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3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8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采用在体兔心脏模型研究左室后负荷的改变对心室颤动(VF)自限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自制主动脉缩窄夹机械性地部分夹闭主动脉根部,分级增加左室后负荷;使用PFA-05型输液泵控制性输注硝普钠,通过分级减小左室后负荷;测定a(左室前壁)、b(左室心尖部)两部位的心室舒张期阈值(VDT),心室相对不应期(VRRP),心室有效不应期(VERP),不应期离散(RPd),心率,左室压力,随后,用脉冲串刺激诱发VF,观察诱发VF的致颤阈值(VFT)。结果在在体兔心脏模型,增加左室后负荷,VRRP、VERP、VFT较夹闭前明显降低(P<0.05或P<0.01),但RRPd、ERPd较夹闭前明显升高(P<0.05或P<0.01);减小左室后负荷,上述参数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增加左室后负荷,心室的不应期缩短,其离散度增大,VFT下降,VF易诱发。  相似文献   
82.
心房颤动致心房重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心房颤动致心房重构是近年来研究发现的一个重要的电生理现象。心房颤动本身能够导致心房电生理、功能和结构的改变。本文综述了心房颤动致心房快速的电生理变化和缓慢的蛋白质表达及其分子改变机制。通过对心房电生理重构、离子重构和蛋白质重构和超微结构及其功能变化等不同方面的全面阐述,探讨了心房重构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防治心房颤动新的策略将取决于心房重构机制更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ESW)冲击犬心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以杂种犬的右室心尖部作为ESW的冲击靶点,右侧股动脉插管监测股动脉血压;采用Swan-Gans导管监测右房压、右室压、肺动脉压;热稀释法测定犬的心输出量。结果:ESW冲击犬心脏后,股动脉收缩压和右室收缩压下降(P〈0.05),右室舒张压和肺动脉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均升高(P〈0.05);心输出量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ESW冲击犬心脏可导致血流动力学紊乱。  相似文献   
84.
目的 采用在体兔心脏模型研究自主神经对室颤自限性的影响。方法 电刺激迷走神经或交感神经外周端前,或刺激时(10Hz或30Hz),以及刺激迷走神经+静脉注射阿托品0.3mg/kg或刺激交感神经+静脉注射美托洛尔0.03mg/kg时,分别测定心室舒张期阈值(ventricular diastolic threshold,VDT),心室相对不应期(ventricular 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VRRP),心室有效不应期(ventricular 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VERP),不应期离散(refractory period dispersion,RPd),心率(heart rate,FIR),左心室压力(left ventricular pressure,LVP),随后,用脉冲串刺激诱发室颤,观察诱发室颤的致颤阅值(VFT)。结果 刺激迷走神经,能延长VRRP及VERP(P〈0.05),RRPd及ERPd缩小(P〈0.05),VFT提高(P〈0.05),FIR减慢(P〈0.05),VDT及LVP无变化;刺激交感神经,能缩短VRRP及VERP(P〈0.05),RRPd及ERPd增大(P〈0.05),HR加快(P〈0.05),VDT及LVP无变化。结论 电刺激迷走神经有助于室颤终止,室颤不易发生且易自行终止,电刺激交感神经则不利于室颤终止,室颤更易发生且不易自行终止。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探讨经皮介入床旁漂浮电极导管心脏临时起搏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在体表心电图监测下,47例患者采用经皮穿刺床旁介入置漂浮电极导管进行心脏临时起搏治疗.结果 47例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8 3%(39/47),起搏成功率91.5%(43/47),从穿刺开始到成功起搏的时间(6±3.8)min(5~15min),临时起搏导管留置时间为(7±4.9)天(3~12天).未见与临时心脏起搏术有关的意外和并发症.结论 在体表心电图指引下床旁漂浮电极导管心脏临时起搏,必将对挽救病人的生命,提高抢救的成功率起到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一定要加强原发病的抢救和治疗,并维持重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探讨60岁以上老年人非Q波心肌梗死(NQMI)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60岁以上老年人心肌梗死(MI)136例,其中NQMI组45例,Q波心肌梗死(QMI)组91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①NQMI组室速或室颤,泵衰竭和心源性休克(6.7%、8.9%、6.7%)显著低于QMI组(14.3%、20.9%、18.7%),P<0.05。②NQMI组梗死后心绞痛和再梗死率分别为37.8%和15.6%,高于QMI组(18.7%和8.8%),P<0.05。③NQMI组心绞痛(91.1%)高于QMI组(71.4%),P<0.05。④NQMI组住院病死率为6.7%,低于QMI组(16.5%),P<0.05;而1年内心脏事件发生率NQMI组为33.3%,高于QMI组(15.4%),P<0.05;⑤NQMI组并发糖尿病占24.4%,高于QMI(12.1%),P<0.05;⑥2组间高血压、高血脂、性别、Zung评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60岁以上老年人NQMI高血压、高血脂、性别、Zung评分与QMI相似。但发病前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者较QMI者多,其并发症和住院病死率较QMI低,远期心脏事件发生率较QMI高。  相似文献   
87.
经食道阈下刺激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上,可经食道通过各种形式的阈上程控电刺激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但这些阈上刺激方法有可能引发心房颤动,且刺激电压较高,可给病人带来痛苦。因此,寻找一种经食道、低电压、安全的终止PSVT的方法,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最近,我们探讨了一种终止PSVT的阈下电刺激(STS)方法,经治2例取得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2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23、38  相似文献   
88.
目的:观察兔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腻s)体外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在房室传导阻滞(A、1B)模型中的治疗作用。方法: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兔BMSCs,用5.氮胞苷诱导BMSCs向心肌样细胞分化。在构建AVB模型后第10d实验组于房室结区移植自体心肌样细胞;对照组于房室结区注入培养液。2周后观察实验动物体表心电图,对比移植前后兔AVB的改善情况;冰冻切片观察移植区细胞存活情况。结果:实验组中AⅦ(.)组的Hit、P-P、P-R和R-R间期与AVB(+)组及对照组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AVB(+)比无统计学意义。移植区细胞能很好存活。结论:兔自体BMSCs经体外扩增诱导为心肌样细胞后对AVB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9.
实验性心肌梗塞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折返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汉婴  魏太星 《心电学杂志》1991,10(2):126-129,133
急性心肌梗塞常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其中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常可导致猝死。对实验性心肌梗塞(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在体研究显示,其发生机理之一是与心室折返有关。自从1935年Wilson等首次通过描记心表电图研究实验性心肌梗塞以来,Harris、Dur-rer、Boineau和EL-Sherif等应用各种心电记录及程控电刺激法对折返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作了大量的研究。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0.
起搏器抑制刺激用于心内电生理检查的初探邱汉婴,毛焕元,李裕舒,毛方方,王崇全,冯义柏(同济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武汉430022)安置永久性起搏器后的病人,并发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无法得到控制时,行临床电生理检查并采用导管射频消融等方法给予治疗有时是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