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8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山东省临床检验中心在2003年对济南等6市地医院检验科进行了现场检查基础上,于2004年对其他11个市地医院检验科继续实施了现场检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2.
检验科信息化管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检验科信息化,又称实验室信息化(laboratory in form ation system,L IS)。是指用于医院检验科各部门(临床化学、临床免疫学、临床血液学、临床微生物学、临床基础检验等)及实验室业务和行政管理工作的计算机应用程序。把计算机技术融入检验科管理中,使检验科管理科学化、合理化、智能化,从而提高检验质量。  相似文献   
43.
下肢深静脉栓塞预防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骨科手术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可继发致命的肺栓塞(PTE)。因此,积极预防这一并发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对DVT的预防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4.
目的比较观察单纯使用周期性充气加压系统(IPCS)与低分子肝素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1例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成IPCS组和低分子肝素组。低分子肝素组从术前第1天开始应用低分子肝素0.2ml/d,皮下注射。IPCS组术后立即使用IPCS治疗,每天5h,术后14d内持续使用。每个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前1d、术后第3、7d各进行下肢深静脉超声、血浆D-二聚体、P-选择素测定。结果肝素组和IPCS组发生DVT分别为2例和3例;两组均未出现有临床症状的肺栓塞;两组临床效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下肢IPCS系统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DVT形成具有很好的预防作用,是一种安全、简便的物理疗法。  相似文献   
45.
恶性骨肿瘤的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恶性骨肿瘤的认识,降低恶性骨肿瘤的误诊率。方法总结2001年5月至2004年2月收治的5例曾被误诊的病例,5例误诊患者初诊均诊断为非肿瘤性病变,后经病理检查证实为恶性骨肿瘤。结果例1、2为股骨远端骨肉瘤,例3为右髂骨转移性鳞癌,例4为间叶软组织肉瘤侵犯腰3,例5为胸5原始神经外胚瘤。例3住院期间死亡,其余4例均手术治疗并术后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61个月,例1、2现无瘤存活,例4、5分别于术后6、17个月死亡。结论误诊原因主要为缺乏经验、未认真进行影像学检查,以及未能很好地结合临床全面考虑所致。大多数恶性骨肿瘤通过认真仔细地分析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检查可以获得定性诊断。对不典型病例手术或活检前应充分估计到各种诊断的可能性,并制定完善的治疗方案,切忌盲目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46.
目的研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人工股骨头置换(FHR)治疗老年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的风险及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75岁以上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病人。按照手术方式分为PFNA组(52例)和FHR组(19例)。比较2组病人相关临床指标,术后不同时期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对侧髋部骨密度及对侧髋部再发骨折发生率。结果PFNA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住院花费均小于FHR组,术后负重时间长于FHR组(P < 0.05~P < 0.01)。FHR组术后1、3个月Harris评分高于PFNA组(P < 0.05),2组6、12个月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2组术后对侧髋部骨密度变化时间因素及时间与手术方式的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同一时间2组比较,PFNA组术后对侧髋部骨密度变化均低于FHR组(P < 0.05~P < 0.01)。结论PFNA和FHR术后病人均有较长时间处于低骨密度水平,应强调持续安全防护和骨质疏松性骨折后骨质疏松管理。FHR更有利于降低严重骨质疏松病人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FcγRⅡb、CD30的表达与辅助T细胞亚型(Th1/Th2)漂移在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检测了129例SLE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者PBMCFcγRⅡb、Th1、Th2细胞以及血清sCD30;FcγRⅡb的检测采用流式细胞术,血清sCD30的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Th1、Th2细胞的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结果SLE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相比,PBMC FcγRⅡb的表达以及Th1细胞明显降低(P<0.01),而血清sCD30水平以及Th2细胞显著升高(P<0.01)。结论PBMC FcγRⅡb、CD30表达的变化以及Th1/Th2细胞漂移与SLE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48.
肠球菌为条件致病菌,是人体严重感染的病原菌之一,可引起人体多系统的感染.近年来,由于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侵入性治疗机会的增加,以及过度使用氟喹诺酮类和口服头孢菌素类药物等因素,使肠球菌所致的感染不断增加,已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在引起医院内感染中占第四位[1].肠球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现象比较复杂,既有天然性耐药,又可产生获得性耐药.产β-内酰胺酶的肠球菌以及耐高浓度氨基糖甙类(HLAR)肠球菌以及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逐年增多,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因此我们对其耐药性进行了调查,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FcγRⅡb及血清C。q抗体的表达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检测了41例SLE患者和30例正常人外周血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FcγRⅡb的表达及血清C1q抗体水平,将上述指标分别与抗核抗体(ANA)、dsDNA抗体及SLE活动性指数评分(SLEDAI)作相关性分析。结果SLE患者外周血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FcγRⅡb的表达均减少(以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血清C1q抗体水平明显增高,FcγRⅡb和C1q抗体与ANA、抗dsDNA及SLEDAI评分分别呈负相关和正相关;FcγRⅡb与C1q抗体呈低一中度负相关。结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FcγRⅡb表达缺陷和血清C1q抗体水平升高在SLE的免疫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FcγRⅡb和C1q抗体是判断SLE病情活动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0.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与胃癌的发病也密切相关.目前,幽门螺杆菌实验室的诊断方法有两类,一类方法是侵入性的,另一类是非侵入性的.13C-尿素呼气试验作为非侵入性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1]的特点,已经应用于临床感染诊断[2].我们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对健康人群查体进行了幽门螺杆菌的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