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FAT10基因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和突变情况。方法:应用Western blot 检测60例肝癌患者癌和癌旁组织FAT10蛋白表达水平。采用DNA直接测序方法检测60例肝癌患者(癌和癌旁组织)和5种人肝癌细胞中FAT10基因编码区遗传变异情况。结果:在60例肝癌中,85%(51/60)的肝癌组织FAT10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在60例肝癌患者和5种人肝癌细胞中检测到FAT10基因编码区存在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未发现基因突变。结论:FAT10基因在中国人肝癌中存在表达上调,但未发现基因突变现象,提示FAT10在肝癌中的异常表达并不依赖于该基因突变,可能存在其他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2.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启动子在肿瘤靶向性基因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的基因治疗中,目的基因的靶向性表达是其关键因素。利用组织特异性的启动子来介导目的基因,从而限制目的基因只在靶细胞中表达,是肿瘤靶向性基因治疗的一种有效途径,它减轻了对正常组织的损伤。现有不少的组织或细胞的特异性启动子被用于基因的靶向治疗,如癌胚抗原启动子,甲胎蛋白启动子,EB病毒启动子等;然而,因其较弱的转录活性及只能针对有限的组织起源的肿瘤细胞,其运用受到了限制。[第一段] 相似文献
23.
临床医生是转化医学发展中的关键角色,是临床问题的发现者、科学问题的凝炼者、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合作者,及研究成果的实践者,发挥临床医生在转化医学发展中的角色作用,有利于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4.
目的:评价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治疗壶腹周围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1980年1月1日至2013年11月18日Cochrane libriary、Embase、Pubmed、Ovid、Web of science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比较PPPD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治疗壶腹周围癌的随机对照研究,通过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采用Cochrane 系统评价员手册中RCT的偏倚风险评价标准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分析软件为RevMan5.2。结果共有7篇随机对照研究被纳入。结果显示,与PD组相比,PPPD组的术中出血量(MD=-200.10,95% CI:-400.66~0.46,P=0.05)、手术时间(MD=-46.55,95% CI:-91.02~-2.07,P=0.04)及围手术期输血量(MD=-0.89,95% CI:-1.59~-0.19,P=0.01)均明显减少,而胰漏、胆漏、肠瘘、腹腔脓肿、术后出血、伤口感染及手术死亡率等并发症以及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PPD治疗壶腹周围癌疗效确切且安全性好,能够获得与PD相当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25.
包膜外剥脱法切除肝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血管瘤是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其中绝大部分为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切除为目前治疗肝血管瘤的首选方法.我院自2004年4月至2009年4月,采用包膜外剥脱法切除肝海绵状血管瘤26例,无手术病死和术后复发.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6.
目的评价包膜外剥离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方法。方法对48例需要手术治疗的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实施了手术,其中包膜外剥离术26例,腹腔镜下肝血管瘤切除7例,开腹肝叶切除术15例。结果实施包膜外剥离术的26例患者肝海绵状血管瘤均被完整剥除,手术平均出血200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6.9%(7/26),右侧胸腔积液4例,肝内血肿2例,切口感染1例,经对症治疗后痊愈。结论包膜外剥离术是治疗肝血管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7.
28.
肝功能储备的检测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脏具有很强的合成、储存、分泌及代谢能力.在临床工作中即使切除正常肝脏一半以上,也仅引起短暂的肝功能检查指标的变化,因正常肝脏有很强的储备功能及再生能力.然而,在我国需作肝切除或其它肝脏手术的病人,多合并有肝硬化和(或)慢性肝炎,使肝脏储备能力受损,易发生术后肝功能衰竭及死亡.因此,术前如何正确评价肝功能的储备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各种评估肝脏储备功能的方法愈来愈多,下面笔者对各种实验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对原发性肝癌(肝癌)细胞中异常表达的类泛素蛋白FAT10的抑制作用,研究其对肝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针对FAT10基因设计4条siRNA序列,并转染至人肝癌细胞株Hep3B细胞,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iRNA对FAT10基因表达的影响,使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siRNA对Hep3B细胞生长情况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siRNA对Hep3B细胞周期变化的影响。结果:Hep3B细胞转染siRNA后,FAT10mRNA表达降低,Hep3B细胞的生长受到了明显的抑制,其生长主要停滞在G0/G1期,而S期和G2/M期细胞所占比例下降。结论:siRNA可抑制Hep3B细胞FAT10基因的表达,并抑制Hep3B细胞的生长。FAT10基因可能是调控肝癌基因表达的新的靶基因。 相似文献
30.
目的:研究表明ABO血型不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安全的,但仍可能出现血液免疫学并发症。以同期ABO血型相合的受者作对照,分析ABO血型不合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红系重建的影响。
方法:①对象:选取解放军总医院1985-04/2006-04进行的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患者155例,ABO血型相合患者83例,ABO血型不合72例,包括主要不合32例,次要不合33例,主、次要双向不合7例。骨髓移植30例,外周血干细胞移植124例,骨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1例。供受者对治疗均签署知情同意书,ABO血型相合与不合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病、疾病的缓解程度及预处理方案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实验方法:行骨髓移植,ABO血型相合患者在全麻状态下采髓量1 010~1 430 mL,抗凝后当日回输;ABO血型主要和双向不合者用羟乙基淀粉沉降去除供者红细胞,次要不合者去除血浆,经静脉输注给受体。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供者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干细胞动员后,采集的干细胞悬液当日直接输注给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 0.5×109 L-1时为植活时间;血红蛋白达100 g/L为红系恢复的标准;血小板恢复指血小板稳定于20×109 L-1以上。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标准是移植后网织红细胞数量< 1%的时间超过60 d,骨髓穿刺红系前体细胞缺失。③实验评估:分析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无病生存率及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情况。
结果:①造血重建:细胞移植后,共4例发生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其中ABO血型主要不合患者3例,双向不合患者1例。与ABO血型相合患者比较,ABO血型主要不合患者的粒细胞植活时间、血小板输注数量无明显变化(P > 0.05),红细胞输注量显著增加(P < 0.05),红系重建时间明显延长(P < 0.05);ABO血型次要不合、双向不合患者上述4项指标的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无病生存率与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与ABO血型相合患者比较,ABO血型主要不合、次要不合、双向不合患者在细胞移植后1,3,5年的无病生存率均基本相似(P > 0.05);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巨细胞病毒感染率均基本相似(P > 0.05)。
结论:ABO血型主要不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可出现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从而导致红系造血恢复迟缓及红细胞输注量增加,但对髓系和巨核系造血恢复无影响,与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生存率无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