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0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邓宇平  罗伟良 《河北医药》2013,35(6):847-848
目的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以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相关性研究与分析。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为试验组,门诊体检健康志愿者85例为对照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对2组共178例受试对象颈动脉各个部分进行检测,通过超声结果判断其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同时对两组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进行化验并计算出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84.09%)、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平均含量[(5.97±1.78)mg/L]以及颈动脉内、中膜平均厚度[(1.57±0.23)mm]均显著增高;试验组内部进行对比发现,随着粥状斑块变得不稳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平均含量也显著升高(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颈动脉斑块性质明显相关,在急性脑梗死预防及诊治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本院收治的6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尿酸水平分为高尿酸血症组(n=298)与血尿酸正常组(n=302),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尿酸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高尿酸血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尿酸组的总有效率为93.2%,显著高于高尿酸血症组的7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血尿酸组的预后良好率为87.6%,显著高于高尿酸血症组的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尿酸血症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病情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与血尿酸正常者比较,其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经颅多普勒(TCD)在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前后及再狭窄监测中的应用。方法85例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为颅内动脉重度狭窄。在支架置入术前、术后3d及术后半年进行TCD检查,检测大脑中动脉(MCA)、颈内动脉终末段(ICA1)、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峰流速(Vs)、声频等。结果85例患者术前术后DSA及TCD检查符合率为100%。3例术后半年TCD复查诊断为再狭窄,DSA检查3例患者支架内狭窄〉50%。与术前比较,85例患者术后3d MCA、ICA1、VA及BA的Vs明显下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涡流、杂音消失。术后半年TCD复查,与术后3d比较,P值分别为:0.461、0.968、0.974及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CD是理想判定颅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疗效及随访的首选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4.
神经梅毒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神经梅毒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CT或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与实验室证实的15例神经梅毒患者的有关临床资料。结果1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4~73岁;表现为无症状(1例)、脑卒中(6例)、精神心理障碍(4例)、脊髓损害(3例)、癫痫发作(1例)。影像学表现:脑血管梅毒为多发梗塞灶,大小不一,累及皮层及皮层下;麻痹性痴呆为弥漫性脑萎缩及脑实质多发散在异常信号;脊髓脑膜血管梅毒为脊髓多节段炎症。结论神经梅毒以脑膜血管梅毒较多,误诊率较高,出现影像学高度怀疑的征象对早期发现及诊断该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邓宇平  罗伟良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6):2202-2203
目的 探讨舒张压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入院时舒张压水平将所有患者分为低血压组(舒张压<70 mm Hg,16例),正常血压组(舒张压70~90 mm Hg,24例)及高血压组(舒张压>90 mm Hg,160例),观察三组患者的预后差别. 结果 低血压组死亡8例(50%),正常血压组死亡4例(17%),高血压组死亡60例(38%),低血压组和高血压组病死率均高于正常血压组(χ^2=3.993、3.046,均P<0.05),低血压组与高血压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59、0.328,均P>0.05). 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舒张压低于70 mm Hg及高于90 nm Hg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6.
颅内外脑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比较颅内外脑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技术操作的难易度,进行风险与收益的评估。方法将本院神经内科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接受经皮腔内支架成形术的110例患者分成颅内段、颅外段两组,颅内血管42例,颅外68例。支架置入点均为引起缺血事件的"责任"血管。对两组患者技术操作、术后并发症、短期随访(平均21±10.3个月)分别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颅外68例技术操作全部成功,术中并发症10例,为颈内动脉开口支架成形术中出现的短暂心率、血压下降。颅内42例技术操作39例成功,术后脑出血1例(死亡),支架内血栓形成3例,血管痉挛2例。结论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技术操作难度大,而且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实施时应慎重;颅外血管支架置入成形术可操作性相对较大,成功率较高,风险相对较小,收益较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对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病情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05-2013-05在我院接受治疗的ACI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时给予NIHSS评分,分成NIHSS评分5分组及≥5分组。住院30d时另分成NIHSS转归分数≥3分组及3分组。分析ACI病情严重程度及NIHSS转归分数的单因素情况,作出AC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以及NIHSS转归分数及预后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入院时高尿酸血症和入院时TG升高及有并发症等因素均可能为ACI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年龄、入院时高尿酸血症,入院时TC升高等因素均可能为NIHSS转归分数的影响因素。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入院时有高尿酸血症及入院NIHSS评分≥5分均为AC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其中入院时高尿酸血症与之呈负相关,入院NIHSS评分≥5分与之呈正相关。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入院时高尿酸血症和入院时TC升高及治疗后NIHSS评分≥5分是ACI患者NIHSS转归分数的危险因素,其中入院时高尿酸血症及入院时TC升高与之呈正相关,治疗后NIHSS评分≥5分与之呈负相关。入院时高尿酸血症及治疗后NIHSS评分≥5分是ACI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其中入院时高尿酸血症与之呈负相关,治疗后NIHSS评分≥5分与之呈正相关。结论高尿酸血症与ACI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均存在紧密联系,临床上应加以重视,指标监测或一定程度上给予尿酸,对患者治疗具有较好作用,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8.
低温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邓宇平  罗伟良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5):2043-2044
目的 探讨低温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随机分为低温治疗组及常温治疗组,两组患者除低温组给予低温干预外,余治疗方案均相同.所有患者均随访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在预后、脑梗死面积及血管再通率方面的差别.结果 低温治疗组较常温治疗组具有更好的预后(P<0.05),其缩小梗死灶面积的效果比常温治疗组显著(P<0.05),两组血管再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温治疗可减小急性脑梗死患者局部梗死灶面积,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Enterprise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分析16例Enterprise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近期疗效及支架内再狭窄发生情况。结果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2.86%(15/16),术后6月NIHS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内狭窄率为6.6%,仅1例出现支架内狭窄。结论 Enterprise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安全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醒后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CT血管成像(CTA)证实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Alberta脑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6分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6分为主要入组标准,以术后24 h及术后7 d NIHSS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以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按发病时间分为醒后卒中组和非醒后卒中组,比较2组基线资料、手术相关特征、术后脑出血率、术后90 d病死率、术后24 h及术后7 d NIHSS评分、术后90 d预后良好患者比例。结果共纳入53例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醒后卒中组18例、非醒后卒中组35例。醒后卒中组与非醒后卒中组的年龄、性别构成、脑卒中危险因素、入院NIHSS评分、脑卒中病因学分型、ASPECT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醒后卒中组术前静脉溶栓患者的比例低于非醒后卒中组(11%vs. 57%,P <0.05),2组的入院至穿刺时间、责任血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