.57)]。依据药物用量行亚组分析时发现,4 mg、8 mg昂丹司琼联合用药组均可显著降低术后24 h PONV发生率,而在8 mg时较单药组可显著降低总的呕吐发生率[RR=0.40,95%CI(0.23,0.71)]。安全性方面,两组术后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昂丹司琼联合地塞米松相较昂丹司琼单药能更好地预防LC术后的PONV,有效降低术后不适症状,同时临床应用时应注意昂丹司琼剂量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耻骨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结合个体化治疗高危前列腺癌的疗效。方法  94例高危前列腺癌中70例用3个月新辅助内分泌治疗,耻骨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时行直肠膀胱隔(Denonvillier)筋膜前脂肪垫、前列腺、双侧神经血管束整块切除,对淋巴管造影提示可疑淋巴结转移49例给予扩大淋巴清扫,其余患者按耻骨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Walsh)方法行耻骨后前列腺癌切除。术后对≥pT3a、Gleason分级≥8、淋巴结转移和切缘阳性者给予6个月辅助内分泌治疗或局部外放疗。比较高危与中低危前列腺癌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相关并发症和3及5年生存情况。结果  耻骨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治疗高危与中低危前列腺癌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相关并发症、3年、5年总生生存率及肿瘤特异性生存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耻骨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结合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或局部外放疗的个体化处理,有望使部分局限性高危前列腺癌达到与中低危前列腺癌相似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